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20:47:34来源:法律常识
外卖骑手出现交通违法情况
往往都是因为“快”
交通事故频发的背后
骑手们的车速
为何还是“慢”不下来?
接下来要如何才能“慢”?
近日,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外卖骑手”为关键词搜索民事案件,发现相关案由多达1475件,其中交通事故涉及630件,人身损害赔偿涉及507件,赔偿责任、鉴定涉及440件;合同相关涉及342件,其中劳动合同涉及286件、保险合同涉及256件……由此可见,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背后折射出事故高发、赔偿责任模糊不清等问题。
外卖骑手出现交通违法情况往往都是因为“快”,交通事故频发的背后,骑手们的车速为何还是“慢”不下来?接下来要如何才能“慢”?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外卖骑手、平台以及专家。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
据广州交警发布的外卖企业交通违法排名榜单显示,2021年11月16日~30日,外卖企业交通违法数量排名前三的美团、饿了么、达达三家企业的配送人员交通违法数量共5026次;2021年12月1日~15日,上述三家企业的配送人员交通违法数量更是累计高达8311次。
骑手不敢慢:
“放弃速度相当于放弃收入”
为何车速不能慢下来?记者调查时了解到,不少外卖骑手依然秉承着“放弃速度相当于放弃收入”的理念。
据了解,外卖骑手的月收入基本上都是依靠配送费提成,如果按照一笔订单获得5元左右的配送费算,那么一天如果送30单,骑手可以赚150块钱;但倘若超时一分钟,通常骑手就要被扣除特定订单的一半以上配送费;如果顾客选择退单,骑手更需要承担全部损失。
送餐路上的外卖骑手。(来源:视觉中国)
点开自己的“业绩单”,外卖骑手周康免不了叹气。在周康的手机工作界面显示,从去年9月初成为外卖骑手那一天起,他基本上每天都是全勤。但是他的跑单量除了中秋节当天跻身前30%之外,其他的日子里他基本上是处于中下游水平。
“一开始是路况不熟,到后来是路上跑不快,自然接到的单就少了一些。”仅去年10月,他的即时单就超时了16单,预约单超时了2单。“这意味着,我那个月几乎有大半个月是白跑了。”周康说。
相比之下,“老骑手”郑金亮换车之后则改变了跑单策略,以跑“远程单”为主。郑金亮告诉记者,一般近程单的单量大,配送费通常在2~5元之间,但是时间紧迫,2公里内需要大约30~35分钟左右完成配送,“从到达餐厅、等餐、取餐再到最终送达,这个时间太紧张了,骑手只能压缩在路上的时间。” 郑金亮介绍,自己跑最快的时候车速有60km/h,那种感觉“快得整个人都要飞起来了”。而远程单虽然单量比较少,但是相对时间充裕,一小时内完成配送即可,通常一单下来可以拿到8~11元左右的配送费,“并且超时的可能性很低”。
“但对于那些每个月跑两三千单的骑手来说,降速就是降薪。”郑金亮预计,按这样的跑法,尽管骑手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两万多元,但其日工作时长不会低于十五个小时,这背后就意味着疲劳驾驶和超速驾驶。
骑手陈杰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目前他的改装车的时速50~60km/h,他一天工作12个小时,大概可以跑60单,赚300元,但是如果降速为规定的25km/h,同样的工作时长,他的跑单量和收入预计会缩水20%~30%,同时还会因为超时面临用户的差评。陈杰坦言,在他身边,有不少同事对于电动车上牌处于观望状态,“大部分是在看公司会如何调整规则,因为上牌就意味着要拆掉改装系统或者换车。”
突发状况多:
算法规则难以“完美”
“如果平台的规则不变,外卖骑手的速度就不太可能降下来。”一位交警告诉记者,作为经常出现在外卖骑手各类交通违法现场的执法人员,他们往往承担着最大的压力。
“但是我们和这个群体聊天,会发现他们并非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安全问题,而是配送时间短的时候没办法把自身安全放在心上,还有的人则是存在侥幸心理。”
送餐路上的外卖骑手。(来源:视觉中国)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算法的指导意见下,多个外卖平台也在不断对外卖配送的算法及配送规则进行优化。记者采访某平台相关工作人员时对方表示,目前平台测算“预估到达时间”除了模型预估时间外,还包括基于城市特性、配送过程分段累加和距离等多个维度,额外测算出三个时间,并选择一个最长的时间给予骑手;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其他意外情况,维护好骑手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平台方还将“预估到达时间”改成“预估到达时间段”。
“但这个预估时间也并不是最完美的,毕竟外卖配送场景复杂多变,且突发状况多。加上很多商家出餐慢,他们可能在尚未出餐的情况下就已经点击了‘配餐完成’,这样就会导致骑手的等待时间变长,自然在路上的时间就受到了挤压。”一位外卖骑手表示,如果用户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用户手机上显示的骑手到达时间,和骑手手机上的到达时间是不同的。记者测试时发现,在部分订单中,确实用户手机上的时间往往会早一到两分钟,“此举可能是平台为了安抚用户,但是这就导致我们为了不拿差评,必须在路上飞跑。”该骑手表示。
专家:应明确平台企业用工主体责任
根据此前国内公益机构、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称致诚中心)发布的《外卖平台用工模式法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190万家经营范围包含外卖递送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其中通过灵活用工平台注册的疑似外卖骑手的个体工商户最多,这意味着有相当规模的外卖骑手都“变”成了个体户。
记者采访该中心研究员徐淼时对方介绍,外卖平台上的骑手分为三大类:一种是餐馆自行雇佣外卖员进行配送或是外卖平台直接雇佣或偶尔劳动派遣的“正规军”;一种是通过外卖平台或众包服务公司招募“接单自由、可在多平台兼职工作”的“众包骑手”;最后一种便是配送商将业务“转包”或“分包”,并配合灵活用工平台,以发工资、少交税为由让专送骑手注册为个体工商户的“专送模式”,这就意味着用工风险最终转嫁到了下游作为个体工商户的专送骑手身上。
送餐路上的外卖骑手。(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更好保障劳动者权益,2021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2021年9月10日,国家四部门专门约谈了美团、饿了么等10家大型平台用工企业;2021年9月14日,美团发文称在9月8日即面向1103家外卖合作商发出倡议,明确提出严禁诱导和强迫骑手注册成个体工商户以规避用工责任的要求,并于当日再次向所有合作商发送《关于禁止要求骑手注册个体工商户的通知》。
对此,致诚中心主任佟丽华也建议,应明确平台企业的用工主体责任。“平台是用工的规则制定者,平台通过算法和数字化的管理对骑手进行实时的管理和监督,是该用工模式的最大受益者,掌握着全部的数据,但将用工的主体责任抛给别人,这是权责利不统一的。”佟丽华认为,平台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把相关责任分配给其他的合作公司,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平台依然要承担主体责任。
送餐路上的外卖骑手。(来源:视觉中国)
人大代表建议设立“电动交强险”
外卖行业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而在外卖骑手从业者日渐增多的情况下,也存在一些隐患,像骑手在送餐过程中引发的交通事故越发频繁。在今年广东省和广州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议关注外卖骑手交通违法问题。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并没有针对电动自行车(下称电动车)的交强险,不少外卖骑手没有购买保险或保险金额较低,当出现交通事故时,受伤的一方不论是向骑手本人还是向平台追偿难度都很大。
为此,人大代表以及部分从事外卖骑手交通事故纠纷处理的律师建议,应设立 “电动车交强险”,让相关的事故受害人及时获得经济赔付和医疗救治;同时,外卖平台也应及时调整骑手考核方案,避免“开得越快收入越高”。
交警在路边对外卖骑手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案例1:骑手没钱赔也没保险,伤者自负医疗费
今年1月14日,在海珠区某大街,正在自家工作室门口忙碌的彭女士被一辆疾驰而来的电动车直接撞在腰部,重重摔在马路上。彭女士当即被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医生检查后发现,彭女士出现颅内损伤和头皮挫伤。
在事故现场,撞伤彭女士的外卖骑手也不知所措。原来,该外卖骑手林某是一名只有18岁的大学生,听说当外卖骑手时间自由,他本想着假期兼职送外卖赚一些零花钱,电动车也是用家里人的,没想到刚上班就出事了。通过调取现场监控视频发现,事发当时,林某正通过手机抢单,他边开着电动车边用手指点击手机屏幕抢单。“他的电动车速度非常快,并且他一边开电动车一边抢单,所以才撞到了人。”彭女士丈夫说。
据了解,林某的电动车没上牌,没买保险,第三方平台也没有为他购买意外保险,事故发生后,林某虽态度较为诚恳,但他表示自己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电动车也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如果彭女士想要获得医疗赔偿得向外卖平台或第三方平台索赔。彭女士的丈夫随后通过电话向外卖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咨询赔偿情况。“对方表示,第一需要交警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外卖骑手负全责;第二需要走法律渠道,法院认定外卖平台或第三方平台担责。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赔偿。”
最终,彭女士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星期,自费交了1万多元医疗费。“外卖平台将送餐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平台又没有给骑手买商业保险,而外卖骑手的电动车也没有购买任何保险,所以现在外卖骑手如果撞了人,他说自己没钱,那就没辙了;除非你到法院起诉他,而起诉成本高,耗时耗力,真的耗不起。”彭女士的丈夫表示。
案例2:颅内损伤至今仍在救治,伤者单位先行垫付治疗费
在广州三九脑科医院脑外科病房内,住着同样被外卖骑手的电动车撞伤的孙某。今年1月,40岁的孙某在刚走出家门时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外卖电动车猛烈撞击,随后他的头部又撞在了旁边的硬物上。事故导致孙某出现严重的颅内损伤,送院治疗半个月仍未能恢复到意识清醒状态,后来孙某被家人转到三九脑科医院,如今仍在救治中。
三九脑科医院脑外科主任张良告诉记者,一般被电动车撞伤,可能发生骨折或其他身体损伤,而送到该院的都是伤势较重的患者,通常是头部受到撞击。伤者孙某是家中的顶梁柱,一开始,孙某的家人担心其妻子知道这一消息承受不了,一直瞒着她;但春节将至,孙某迟迟不回家,孙某的妻子也感觉到事情不对劲,孙某家人这才如实相告。得知丈夫被电动车撞伤住院治疗,孙某的妻子当即泣不成声。
记者了解到,目前,孙某的家人仍在和肇事外卖骑手及其所属平台方协商赔偿情况,最后的补偿方案仍未达成;而孙某的治疗费用主要由所在单位垫付,目前已经花费20多万元。张良主任告诉记者,孙某的恢复进度还算可以,但何时清醒现在还很难说。“要看他身体的底子如何,以及他的意志力。”
为何出现追责难?
1.平台与骑手关系松散,无保险或保险金额低
被外卖骑手撞了之后,是追究平台责任还是追究骑手责任?
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主任蔺存宝律师曾代理多起电动车驾驶过程中外卖骑手撞伤人或是被撞伤而出现的纠纷。他表示,随着技术的革新,电动车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如今的电动车经过改装后速度甚至能达到100km/h。”蔺存宝说。
他表示,因为电动车是非机动车,不像小汽车一样必须买交强险,而电动车驾驶员也不必考驾照,所以一旦电动车上路发生交通事故撞伤了别人,驾驶者本人又没有理赔能力,就会陷入追责难的境地。尽管伤者可以通过走法律渠道要求驾驶者赔偿损失,但由于理赔过程较为漫长,很多当事人都会放弃。
蔺存宝介绍,现在外卖平台多已将送餐业务进行外包,外卖骑手与平台实际上不是劳动合同关系或雇佣关系,一旦发生事故,要追究平台的责任难度很大。即便有平台为外卖骑手购买了小额意外保险,一旦发生了严重交通事故,这份保险的作用十分有限。
蔺存宝表示,尽管骑手身着带有平台统一标识的服装,但实际上与平台没有劳动关系,两者之间是非常松散的合作关系,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除了正常商业保险赔付外,大多由骑手自己或外包公司承担责任。
2.市面尚无针对电动车的保险
记者了解到,根据外卖平台的规则,通常骑手发生车祸时,如果是和别人剐蹭,必须提供交警部门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如果骑手在送餐中受伤,则需要提供医院病历和发票。以某外卖平台为例,骑手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专送骑手,二是众包骑手。在保险方面,专送骑手每日有5元的保险,众包骑手则是3元。两者的保险费用都是从骑手佣金中扣除,其中众包骑手的保险缴纳是必选项,直接通过app按天从骑手的送餐收益中扣除,其保障时间从骑手当天第一次接单到当日24时为止。不过,也有部分平台的外卖骑手是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外包合同,没有购买社会保障和意外保险。
外卖骑手为何会频发交通事故?蔺存宝分析,首先,平台对骑手的考核机制导致骑手必须争分夺秒。骑手在强大的算法驱动下,为避免差评和维持收入不得不提速,进而导致交通违法;其次,外卖平台没有建立起一整套激励外卖骑手减少交通违法的机制,比如对于没有出现交通违法的外卖骑手给予奖励;再次,外卖骑手入行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平台对外卖骑手的安全教育还比较欠缺。
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没有类似机动车交强险的“电动车交强险”,来确保电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伤者及时得到赔偿。平安保险广州业务经理杨淑莉也告诉记者,目前市面还没有针对电动车的交强险或其他意外保险。“一辆电动车价格几千元,保费估计很低,目前保险公司应该都不愿意推出这个险种。”其他几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同样表示,目前公司还没有针对电动车的商业保险。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
设立“电动车交强险”
调整算法让骑手“减速”
在今年的广东省两会和广州市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关注外卖骑手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建议为外卖骑手按下“减速键”。
广东省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在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表示,随着外卖行业的急剧发展,外卖骑手交通违法问题不容忽视。他建议,第一,应加强对外卖骑手和其电动车的管理,否则发生交通事故后,一旦外卖骑手弃车逃跑或是没有赔偿能力,受害者的损失就得不到赔偿;第二,外卖平台应及时修改规则,避免骑手“开得越快收入越高”;第三,因为电动车数量多,使用频率高,建议设立“电动车交强险”。“一来可让交通事故受害人获得经济赔付,二来可减轻事故肇事方的经济负担,并通过实行‘奖优罚劣’的费率浮动机制,促进电动车驾驶员提高安全意识。”
广东省人大代表梁海亮也一直关注电动车的规范行驶和外卖骑手交通违法问题,今年他继续建议,应加强对外卖骑手的监管,对多次交通违法的相关人员应禁止其从事送餐、快递业务。
广东省政协委员、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毕亚林建议,应推动把平台和骑手之间的关系转变成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关系,把骑手转变成全职员工,压实平台公司在最低收入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主体责任。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南国德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红丽律师则建议,外卖平台应调整算法指标,给骑手留出弹性空间,并将交通安全培训及交通违章记录作为对骑手服务考核标准。
蔺存宝律师也建议,应设立“电动车交强险”,让电动车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及时得到救治或追偿。
更多精彩
请关注
广州日报·深锐周刊
↓↓↓
曾经,“只要是独生子女就能继承父母全部遗产”是不少人存在的误区,通常这种情况是不熟悉相关法律造成的;实际上,如果父母没有立下有效遗嘱,根据民法典规定,与独生子女同为第一继承顺序的继承人还包括逝者的配偶和父母,他们均有继承权。
我国正处于与国际社会迅速接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个人财产和可继承遗产显著增加;公民法律意识逐步增强,对遗嘱的使用也更加广泛。民法典实施一年来,对于公民使用遗嘱带来了哪些新影响?如何避免遗嘱成为无效遗嘱?日前,记者针对民法典“继承编”中的内容采访了数位法律界人士,通过实际案例解读民法典实施一年来“继承编”带来的新变化。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