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04:36:14来源:法律常识
《财经》新媒体 徐徜徉/文 蒋诗舟/编辑
“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在地铁站、电梯间甚至是电视荧幕上,这句广告语曾经随处可见。
但就是这短短的九个字,却掀起了一场风波。近日,据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网消息,因认为企查查在产品宣传中采用与天眼查整体相似的广告装潢设计及相同的广告语“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造成消费者的误认与混淆,“天眼查””运营商将“企查查”运营商诉至法院,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520.45万元。
天眼查与企查查广告对比
案件快报显示,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运营商)称其于2014年11月首创“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这句广告语。而企查查方面则回应《财经》新媒体称:“截止目前尚未收到对方书面通知和法院传票,整个事件仍然存在有待考证的地方。”
“两查之争”,各执一词。而真正的较量却远非只在这九字之上。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企业征信”市场就像天眼查、企查查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地铁站、电梯间里的广告片段一样,仿佛迎来了春天。
然而,没有一片“蓝海”不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当企业征信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隐私侵权、灰产、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争议也随之而来。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应该变成一门生意吗?它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从三足鼎立到“二查之争”
企业征信的江湖故事,要从2014年的苏州说起。那里诞生了两家企业征信平台:
3月,“企查查”(所属公司:苏州朗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横空出世,号称为“国内第一家商业查询平台”;5月,“启信宝”(所属公司:苏州贝尔塔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也紧随其后诞生。
5个月后,在相隔一千多公里的北京,“天眼查”(所属公司: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至此,“企业征信元年”正式开启,商查界三大“福尔摩斯”各就其位。
有业内人士曾这样描述三家公司随后的发展轨迹:“2016年初的时候,国内已有四十多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但这三家一直占据龙头地位,后来发展至 ‘三足鼎立’,再然后启信宝逐渐式微。时至今日,依旧能有实力继续冲击 ‘武林至尊’的仅剩两大寡头——企查查和天眼查。”
《财经》新媒体查询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6月,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企查猫四家APP的活跃用户规模均突破100万。其中,天眼查的活跃用户数为275.2万,企查查的活跃用户数为245.1万,而启信宝的活跃用户为125.2万,仅为“两查”的一半。
在APP大数据分析平台“ASO114”上,截至今年7月17日,天眼查在总榜(免费)上排名第154,在商业(免费)榜上位列第6名;企查查在总榜(免费)上排名第132,在商业(免费)榜上位列第5名;启信宝则在总榜(免费)上排名第374,在商业(免费)榜上位列第8名。
从活跃用户和APP的搜索和使用量上来看,启信宝确实已经与“二查”之间拉开了差距。但从产品售价上来说,启信宝却高居首位。
《财经》新媒体登录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三家APP发现,在三家平台上,不进行用户注册和登录,均无法查看相关企业、老板信息。进行用户注册和登录后,如果想要查看相关企业的风险信息提示,三个平台都需要购买平台VIP会员才能查看,启信宝每天可以免费查看一次;当查看某老板的个人持有公司情况时,三个平台也都需要购买平台VIP会员才能查看。
对比三家VIP会员的价格可发现,天眼查一年360元、两年和三年VIP都是720元;企查查一年VIP价格360元、两年540元、三年720元;启信宝一年VIP价格366元、两年596元、三年更高达780元。
在功能上,三家平台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就企业信息而言,基本都由基本信息、经营信息、关联关系、风险信息、企业发展信息、知识产权信息和历史信息等几部分组成。三家平台针对C端的盈利模式也别无二致——都是通过“风险提示”和“历史信息”而向用户收费,其他信息则免费提供。
数据战争背后争议不断
这么多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从何而来?企查查告诉《财经》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全部来自于政府公开渠道。”天眼查则声称数据来源包括“中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等2000多个数据源网站”。
将政府公开信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数据清洗、聚合和加工,形成可视化的信息产品,这就是“查查们”的生意经。听上去简单、可控、无风险,但现实中引发的争议却不少。
7月18日被“天眼查”告上法庭的企查查,已经不是第一次陷入官司。
就在7月初,成立近两年的杭州互联网法院颁发了其首个“诉前行为保全”,起因是蚂蚁金服诉企查查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5月5日,企查查向订阅用户推送了蚂蚁金服旗下互联网小贷公司——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开始清算的消息。同时,将该信息的风险级别列为“警示信息”。
而蚂蚁金服则称:上述清算信息实则为2015年的历史信息,2016年初,蚂蚁金服已向工商部门提交终止清算,继续正常经营。企查查刊出错误信息,直接误导外界认为运营花呗产品的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进入清算程序。“由于支付宝和花呗的用户多达数亿,恐慌情绪迅速在市场和用户之间蔓延。”
对此,企查查回应《财经》新媒体称:“企查查和蚂蚁金服在经营范围上面是处于两个不同领域,并不存在不正当竞争。”
但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亚认为,不能单独从经营范围上来判断是否存在竞争关系。只要是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都有可能被认定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广东固信律师事务所律师谢友林也对《财经》新媒体表示:“错误信息的推送导致公众对蚂蚁金服的经营能力、企业状况等方面产生了不信任,由此导致了企业长期建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都不同程度降低,涉嫌损害了企业正当的商业利益。”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乌龙案”曾屡屡在“二查”平台上上演。4月20日,有媒体报道了一宗打着国家政策扶持旗号的新能源项目投资骗局,披露了该项目的发起方为光合集团投资的光合华旅产业投资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报道引用了天眼查的数据,来佐证光合集团与光合华旅产业投资发展(深圳)有限公司的关系。
但光合集团很快发声明称,光合集团投资的光合华旅产业投资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与诈骗平台“光合华旅新能源投资平台”的骗局无任何关系,系工商信息被冒用,“公司保留追究有关工商信息查询平台法律责任的权利”。
除此之外,企业主钟先生等向《财经》新媒体反映:他们的个人信息被企查查、天眼查等机构公布在网上,致使自己屡屡接到骚扰电话,对生活形成了较大困扰。有人甚至从未当过企业主,电话却莫名其妙出现在某企业“法人代表”一栏。
对此,企查查表示自己只是原封不动地“搬运”政府机构的企业信用原始信息,“不会加入人工干预及加工”。但谢友林律师认为,“搬运”也是以盈利为目的,未经企业主个人的同意,擅自泄露企业主的个人身份信息,涉嫌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同时,企业主卓先生还告诉《财经》新媒体,互联网上有不少“商家”声称可以处理天眼查等平台上判决文书的信息,价格在几千元不等。
《财经》新媒体添加某商家QQ后,通过电话和其取得了联系。对方称:删除一则风险提示信息的价格为5000元,如果删除量大可以“打折”,折扣在八折至八五折之间,而且“三大平台都保删”。
具体通过什么手段删除信息,商家三缄其口,但该人士强调:“在系统不发生延迟的情况下,一般当天就能删除。”
什么人能够接触到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三大平台的系统?《财经》新媒体就此询问平台方,但企查查和天眼查均回应称:“平台不存在任何付费删除数据的业务,更不会有旗下机构开展类似业务”。
《财经》新媒体就此咨询某APP技术部门负责人,他认为:删除信息要么是自己人所为,要么是有人非法黑进系统进行操作,后者的难度较大,但“不是没可能”。
商业信息查询是门好生意吗?
求职者们想要了解将要面试的公司是否靠谱;企业们想要了解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投资者们想要了解企业的资信状态;媒体也想实时掌握企业的股权变动信息…….
天眼查和企查查们的出现,迎合了大数据时代的用户需求,也搭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天眼查创始人柳超曾说:“就好像一块木头疙瘩只值10块钱,但经过雕刻、加工、包装最终变成工艺品后,可能卖到10万、100万、1000万。大数据也是一样。”
据36氪报道,天眼查从2017年4月开始商业化,当年5月便实现月盈亏平衡。柳超称,2017年底天眼查营收达到6000万元。随后,天眼查没再公布任何营收信息,最新资料显示其收录了1.8亿社会实体信息。累计企业客户达到6.48万家。但今年4月15日,天眼查宣布获得一笔最新融资,投资方为弘道资本、钟鼎资本等,金额未知。
有关企查查的最新公开数据也停留在2017年底。该数据显示,企查查汇集了超过8000个行业的1.5亿条企业数据(含已注销、吊销),日访问量3000多万次。经《财经》新媒体向企查查求证,该平台称后台显示企查查的整体终端用户已于年初突破2亿人次(包括登陆和访问)。虽然未公布营收数据,但企查查创始人杨京曾在2018年透露:3年内产值预计达到20亿。
不过,在今年的新融资情况上,企查查和启信宝要稍微落后于天眼查:企查查成立以来共获得六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在2018年8月,投资方为鹏元征信;启信宝只在2015年获得过一笔3000万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未知。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到2017年,我国信用服务市场规模仅为37.30亿元。而截至2018年6月,我国企业征信机构已有125家。与此同时,发改委于2018年9月表示,要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今年4月,央行再度“加码”开闸企业征信牌照。5月天眼查成为商查领域第一家获得企业征信牌照的企业;2个月后,企查查也宣布获得了央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
一边是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一边又是监管层释放出的重重利好。种种信号都显示:我国企业征信行业或将逐渐步入洗牌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曾撰文表示,我国市场化征信机构目前仍处于数量多、规模小、经营散、能力弱的局面,难以充分满足市场征信需求。“只有标准严、门槛高,才能符合征信机构少而精的市场规律,确保征信市场的活力和动力。”
某业内人士则透露,由于模式和同质化问题,在天眼查、启信宝、企查查贴身肉搏的几年内,三方都没有占到好处, “大家都还处于持续烧钱的状态”。
2019年开始,天眼查、企查查等轮番在地铁、楼宇甚至影视剧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广告轰炸,甚至因此而对簿公堂。案件快报显示,天眼查自述其在北京、上海、广州各地投入近2亿资金,进行了大范围宣传和推广。
“二查”大举投放广告的行为,被不少征信业人士解读为:长期主要依靠B端带来收入的“商查平台”们,开始在C端市场展开争夺——“毕竟,打广告是获得C端市场的一大好方式”。
“一款有竞争力的第三方机构企业征信产品,至少需在三个维度上做考量:对金融业务和风险管理熟悉,对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懂得透,对金融科技等监管的方向和动态敏锐。”领沨资本创始人、原高盛集团中国管理委员会成员马宁认为。
尽管国家大力发展第三方征信服务,但征信企业“创蓝253”的联合创始人钛牛却提醒业内企业:不能过于乐观。“一方面是不能忽视国家严管征信备案为征信企业设置的高门槛,一方面是数据服务呈现同质化趋势,更快、更准的数据处理和应用能力或是未来致胜的关键。”
虽然前路漫漫,但据《经济观察报》报道,美国企业征信规模占GDP的平均比重约为0.0088%,而我国的这一数字仅为0.0039%,说明征信市场规模仍存较大提升空间。而争夺“商界福尔摩斯”的战火,恐怕还要继续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