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17:46:31来源:法律常识
上海迪士尼、粉红色狐狸、“川沙妲己”……这几个词一提,你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那只粉红色,摇着大尾巴,叫“玲娜贝儿”的小狐狸。
玲娜贝儿 | 图源: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微信公众号
自从9月29号亮相上海迪士尼,玲娜贝儿就凭借其可爱形象赢得很多人的喜爱,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火遍全网。
自9月29日发布以来,玲娜贝儿的火爆就不曾衰退
| 图源:百度指数
人家的爆火也不是没有道理:可爱的形象、可爱的动作、可爱的尾巴……集各种可爱于一身的玲娜贝儿,成功俘获了万千少女猛男的心。谁看了不都要大喊一句——
这太可爱了吧!!!
而对于生命科学研究者来说,更有意思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这么多人都觉得“可爱”(cuteness)呢?
这里你可能要反驳了:喂喂,我可不觉得ta可爱,可爱难道不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觉吗?但这种主观的感觉,说到底还是大脑产生的,这就给了研究者深入探究的线索。
还别说,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近八十年前就开始了。
婴儿可爱模板
科学家更关注婴儿为什么可爱
当你翻开每一项探究“可爱”的研究,会发现它们都绕不开一个关于可爱婴儿的假设:婴儿图式(德语为Kindchenschema)。
1943年,在对人类和动物形态进行了系统地汇总探究后,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Zacharias Lorenz)提出了一个关于“可爱”的概念,Kindchenschema,翻译叫婴儿图式(为方便理解我们后面都称为“婴儿特征”),指代了一系列婴儿可爱的面部特征,包括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额头、小小的下巴、细细的鼻子等等。
虽然康拉德最开始是为了探究人类和动物的社会行为学,才提出的这个概念,但这个婴儿图式却被后续揭秘“可爱是什么”的科学家们奉为了经典。
康拉德·洛伦兹因其行为模式的研究,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图源:nobelprize.org
凭啥圆脸蛋、高额头、大眼睛、小下巴就是可爱的象征?科学不能瞎说,这是有证据的:研究者收集了不同婴儿的照片,然后先后把他们的脸、鼻子、眼睛、额头等等用PS朝两种方向处理了一下:一种更偏向“婴儿特征”,另一种则反过来:
图b,e是原图,cf是偏向“婴儿特征”的PS处理,ad则是反向处理。那么,你觉得哪个更可爱呢?
| 图源:Glocker M L, et al. 2009.
之后找来了志愿者,五分满分,让他们来打分评价。结果大家不论男女,都会更喜欢“婴儿特征”处理过的照片。这也说明“婴儿特征”确实是更可爱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说明了男生和女生一样会更喜欢可爱的东西~)
Low代表上图的ad,high代表上图的cf,可以看到大家都对cf打分会更高,你的打分是多少呢?
| 图源:Glocker M L, et al. 2009.
更有研究者好奇这种对可爱的偏好会不会从小就有,找来了一群几个月大的婴儿也给他们看了“婴儿特征”测试:结果发现,当孩子们看到可爱的婴儿时,他们会花更长的时间注视。
此外,如果把婴儿的照片换成大人或者少年少女的照片,大家也会觉得“没那么可爱”了:因为长大之后,随着我们面孔的成熟,“婴儿特征”也会慢慢消失。
可以比较一下婴儿和大人的脸宽、下巴高度、额头高度、眼宽的显著差别
| 图源:Kringelbach M L, et al. 2016.
这其实是种会“上头”的奖励机制
既然“婴儿特征”确实是一种可爱的象征,那为什么我们总会喜欢可爱的东西呢?而且会表现出越看越“上头”的感觉?
为了搞清楚这个疑惑,研究者拿着这套“婴儿特征”测试(上面的abcdef图),给16位未生育的女性进行了测试,同时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了她们的大脑活动状态。
结果发现,有一个脑区面对“婴儿特征”的时候出现了显著的活跃——伏隔核。
实验中发现的伏隔核活跃状况
| 图源:Glocker M L, et al. 2009.
什么是伏隔核,听起来很陌生啊?提到其中一种物质你就熟了——多巴胺。当伏隔核里的多巴胺浓度升高,就会激活大脑的“奖励机制”——释放多巴胺,感到快乐;接着释放多巴胺,继续感到快乐。
大脑的奖励系统,中心的NAc即伏隔核 | 图源见水印
所以伏隔核往往和快乐、笑相关,而往更复杂的行为讲,还和相互合作、捐献行为等等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猜测:也许正是因为看到可爱的婴儿,促进了多巴胺分泌,会让我们有“抱抱小孩”或者“一定要好好照顾ta”的想法。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同样发挥着作用。细心的读者肯定也注意到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未生育的女性”,这就是为了避免激素和性别的影响。
有研究找来了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进行类似上面的测试,发现绝经后的女性对可爱婴儿的辨识能力会减弱,这就暗示了激素的作用。研究者又对服用避孕药(含孕激素和雌激素)和未服药的女性进行比较,发现激素确实能提高女性对识别婴儿可爱的敏感程度。
要鉴定这种细微辨识能力,研究者把“婴儿特征”测试的难度调整得非常高,你觉得图里左边和右边哪个更可爱呢?(理论上答案是最左边,年轻女性(19-26岁)“正确”率65%左右,53-60岁女性“正确”率是50%左右)
| 图源:Sprengelmeyer R, et al. 2009.
从婴儿图式到宠物和卡通
那么问题又来了:所谓的“婴儿特征”,可以代表玲娜贝儿吗?或者是代表猫、狗这些可爱的动物吗?
实际上在康拉德·洛伦兹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尝试将人类对婴儿的喜爱和对动物的喜爱相互关联:人类往往会对有大眼睛、圆脑袋的东西(下图左列)都会觉得更可爱,而相反的形态(下图右列)就不会有类似的情感(可能会觉得喜欢,但就不是觉得可爱了)。
图源:Studies in Animal and Human Behavior, vol. II, by Konrad Lorenz, 1971.
因此很多研究者就开始猜测:我们现在特别钟爱养猫养狗,或者喜欢玩偶卡通,会不会就是对于“婴儿特征”的一种偏爱呢?
他们把婴儿、猫、狗、泰迪熊的照片组合起来,设计了一个新的关于“婴儿特征”的测试。结果发现人们也会更喜欢有“婴儿特征”的猫猫狗狗和泰迪熊,甚至还有物种偏好(狗主人更喜欢小狗脸,猫主人更喜欢小猫脸)。
这是测试用的图片,你觉得哪个最可爱呢?
| 图源:Archer J, Monton S. 2011.
对于泰迪熊、米奇这一类玩偶卡通形象,有的研究者有了更绝的操作——我们只要看看这些玩偶卡通是怎么变化的,不就知道了吗?
于是有研究者找来了50年间(1930-1980)米奇的卡通形象(律师函警告?),通过简单测量就可以发现,随着时代发展,米奇的眼睛变得更大、脸变得更圆润、头变得更大、额头变得更宽……总的来说,就是变得更“年轻”、“年幼”,也变得更具有“婴儿特征”了。
从左到右可以看出米奇的变化
| 图源:@Walt Disney Productions.
类似的,有研究者去泰迪熊博物馆,把八十多年间,不同时期的泰迪熊的面孔做了测量,发现泰迪熊额头变得越来越高,下巴变得越来越小,这也符合我们刚刚提到的“婴儿特征”。
A图显示泰迪熊额头与整个头部比例越来越大;B图显示了泰迪熊下巴与头部比例越来越小
| 图源:Hinde R A, Barden L A. 1985.
这时我们再看回玲娜贝儿: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近乎圆圆的脸蛋,还有高的有些夸张但很自然的额头,小的看不见但又很合适的下巴……懂了吧?迪士尼可是已经把“婴儿特征”这一套给玩明白了。
主观情感有时候也不那么主观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可爱,是不是一种完全主观的情绪呢?
结合我们刚刚提到的:这种感觉几个月大的婴儿就有了;并受控于伏隔核的奖励机制;而且还会有女性生理激素的调控影响;同时不少动物幼崽也具有“婴儿特征”……答案似乎就变得明了起来。
其实看米奇、泰迪熊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他们的发展有一点演化(evolution)的味道:卡通形象被塑造出来,被人们的喜好所影响(选择),因此逐渐具备更多人们所喜爱的“婴儿特征”。
似乎除了最早的达菲和雪莉玫(最左的两只小熊),后来的角色都表现出更显著的“婴儿特征”(没有说达菲和雪莉玫不可爱的意思)
| 图源: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微信公众号
因此不少研究者做出了一个假设:也许所谓的“婴儿特征”,亦或者是“可爱”的感觉,其实是一种我们天生就有的感觉——看到可爱的事物,大脑就会感到开心快乐,也会更想去照顾ta。
而婴儿们也逐渐演化出了所谓的“婴儿特征”——因为原始社会时期,群居生活的人们可能会一起照顾小孩,那么如果你长得更可爱,也许就会让人有更愿意好好照顾的意愿。
虽然这个假说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可爱”,某种程度上也不完全是一种主观感觉,也许是大自然冥冥之中自有的“安排”(自然选择)。
那大家会这么喜欢玲娜贝儿,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
Lorenz K.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J].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1943, 5(2): 235-409.
来源: 中科院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