时间:2022-12-10 14:08:14来源:法律常识
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是基层治理的一把“金钥匙”。2006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上强调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性——法治和德治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今,浙江正在建设“四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浙江样板”。
近年来,绍兴市柯桥区全面推进“四治融合”,把它作为化解基层矛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着力点,一村一策,各有特色,涌现出一大批“善治”典范。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这更加坚定了柯桥深化“四治融合”的决心和信心,创新社会基层治理更添动力。
一部公约看乡村自治
柯桥区香林村被1.4万多株桂花树环绕,走进村子仿佛走进一处风景名胜区。
“到过我们村的人,都说漂亮!”村党总支副书记金荣根自豪地告诉记者,2017年,香林村入选首批省3A级景区村,村里每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不仅吸引了不少社会资本,村民还开起了20多家农家乐,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风光秀丽,村风和谐,香林村是怎么做到的?金荣根神秘地告诉记者,村里有一口古井,去看看就知道了。
他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龙尾井,井边竖着一块石碑。相传清光绪年间井水清澈似镜,但由于村民在井中淘米洗衣,井水变得浑浊,于是村长下令立下“公禁”石碑,全村约定井水只允许饮用,否则会受到惩处。此举颇见成效,井水很快恢复如初。
“古井公约”的美谈折射出先民的契约精神。沿着历史的传承,香林村通过征集全体村民的意见,表决制定了一部完备的村规民约。记者看到,这部公约共25条,既有“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道德倡导,也有严令禁止的“清规戒律”以及违反公约后采取的措施。
“公约体现全体村民的共同意志,每位村民都要遵守。”金荣根说,此前有几户村民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村干部几次上门劝导都无济于事。村里动了真格,按照公约将这几户村民上墙通报,并取消了当年的煤气补贴等福利。“取消补贴倒是小事,全村通报脸上就挂不住了。”其中一位村民感叹。从此之后,村里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这部公约早已深入人心,时刻提醒村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正因如此,村里这几年开展的外立面改造、“三线入地”、“五水共治”等大事都十分顺利。
一位顾问看基层法治
前不久,柯桥区兴越社区的法律顾问沈建红受理了一起纠纷调解。一位居民被另一位居民家的狗咬伤,寻求赔偿。面对几千元的赔偿要求,狗主人认定对方在“狮子大开口”。双方各不相让,沈建红首先翻出法律条文。“你看,这种情况属于法律上规定的‘动物致人损害’,必要的赔偿是应该的。”看到有法律依据,狗主人的抵触情绪消除了一大半。她又转头做另一方的工作,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一致。
运用法律手段开展矛盾调解是法律顾问的一项重要职责,沈建红“法理并举”的调解方式往往事半功倍,已成功调解多起纠纷。每周沈建红都会来到社区坐班,为社区和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
柯桥区司法局介绍,目前全区已实现村社法律顾问全覆盖,这支队伍定期进村入社开展普法、调解等法律服务,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一个工程看民主治理
2020年初,在外经商的许先生回到老家柯桥区锦坞村,惊喜地发现村里新建的游步道已经通到后山。
锦坞村原本就有游步道。2019年,有村民提出,后山风景好,能否把游步道修到山上?这个选题很快在村里的各个会议上通过,被列为当年的重点项目。建成后,它成了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受到村民一致好评。
农村工程建设往往是引发矛盾的“敏感区”,但锦坞村没有这样的烦恼。“这两年村里每年实施的重大工程都有七八个,没引发一起矛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关炎说。
许关炎至今还记得20年前他刚接手村子时的样子——村庄破败、经济亏空,村民因村务不公开四处告状。许关炎意识到,只有消除矛盾、凝聚人心,村里才有力量搞发展,“要赢得民心,村务一定要公开透明,给予群众足够的监督权,还要给他们更多的发言权、参与权。”
在他的主导下,锦坞村探索出“出题、议题、筛题、审题、定题、亮题”的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六步走”制度。每年初村里向群众征集意见建议,再将这些选题送到民主议事小组、村两委、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经讨论无异议后将重点项目公示,由村两委组织实施。简单地说,村里要干的大事,村民下订单,村两委来执行。
据统计,目前锦坞村已征求村民意见建议1400多条,解决实施400多条。村里旧貌换新颜,年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到450多万元,成功创建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项创新看智治探索
将底部装了芯片的垃圾桶放在指定位置,上方摄像头拍照上传云端,下面重量感应器精准称重,短短3秒,一份桶内垃圾“体检表”就出现在车载屏幕上。
日前,在柯桥区杨汛桥街道竹园童村,正用智能垃圾车挨家挨户收集厨余垃圾的王阿四笑着告诉记者:“我的包干区有118户人家,以前收一圈垃圾要5个小时,现在只需3个小时,高科技真是好。”
用智能代替人工,是该村破解垃圾分类落实难、管理难的一个新招式。竹园童村建造了占地4平方米的智能垃圾分类亭,当居民拿着垃圾走进分类亭时,配备红外线感应器的垃圾桶会自动打开,垃圾被投入垃圾桶后,电子屏将对分类情况进行评价。如果垃圾投放准确,每户每天可积累1分。这些积分还可兑换日常用品,现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都很高。自智能化垃圾分类模式开启后,短短2个月时间,竹园童村的垃圾分类合格率就从40%提升至86%。
垃圾分类智能化只是柯桥在推进基层“智治”上的一个缩影。智能安保巡逻机器人、智能化停车系统、农村污水智能化处理、智能化健身设施……近年来,柯桥区积极探索推行整体智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通过发挥自治基础作用,结合法治思维、德治感召、智治手段,最终我们实现了‘四治融合’在乡村治理上的有益探索。”柯桥区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链接:用好“四治融合”法宝
钱祎
2013年前后,浙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享受丰硕改革成果的同时,又凸显出许多层面的矛盾,传统的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面临严峻挑战。针对改革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新挑战新难题,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不断探索各种社会治理新途径新办法。
我省创造性运用“枫桥经验”基本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着眼防范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风险,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加强和规范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推动群众参与民主决策,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法治宣传教育服务体系,培育群众法治习惯;发挥德治引领作用,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让全社会正气充盈;运用整体智治的方式,优化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让基层社会治理系统高效、有序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