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18:21:08来源:法律常识
文 | 玉林罗美兰
罗翔又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了。
他参加访谈节目《我的青铜时代》,介绍读博时在天桥上遇到一个老太太的经历,引起全网转发。
当时已经拿到律师执照的他,打车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去法律援助中心,因为担心「惹上麻烦」没有透露自己的职业。
走到大门口后,老太太主动说:
你就不用陪我上去了,别影响你前途。
罗翔转身走掉,愧疚至今。
要知道,那是2003年的冬天,孙志刚案刚刚结束,为学生上书的法学博士还能获评「年度十大法治人物」,是法律人最有信心的阶段。
可这个身高一米八几的法学教授,坐在椅子上双眉紧锁,娓娓道来这个过去近20年的故事。
短短几句话,道尽了人性中的善良、温暖、无奈与怯懦,让观众大为动容。
其实罗翔在镜头面前,还收起了法律人的另一部分现实生活。比如他接受采访时说:
离开命运的加持你什么都不是,自己的有些朋友已经不在人世了。
路人听着觉得是他故意把顺风顺水的人生,渲染出宿命论质感,却没留意到,他来自湖南耒阳,那是尘肺病人大量集中的地方。
作为一个法学博士,看着自己身边的朋友去了南方打工,回来满身疾病,四十几岁就在贫穷中告别这个世界,而又无计可施,是什么样的心情?
看完这期节目,我还忍不住想一个问题:
罗翔当初要是讲出了自己有律师执照这件事,故事最后会是个什么结果?
那恐怕是许多律师都想问,却又不敢问的了: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若有若失,似有愧疚的时刻。
说回罗翔执教的法大,在北京也是个颇具符号价值的地方,和京畿重地其它名校相比,法大还有份特别的名声,是在那些「进京人士」范围里的。
不少人从火车站、事务部、大胡同、西集这些众所周知的地方,风尘仆仆赶到法大门前,递上自己皱皱巴巴的「材料」,经常能得到热心学生的帮助。
那些慕名而来的外地人,让「中国政法大学」这块牌子,增添了不一样的光彩。可是这些简单温暖的故事,大多也就止步于校园了。
学法之人有个特点,刚入学的时候热情能煮熟鸡蛋,我的偶同学们,打车、出游、吃个路边摊,逮谁跟谁说自己是学法的,生怕对方不知道。
每每面对出租司机、小摊摊主、清洁工大姐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虽然专业上菜得一无是处,但是帮忙的热情一往无前。
后来大家开始不爱提了,坐车就只管坐车,吃饭就顾着吃饭,很少主动介绍自己是学什么做什么的。
慢慢地,我们路过那些匍匐在街头的“告地状”,也不再关注上面写的什么了;
慢慢地,遇到网上/私信的求助帖,也很难认认真真读完,更很少认认真真回复;
慢慢地,我们开始劝诫那些不断上诉、申诉的老人们学会接受,仿佛这真是一种解脱;
慢慢地,我们推掉许多案子,我们也不想知道这是因为没有钱,还是因为太麻烦?
再慢慢地,当我们看见天桥上那些哆哆嗦嗦的老人问路,我们也会视而不见,匆匆而去……
其实律师做得越久,帮助陌生人的范围也就在法援里打转,其它的不是机会少了,就是执照没了。
正如面对罗翔这期节目,普通网友看到的是悲伤与感动,而身在这个行业中的人,则要忍不住关心:这档节目的下期还能播吗?
上次得到广泛关注的吐槽大会上,范志毅痛骂男篮,随后就是「遇到技术问题」,无法更新。
做律师要面对的「技术问题」更是太多了,常常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就像我们都遇到过的「衣衫褴褛」老太太一样……
无数个若有所失的时刻,是每个律师的敦刻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