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1:56:50来源:法律常识
文/任振杰 倪秀丽
黄克诚大将1902年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在就读湖南省立第三师范时,他就发出了“学了几何能几何,不学几何又几何?”的感慨。在白色恐怖和战火硝烟的枪林弹雨中,他叱咤风云,出生入死。在革命阵营内部,他也屡屡蒙冤,多次落难,几番死生。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身陷逆境,他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大节不夺,楷模一代。
一、拨开阴霾,省立三师发疑问,修水之战树威信
1922年春天,黄克诚进入位于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入学之初,他决意发奋读书,但半年之后,随着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特别是读了一些过去看不到的报纸杂志后,他的脑子里考虑的问题逐渐多了起来,对有饭吃、有书读的当前处境和人生状态发生了疑问。社会的弊端、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出路,一齐涌入脑海,使他向乱哄哄的社会和苍天发出了“人生总共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了几何能几何,不学几何又几何?”的感慨。然而省立三师毕竟是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地带之一,黄克诚很快就拨开阴霾,通过看书和思考,开始明白:国家、民族正受到外国列强的宰割,军阀战争连年不断,全国各地土匪蜂起,城头“大王旗”屡屡变换,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整个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立志寻求国家和民族的出路。1925年10月,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不久,黄克诚被中共湘南区委推荐报考了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在讲习班,他不但有机会直接聆听毛泽东等知名人士讲授的课程,而且还比较系统地接受了军事训练。
1926年7月,黄克诚奉命北伐。在唐生智的国民革命军第8军,从政治助理员,到团教导队政治教官,黄克诚在作战中身先士卒,在政治教育中作风深入,还秘密发展了几位中共党员。
◆北伐战争时期的黄克诚。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余部,由广东辗转进入湘粤边界,同中共湘南特委一起发动了湘南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已经返回家乡的黄克诚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立即和其他党员商议发动农民暴动。他们首先一举歼灭了被朱德率领的红军打败溃退到永兴的宜章县一股民团,缴获步枪17支,手枪1支,子弹1000余发。随后成立了“永兴县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黄克诚任党代表兼参谋长。2月9日,在其他革命力量的配合下,农军很快占领了永兴县城。在宣告永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同时,将共有2000人的农军合编为永兴县红色警卫团,黄克诚任党代表兼参谋长。国民党反动派对湘南革命力量的发展极为仇视。3月间,蒋介石便纠集了7个师的兵力“会剿”湘南革命力量。为避其锋芒,朱德、陈毅决定率部撤出湘南,向井冈山转移。4月初,当国民党军逼近永兴时,黄克诚力主集中兵力,并作转移的准备。4月中旬,任警卫团团长的黄克诚终于率团抵达酃县,见到了毛泽东,警卫团改编为独立团。
1930年初,黄克诚被中央军委派到彭德怀领导的红5军,担任第8大队政治委员。在攻打修水县城时,黄克诚率领突击队,身先士卒,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戴着近视眼镜,挥舞着大刀,爬云梯、登城楼、打巷战,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经过一夜的激战,一举攻克修水县城,全歼守敌。此役下来,彭德怀给予黄克诚高度评价。彭德怀说:“打一仗认识一个人,修水战斗使我了解了黄克诚。但有一条,下次作战不许再抡大刀往前冲。那么大一副眼镜片子,一看就是一个官,容易遭枪子儿。”
夺取修水之后,红5军回到鄂东南的阳新县进行整编,将原来的5个纵队整编为3个纵队,黄克诚调任第3纵队第2支队政委。他率部参加了攻打阳新县城和黄石、大冶等战斗。不久,红5军扩编为红3军团。此时,“左”倾冒险主义已统治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并制定了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红军主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黄克诚对此很有保留,在平江召开的红3军团前委和中共湘鄂赣边特委联席会议上,他公开反对先取长沙后夺武汉的计划。在受到严厉批评后,上级还取消了黄克诚纵队政治委员的任命决定。事后,彭德怀叹着气说:“行了,你比我还像彭德怀。等着瞧吧,有你难受的。”
平江联席会议刚刚结束,国民党第4路军总指挥兼湖南省主席何键所部约7个团的兵力,向集结在平江一线的红3军团开始“进剿”。这一仗于7月23日拂晓打响,战斗很快进入混战胶着状态。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异常,黄克诚奋力拼杀,挥汗如雨。他戴的眼镜片上更是沾满了汗水,眼前是雾蒙蒙一片。拼杀中他发现身后不远处有一小股队伍在向他逼近。由于视线被汗水遮掩,他无法辨清对方究竟是什么部队。情况万分紧迫,容不得多思考,他沉着地走向这支逼近他的队伍。快靠近时,黄克诚才看清对着他的是许多黑洞洞的枪口。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把手一挥,冲着敌人大喝一声:“不要开枪!”话音未落,他就势卧地一个转身,顺着山坡滚了下去。就在他倒地的同时,敌人的几支枪同时向他开了火。
黄克诚的喊声和敌人的枪声,惊动了红军战士,他们立即掉转枪口,将这一股身后敌人歼灭。红军指战员眼见黄克诚滚下山坡时,嗖嗖的子弹,在他身边击起了大量尘土,都认定他中弹身亡,警卫员还将他“牺牲”的情况即时报告了上级。但在翻滚到山脚下时,他感觉自己还有知觉,用手浑身上下摸了一遍,才知道只是受了点皮外伤,丢了帽子、眼镜和皮包。由于丢了眼镜,他在指挥部队追击残敌、攻击长沙城时,跌跌撞撞,不知摔了多少跤,直到攻下长沙城,才有机会一次配了两副眼镜,再次拨开了眼前的“阴霾”。在部队撤出长沙城进行整编时,黄克诚被任命为红3军团第4师第3团政治委员。
二、肃反不反,“一贯右倾”遭批判,戴着眼镜屡历险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国民党军,向由红1军团和红3军团合并成的红一方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黄克诚率红3军团第4师第3团参加了生擒国民党“围剿”军前敌总指挥张辉瓒的龙冈战斗和歼灭国民党第50师的南团战斗。1931年3月,已升任红3军团第3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黄克诚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
在攻打建宁城时,黄克诚与师长彭遨率领师部身先士卒,直抵城下,不料被城墙上的守军发现。敌人掉转两挺机枪,对准了3师指挥所。彭遨手疾眼快,就在敌人掉转机枪向他们扫射的同时,猛地拉住黄克诚后退了两三米。几乎在他俩刚刚卧倒的同时,机枪的子弹就暴雨般落在他俩刚刚站立的地方,飞溅的沙土落了他们一身。他们又趁势翻滚到了旁边的掩体,才躲开了敌人机枪的扫射。彭遨指着黄克诚的眼镜说:“敌人的机枪就冲着你的眼镜来的,知道戴眼镜的必定是个大官,差一点把我也捎上了!”
◆第二次反“围剿”建宁战斗旧址。
1931年7月,蒋介石自任“围剿”总司令,集中30万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黄克诚率第3师由闽南赤脚行军,绕道千里,回师兴国,集结高兴圩。在率部自莲塘向良村追击敌第47师时,却遇敌机轮番轰炸扫射。当黄克诚发现正有一颗炸弹从头顶上落下时,就拼命奔跑躲避。但在跑出10多米还没来得及卧倒时,这颗炸弹就落在了他的脚下。侥幸的是,敌机投下的竟是一颗哑弹。
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时,中央革命根据地又开始了肃反打“AB团”运动。在上一次的肃反打“AB团”运动中,由于采取逼供信、乱捕和滥杀的办法,使红军受到很大削弱,黄克诚对此是痛心疾首,坚决抵制。他甚至把肃反委员会通知要抓捕的人送上山躲藏起来,每天还派人送饭。而打起仗来,再派人把他们叫下山,回各自部队参加战斗。这些上了黑名单的人明知一旦被抓则性命难保,他们却并不出逃,打起仗来照样冲锋陷阵,勇敢杀敌。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被肃反委员会的人察觉了。他们不但杀掉了刚刚参加完战斗,没有来得及上山的同志,甚至连黄克诚也要以“AB团”成员论处。幸亏有彭德怀过问,黄克诚才免于杀头,但丢掉了他的第3师政治委员职务。直到年底,上级对肃反扩大化的问题有所纠正,才把他调任红3军团第1师任政治委员。
上任不久,就赶上部队奉命攻打赣州。黄克诚本来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做法不赞成,当他率部进至赣州城郊时,看到赣州高高的城墙,又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更加确信这个仗打不得。他及时向上级建议取消攻打赣州的冒险行为,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赣州之役于1932年2月4日打响,尽管红军战士采取了坑道爆破和云梯爬墙等方法,但两次倾力强攻均受挫。一天夜里,黄克诚突然听到枪声大作,判断敌人发起了攻击。他急忙叫醒酣睡中的师长侯中英组织部队抗击。原来赣州守敌乘夜暗从城墙打洞偷袭,红军在敌人内外夹击之下,受到很大损失。黄克诚一边收拢部队,组织抗击,一边向上级请示撤退。他建议下令红军各部迅速组织撤退,以保存革命有生力量。然而上级重申不准撤退,就地坚持。当局面变得愈来愈危险,在师长等也被敌人包围而被俘的情况下,他断然下令指挥第1师余部撤离战场,并抢占城南山头,顶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黄克诚一直反对攻打大城市并支持毛泽东的诱敌深入方针。宁都会议后,红3军团政治部在广昌召开会议,集中批判了黄克诚的“一贯右倾”和“对抗中央路线”。会后,黄克诚被撤销上任不久的第3师政治委员职务,先调任红3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一个星期后又调任营教导员,12月又回到军团政治部任组织部部长职务。
在第四次反“围剿”中,黄克诚率部先攻克泉上镇,后收复连城、清流、归化,开辟纵横百里新区。在围攻将乐、顺昌、南平中取得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黄克诚率部先攻打团村、沙县,后又参加三溪圩反击、太阳嶂阻击、保卫广昌等战斗。尤其是在广昌保卫战中红军主力浴血奋战18天,仅歼灭国民党军2600人,而红军伤亡却达5000多人。面对十分不利的革命形势,他极力建议彭德怀向中央提议,请毛泽东出来指挥。
三、敢言直谏,长征路上勇战斗,遵义城旁建奇功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军5个军团以及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万多人,开始长征。红3军团10月17日从于都出发,第4师作为红3军团这一路的先头部队率先出发。黄克诚与师长洪超率领第4师连续苦战,为后续大部队开路。第4师于10月21日突破了国民党军陈济棠部所设的第一道防线,强占固坡。不幸的是,刚到任的师长洪超于此役牺牲。
固坡战斗后,黄克诚与继任师长张宗逊率部西渡赣江,经南康、崇文,越过五岭山脉,绕过湖南汝城,直取官下路、大来圩,最后又和红3军团其他部队一起突破了国民党军在汝城至思村间设置的第二道防线。大部队很快从这里通过,进至湘南粤北一带。紧接着又于11月15日在郴县、宜章间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三道防线,经郴县、桂阳、嘉禾、宁远、道县,过永安关,进至广西界首。与此同时,红1军团和红3军团的先头部队各一部,于广西兴安、全州间,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控制界首至脚山铺间的渡河点,为后续部队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夺回渡河点,阻止红军西进,湘桂两省的国民党军分多路向界首方向进攻,而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则与红军后卫部队展开激战,湘江两岸的战斗异常激烈。红3军团全力对付白崇禧的桂军。为守住湘江渡口,彭德怀亲自指挥这场阻击战。黄克诚奉命赶至红1军团司令部,接收红1军团的防务。红1军团团长林彪向他交待,要其过江在南岸构筑防御工事,阻击桂军侧击,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纵队渡过湘江。在湘江南岸靠近山麓构筑的工事还没有完全结束时,桂军就发起了猛烈攻击,战斗异常激烈。经过3个昼夜的浴血奋战,黄克诚和张宗逊率领第4师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于12月1日,和兄弟部队一起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紧接着黄克诚又率部参加了两渡桥、两河口等战斗,进入重峦叠嶂、林木繁茂的越城岭,部队在不断受到桂军侧击的情况下边打边走,在连续翻山越岭后,才摆脱桂军的尾追。
◆1936年,(左起)李伯钊、邓小平、杨尚昆、陆定一、 黄克诚、杨奇清、罗荣桓在陕北合影。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黄克诚听到后非常激动,他感到中央红军有了希望。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移师北上,到四川西北部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红3军团率先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第4师担负掩护任务。黄克诚、张宗逊接到任务后,边打边走,掩护大部队前进。战斗中,张宗逊身负重伤,不能指挥。尾追上来的敌人却越逼越近,大部队受到严重威胁,黄克诚及时调整部署,由被动防御变为主动出击,他命令第10团和第11团向敌军发起猛烈反击,措手不及的黔军终被击退。
蒋介石为阻止红军入川,急调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国民党军及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纵队,共40万余人,妄图将红军歼灭于贵州境内。身体极度虚弱、发着高烧的黄克诚,先在土城待敌、青杠坡突击,随后又西渡赤水、土城上游架桥,并在掩护左纵队渡河后,及时将搭桥船只炸坏,阻止了川军追击。
1935年2月10日,中革军委在扎西发布命令,红3军团缩编后撤销师的编制,直辖4个团。黄克诚任前身为平江起义部队的第10团政治委员,团长为张宗逊。此时,国民党的川军、滇军、黔军和湘军主力已逼近扎西。红军又二渡赤水,日夜兼程向遵义挺进。黄克诚率第10团和兄弟部队迂回包抄板桥国民党军,配合红1、红3军团攻占遵义新城。
当中央红军回师黔北、夺取娄山关时,蒋介石急令吴奇伟纵队第93师和第95师从贵阳出发,驰援遵义。红军占领遵义时,吴奇伟纵队已抵达遵义城南,中革军委决心将其歼灭。28日上午,红3军团的第10团和第11团在城南与敌人在12个山头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克诚和张宗逊率领第10团向占据老鸦山红花岗、碧云峰的国民党军发起猛烈进攻,一举控制红花岗右侧的老鸦山主峰。失去主峰的国民党军把主攻方向转向第10团,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国民党军死伤累累,第10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团长张宗逊负伤,参谋长钟伟剑牺牲。此时,黄克诚的身边只有两个班的兵力守在山头阵地上,溃退的国民党军突然又像潮水一样压了过来。黄克诚深知责任重大,他对身边的指战员说:“山下就是遵义城,领导机关都在城里,我们一定要守住阵地,决不能后退一步。”黄克诚仅带几个战士始终坚守在阵地上,直到陈赓率领的干部团前来支援。这次战斗,是红军主力协同作战,取得的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黄克诚
老鸦山战斗结束后,黄克诚看到部队伤亡严重,联想到长征以来红军锐减的现实,担心红军继续受损,又一次意识到保存兵力的重要性。他找到红3军团的一位领导说,剩下来的部队已经不多,当前保存革命力量十分重要,应尽量避免与敌人打硬仗,必须打时,要注意掌握时机。黄克诚的看法反映上去后,引起了误会,领导认为他缺乏信心,不适合继续担任领导工作。不久,便被任命为红3军团侦察科科长。1935年5月,黄克诚再次受到批评,并被降职为营政治委员。他降职不降志,率领红3军团教导营渡过天险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和中央红军一道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随后,他戴着眼镜,率领红3军团教导营,经过艰难跋涉,走出了数百公里的草地。
1936年2月,黄克诚从后方又回到了前方,调任军委总政治部部长兼红1方面军组织部部长。随后,参加了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的红军东征。在红一方面军刚回师陕北后,蒋介石就调集了25万余人向红军发动新的“进剿”。5月中旬,在彭德怀领导下,红一方面军分两路挥师西征。同时,黄克诚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老部队,由红3军团缩编而成的第4师任政治委员。他和师长李天佑率第4师首击马岭,再战山城堡,不仅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进攻,也促进了国内和平的实现。
四、转战南北,晋冀豫皖抗日寇,白山黑水立新功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陕北战事稍歇,黄克诚奉命回到红军总部任组织部长。全国抗战爆发后,黄克诚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不久,黄克诚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治委员,与旅长徐海东率部在1938年1月,于平山县温塘主动出击,重创日军;4月,于晋东南反击日军的“九路围攻”,和兄弟部队一道共歼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18座县城;7月,于山西阳城义城町地区截击驰援同蒲铁路作战的日军,部队英勇顽强,猛打猛冲,歼灭日军500多人,击毁汽车20多辆,但因部队不善打游击战,自己也有不小伤亡。为此,黄克诚及时组织部队总结经验教训,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1939年12月,黄克诚率第344旅配合第129师发起邯长战役,向邯郸长治大道展开破袭,断绝日军的交通,袭击日军的据点,收复了黎城、东阳关和涉县。
◆1938年合影,左一黄克诚,左二邓小平、左四傅钟。
1940年2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在太南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左权任司令员。第2纵队下辖包含第344旅在内的4个旅。4月,黄克诚奉命率第2纵队越过平汉铁路,开赴冀鲁豫边区,此时,第2纵队已发展成拥有2万多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
1940年7月,黄克诚根据中共中央和刘少奇的指示,率第2纵队新编第2旅、第687团和教导营的两个连,越过津浦铁路,挺进皖苏北。8月,中原局决定将淮河以北、津浦铁路以东所有中共领导的抗日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拥兵苏北、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摩擦专家”韩德勤集中3万多兵力,向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黄桥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苏北指挥部陈毅急电黄克诚率部支援。
根据毛泽东确定的“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方针,黄克诚奉命于10月4日率主力南进。部队日夜兼程,一举突破顽军盐河、旧黄河防线,连克佃湖、东沟、益林、阜宁等城镇,直下苏北重镇盐城,沿途歼灭顽军第10常备旅和独立第3旅等部,切断韩德勤顽军的退路,直接威逼其大本营兴化,并与在南面的新四军形成了对韩德勤部的南北夹击之势。
◆1941年,时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的黄克诚。
韩德勤黄桥战役惨败后,退守兴化、宝应、淮安以东。10月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电称:“此次陈毅、黄克诚两军大胜,苏北大部为我占领并联成一片,此为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1941年1月,黄克诚任新四军主力第3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1944年,日军抽调兵力加强对太平洋战场和正面战场的进攻,黄克诚适时地领导苏北抗日军民开始了局部反攻。同年4月,他指挥苏北新四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发起了高沟、杨口战役,攻占日伪据点14处。从5月开始到10月,他又指挥所部发起了滨海地区攻势,一举拿下苏北产盐重镇陈家港及合顺昌、通洋港、青龙港等据点,解放了日军掠夺盐、棉的基地合德,攻克敌人新设的重要据点林公渡。1945年,黄克诚指挥新四军第3师发起阜宁战役,攻克阜宁县城及日伪据点20多处,收复国土250公里,歼灭孙良诚部伪军副师长以下2400多人,创造了苏北新四军从敌伪占领下解放县城的先例。
日本宣布投降后,黄克诚建议并主动发起了两淮战役。他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先攻淮阴,再取淮安。同时,他还大胆建议,中央应速派大部队进军东北。陈毅对黄克诚的建议大为赞赏,他风趣地说:“别看你们黄师长戴着近视镜,他的眼睛看的可远哩,是千里眼。”1945年9月13日,两淮战役刚刚结束,黄克诚就接到中央军委电令,命令他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向东北挺进。黄克诚带领部队星夜兼程,取道山东、河北、热河,直奔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于11月15日完成进军东北的战略任务。
当时,国民党军正借助美国的飞机、兵舰,向东北大量调兵遣将。黄克诚率部抵达辽宁地区后,刚刚解放的山海关和锦州又相继失守,国民党军正沿北宁线向沈阳推进。在这种情况下,黄克诚及时向上级建议,进军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暂时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上作战,而以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作长期斗争准备。
◆1948年,黄克诚在冀东留影。左起: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萧华、罗荣桓、刘亚楼。
在东北大地上,黄克诚率部和其他兄弟部队一道参加了“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和1947年夏季、秋季和冬季三个战略攻势作战,给予国民党军以深重打击,并逐步把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和压缩到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的大城市,造成了逐个被歼灭的有利态势。1947年8月,黄克诚在完成了建立西满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后,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政治委员。
为了准备攻打锦州,加强东北战场南线支援作战的工作,黄克诚于1948年4月被任命为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任命黄克诚为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准备接管即将解放的华北第一座工商业大城市。1949年5月,他向毛泽东汇报天津建设情况后,又接受主政湖南党政军工作的新任务。
五、无私无畏,元帅落难挺身出,刚直不阿传佳话
1952年10月初,黄克诚调任总参谋部第三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到1954年,黄克诚不再主持总后工作,但一直到1957年后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仍向他汇报。上任伊始,全军的后勤工作正处于初创阶段,工作是千头万绪,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任务和课题。他首先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健全组织,划清工作范围,按级负责;二是加强计划,使上下目标明确,步调一致;三是加强检查,适时调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家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军队从临战状态转向和平时期正常轨道。黄克诚及时提出了“为国家负责,为部队负责”的后勤建设指导思想,使后勤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1955年,黄克诚出席将帅授衔仪式,左起: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
1954年,黄克诚出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8年,他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领导下,黄克诚全力协助彭德怀元帅制定国防战略和军队建设方针,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种条令、条例和政策制度,调整全军组织结构,大刀阔斧地对军队进行了精简整编,推行军队各项重大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各军兵种建设,领导国防施工和军工生产。作为中央军委和总部领导人之一,他参与指挥了1953年7月16日对金门国民党军进犯东山岛的打击,参与组织指挥了1958年的炮击金门。黄克诚为实现人民军队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战略转变,为巩固国防、建设军队,忠心耿耿,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9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举行。原定的会议时间快要结束时,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了自己对会议未能彻底检讨“大跃进”以来的严重问题的看法。毛泽东对此信很是不满,于7月16日将信印发大会,以至引起轩然大波。政治局常委决定继续讨论,并通知仍在北京处理军委日常事务的黄克诚出席会议。在19日的小组会上,黄克诚在肯定大跃进以来成绩的同时,不仅同意会议印发的材料中的三条缺点,又补充了三条。这样,黄克诚对形势的看法与彭德怀是一致的,实质上支持了彭德怀的观点。
7月30日,毛泽东召集黄克诚等谈话,指责黄克诚“是彭德怀的政治参谋长”,希望黄克诚改变观点,同彭德怀划清界限。黄克诚对毛泽东的批评进行了直言不讳的辩护。他说:“和彭德怀观点基本一致,只能就庐山会议这次的意见而言。”“彭德怀的信是在山上写的,我那时还没上山,怎么能在《意见书》一事上当他的参谋长。”8月2日开始举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在分组会上,批判黄克诚的调子越来越高。黄克诚觉得自己光明磊落,对于无端的批评当场辩驳。会下,有人劝他对彭德怀“反戈一击”,摆脱困境。黄克诚明确表示,“落井下石”得有石头,可我手里没有石头。
◆1959年,黄克诚到车站迎接出国访问回京的彭德怀。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回到北京,中央军委在怀仁堂召开1000多人的大会,批判彭德怀和黄克诚。会后,黄克诚被免去了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职务。戴着“反党分子”的帽子,黄克诚卸官罢职,在家赋闲。面对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他仍一心想着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冷暖温饱,并写了一首七律:“少无雄心老何求,摘掉纱帽更自由……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克诚又被投入班房,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在逆境中,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博大胸怀,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抱有坚定信念,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了坚决的斗争。
1977年12月,黄克诚出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他不顾年迈体弱,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他非常关心经过“文化大革命”劫难后的军队建设,曾多次找主持军队工作的同志谈话,建议采取切实措施,整顿党风,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逐步实现干部年轻化。他还多次向党中央提议,干部老化不是办法,要及时考虑解决,并多次提出自己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请求。
1985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同期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给黄克诚以高度评价: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直不阿,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身陷逆境,都一心为公,无私无畏。在黄克诚病重后期,他更拒绝治疗和服药,对身边的医护人员和去看望他的人说:“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了。”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走完了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里程。他的历史功绩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的崇高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