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8:35:49来源:法律常识
关注网络热点,直面网友关切。法律“玲”距离,从身边网事入手,让法律好懂好用,做你身边的法律智库。欢迎你把更多的法律案例和困惑告诉我们,我们请法律专业人士来解答。(电话:83521468,传真:83911897,邮箱:zhangl@sznews.com)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7月12日讯(记者 张玲 翁任莹 实习生 刘迪)7月3日,深圳公证处国投综合部部长、公证员刘穗梅为市民杜女士办理了一份生前预嘱公证书。这份公证书是《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6月23日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的首份生前预嘱公证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什么是生前预嘱——也就是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的意思表示。深圳通过修订《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率先在以立法的形式建立“生前预嘱”制度,该条例将于2023年1月1日实施。办理了首宗生前预嘱公证的杜女士,正是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家事律师杜芹,法律“玲”距离栏目上一期专访对象。
(图说:刘穗梅公证员展示生前预嘱范本,内有多个愿望选项可勾选。)
记者了解到,目前到深圳公证处办理或咨询“生前预嘱”公证的比7月初增加了很多,初步统计已有十几宗。有意向的群体主要是青年和中年,还有一些是即将做手术的老年人。
7月12日,刘穗梅公证员就首宗生前预嘱公证接受法律“玲”距离栏目的独家专访,并就生前预嘱是否可以跨省办理、是否可以由直系亲属代办、是否可以线上办理、目前的收费标准以及如何建立生前预嘱公证送达机制做了详细回答。
法律“玲”距离: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首份生前预嘱公证书出炉的过程?
刘穗梅公证员:今年的6月23日,《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正式通过审议,很快有一位杜姓女士(即杜芹律师)看到新闻报道后便起意来做公证。《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一经审议通过,她就马上到深圳公证处,希望自己能办理一份“生前预嘱”。因为杜女士是该条例通过之后第一个申请的当事人,所以我们特定为她定制了首份“生前预嘱”,详细询问了她的愿望清单,最后,这份公证书就出炉了。
法律“玲”距离:“生前预嘱”是否有有效期?
刘穗梅公证员:没有有效期。当然,当事人可以到公证处撤回,或者临终的时候突然改变了想法也是可以的。
法律“玲”距离:“生前预嘱”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哪些人到场?
刘穗梅公证员:“生前预嘱”的立预嘱人本人必须亲自到场,带上本人的身份证,我们会给出一份声明书作为参考,并且会问他五个愿望,帮助他勾选一些条款。第一是“要或者不要什么医疗服务”;第二是“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第三是“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第四是“我想让我的家人或朋友知道什么”;第五是“我希望谁帮助我”。
法律“玲”距离:是否允许远距离线上办理或者允许外地居民跨省(跨地)办理?
刘穗梅公证员:“生前预嘱”是不能线上办理的,必须要立预嘱人亲自到场,因为这是表达立预嘱人的生命权的,所以我们还是比较慎重一些。而且我们公证员必须跟他面对面进行一个长时间的交谈和询问,因此这种公证就不太适合线上办理。
可以跨省办理,但是我们还是要求立预嘱人本人亲自来到公证处办理。但是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将“生前预嘱”写入地方法规的地区,因此“生前预嘱”在别的城市的医疗机构是否能够被接受,我们不好做出判断。
法律“玲”距离:可以由亲属代替办理吗?
刘穗梅公证员:不可以,必须由立预嘱人本人亲自到公证处,表达他个人的真实意愿,并且本人亲自签名才能办理,所以不能由亲属代替办理。
法律“玲”距离:在办理“生前预嘱”公证过程中人们咨询最多的问题是什么?
刘穗梅公证员:当事人咨询比较多的问题就是“生前预嘱”是怎么交到医疗机构的?我们一般会告知他这份“生前预嘱”需要交给他的亲属或者在临进医院、手术前交给医生。深圳公证处也希望深圳社保局以及医疗机构能共享资源,建立生前预嘱公证的公示平台,方便医生和医疗机构在救治患者的时候可以提早核实患者有没有“生前预嘱”。
法律“玲”距离:资料齐备的前提下,完成一份生前预嘱公证的流程是什么?收费如何?
刘穗梅公证员:如果资料齐备的话,深圳公证处的公证员首先会和立预嘱人沟通交流,给本人看“生前预嘱”的方案,并告知其必须知晓的事项。做完公证书以后,我们会交到当事人的手上,并且告知他交给自己的直系亲属或者监护人。
我们一般也建议市民在做“生前预嘱”的同时,最好跟“意定监护”配合着做全套的家事服务,更有利于“生前预嘱”的执行。
目前“生前预嘱”公证书并没有明确的定价。深圳公证处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声明书(430元)再加上录音录像以及整个咨询过程的收费标准而定,暂定为830元/份。
【名词解释】
意定监护,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确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来源: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