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18:16:05来源:法律常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每个消费者,也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保障食品安全,让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是各国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基本承诺和责任,各国也都将保障食品安全纳入到政府保障范畴。质量认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作为外部质量的保证逐渐发展起来。
食品安全认证
食品安全认证是指第三方依据相应法规或者标准对食品、生产过程及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保证或合格证。食品安全认证是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认证组织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的产品、体系或者服务认证,它是一种将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生产监督行为。目前食品安全认证种类可达数十种。可分为产品认证、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产品认证是食品安全认证的主要类型,包括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食品质量(酒类)认证等;体系认证主要包括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HACCP)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适用于农副产品零售和批发场所的绿色市场认证是典型的服务认证。
我国食品安全认证现状及问题
2001年我国认监委成立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不断完善,从单一的产品认证,已经拓展到体系和服务认证,初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建立起相对健全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食品安全状况不断完善。但是我国食品安全认证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法律法规及标准不够完善
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但目前还缺乏专门性的食品安全认证的法律。食品安全认证的范围广,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监管,很容易出现漏洞。另外现有的认证相关标准更新不够及时,有的数十年未变,规定的内容不足,很难满足目前认证的要求。
认证体系不完整
我国认证体系仍然不够完整,缺乏食品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对申请认证的企业和农户在科学化生产、管理、规范化申报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严重不足;由于我国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对认证人员的培训不足,导致专业技术和人才缺口很大;另外我国食品安全认证方式和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不好,还存在国际认可度不高的问题。
认证后监管存在问题
目前的食品安全认证申请认证难度大,但认证之后的过程控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证后监管的方式仍需创新,强度仍需加大。
我国食品安全认证的完善
仅仅依靠政府来解决食品安全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很大,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且需多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认证,逐步形成系统、完善、完整、独立和科学的食品安全认证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尽快立法食品安全认证相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参考发达国家的标准体系,尽快完善更新我国的食品安全认证标准,积极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的认可度;依据我国的国情,应对认证机构的独立性、运行机制、认证种类、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应有明确清晰的规划,完善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建立包括食品召回、追溯等完整链条的食品安全认证制度;加大科研投入,形成快速的检测技术,为认证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