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07:25:59来源:法律常识
惠阳区现辖9个镇(街),总面积9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0万。全区律师事务所共11家,执业律师92名,人均约0.00015个律师,全部集中在淡水城区,分布极为不均衡,偏远地区的广大农村居民在法律服务获取上存在很大的障碍和困难。为调动司法行政系统内源动力,探索出律所服务社会的新路子,解决法律资源供给不足和供给不平衡等问题,我市司法行政机关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一律所包一镇街司法所”的“所所对接”服务模式。该模式实施以来,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团队专业优势,为老百姓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2019年,在省厅和市局的指导下,惠阳区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通过“互联网+所所对接”为群众提供远程法律服务,初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目标。
一通过全覆盖使用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架起基层群众连心桥
一是“所所对接”法律服务供给单位全覆盖运行云平台微型触摸一体机,惠阳区9个镇(街)司法所分别对接的7个律师事务所,全部配置了云平台一体机,对应设置云平台服务岗,当群众寻求法律服务时,司法所对解决不了的专业法律问题,通过一体机向对接律所发单,对接律所接单后根据律师专业特长派单,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远程法律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律所法律服务向村(居)延伸,在霞角、周田、东明三个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置一体机,为乡村振兴提供远程法律服务;为村(居)一体机配备了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由村(居)法治联络员引导群众通过一体机“面对面”寻求司法所或律所的法律服务,使群众切身享受到“指尖上的法律服务”。二是设置“所所对接”法律服务供给兜底单位,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同步配置一体机,设置云平台服务岗,当群众到司法所“下单”对接律所提供法律服务不成功时,系统将自动跳转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区中心无人接听时,直接跳转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由市中心值班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三是延伸“所所对接”法律服务需求,在惠阳公证处上线一体机,解决群众办公证难问题。同时,聚焦需求较多的调解服务,开通调解专项通道,实现线上多方调解。
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自运行以来,共提供线上法律咨询服务260多人次。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效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全国“两会”期间,坚持“所所对接”法律服务窗口前移,鼓励对接律所参与司法所前台接访工作,全区7家对接律所均积极派律师到各司法所开展现场法律咨询解答、法律援助等服务,联合排查矛盾纠纷5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20余件,化解多件群体性上访事件。
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为基层群众带来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强化三项保障,夯实“互联网+所所对接”工作机制基础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互联网+所所对接联席会议制度”,司法所与律所共享信息,分析问题,共商调解息诉对策,解决疑难复杂调解案件。二是强化经费保障。采取“律师值班补贴”+“以案定补”方式,提高律师参与“互联网+所所对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国家、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为值班律师提供500元/人/天的补贴。同时,将律师调解案件情况,纳入“以案定补”的范围,采用“多劳多得”形式,切实做到以事定补,激发律师服务动力,进一步提高“所所对接”法律服务效能。三是强化队伍保障。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法律专业人员派驻到9个司法所,承担“所所对接”各项服务业务。局公法律证股在中心办公,监督指导“互联网+所所对接”法律服务工作,在镇(街)村(居),整合相关人才资源,设立法律服务联络员,成为提供“互联网+所所对接”法律服务的基础性力量。
三纵深推进工作领域,扩大“互联网+所所对接”品牌效应
为贯彻落实《司法部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关于实体平台建设的有关要求,惠阳区局主动和区直有关部门沟通联系,积极拓宽云平台远程法律服务模式的覆盖面。2019年5月,借鉴“所所对接”模式,推动律所与税务局合作,建成全省首个税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阳光税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以此作为推进服务展产品的样板,带动全区公共法律服务拓展工作。2020年8月,惠阳区局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构建“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之家”,在区级设立惠阳区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之家,在镇街级增设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岗,每周安排律师在服务之家提供至少两天的线下法律服务,其他时间通过云平台提供线上远程法律服务,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全天候、全方位、高效能的法律服务。“互联网+所所对接”效应初步辐射,推动法律服务进一步走进社会基层,融入百姓生活。
惠阳区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之家揭牌
“所所对接”是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尝试和实践。惠阳区局将继续加深交流沟通,深挖“所所对接”工作机制优势,推进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惠州市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
来源:惠州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