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5 16:30:25来源:法律常识
今年65岁的殷国琴,家住在杭州路203号楼上。“我结婚在这里,儿子考上大学、考上律师、孙子出生,都在这里。”收拾行李离开前,脑海中能忆起的人生中重要时刻,全都在这个20多平方米的小阁楼里度过。
11月14日,杨浦大桥93街坊“二次征询”正式签约的第一天,共有448产居民签约,签约率达到99.33%,高比例达到协议生效条件。93街坊在杨浦今年的旧改征收基地中并不算大,却意义非凡。伴随着该基地签约生效,杨浦区提前完成今年征收1万户的目标任务。
“桥景房”
大桥93街坊东至渭南路、西至眉州路、南至杭州路、北至沈阳路,涉及征收房屋451产,约574户居民,居住在成片低矮的二级以下旧里中。离旧改基地不远处,便是高耸入云的杨浦大桥。
殷国琴的家有一扇看得见大桥风景的窗口,“躺在床上就能看到杨浦大桥”,是他们一家最大的“乐子”。她是1979年嫁过来的。40年来,他们看着杨浦大桥建成、通车,看着对面沿江地带的老城区变成新城区,时光在窗外大江东去,他们一家却依旧过着拎马桶、升煤炉的日子。
儿子结婚以前,一直和殷国琴夫妻俩挤在一个房间里,窗台前的那张方桌,是他唯一的‘专属空间’。“我儿子考大学,考律师执照,都是在这张桌子上。每次大考前,家里连电视机都不敢开的。”殷国琴还记得儿子律考分数出来的时候是在半夜。“妈妈我考上了!考上了!”孩子抱着她,一家人激动得彻夜未眠。小小的窗外,老城厢的夜色正好,杨浦大桥的车流依旧。
后来儿子成家了,方桌的使用人变成了孙子。桌上的透明膜布下压着一幅彩色图画,是孙子亲手画的,旁边还有一张笔迹稚嫩的纸条。“那天他爷爷叫他到医院拿东西,他出门前怕我回来见不到他会担心,就给我留了张字条。我觉得孩子好懂事啊,这张纸我一直保留到今天。”
今年3月20日,大桥93街坊征收基地启动居民一次征询工作的时候正值疫情期间,杨浦区大桥街道和旧改征收工作人员一边做好防控,一边加速推进征收进度。3月24日,基地一次征询同意率便达到99.32%。9月7日,基地张贴了房屋征收补偿方案,9月22日至24日举行了估价机构选举,10月12日至15日在基地召开政策宣讲,10月17日带领居民集体看房……殷国琴是第一批签约的居民之一,这个月底,她将搬到儿子位于青浦的新家,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
“一切就像是一场梦。”殷国琴说。盼了一辈子的旧改梦,如今真正到来时却倍感不舍。殷国琴有两个大木箱,是她结婚时带过来的。“现在的人都用床单被套了,以前我们只有‘被面’。”一床“被面”,压箱底的几百块钱,就是她当年的全部嫁妆。然而这跟随自己40年的箱子,她带不走。“时代也会变的。我已经用了一辈子旧家具了,将来住新房,肯定是要用新家具的。”
金婚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沿着眉州路左拐右绕,弄堂尽头的杭州193弄65号老房,就是张伍英和姜国明的家。中午时分,张奶奶在门口的灶台上煮着最后一道红烧豆角,门里头,姜爷爷在饭桌前小心翼翼地摆弄着老伴儿做的饭菜,香气升腾在小小的房子内外。
张伍英今年74岁,退休前在十七棉上班,姜国明77岁,是锅炉厂的老职工。他们俩出生在93街坊,从小就是青梅竹马的隔壁玩伴儿。1969年,他们结婚了。“结婚的时候,人家都是要开轿车到新娘家里来接的。但我们就住在隔壁,当时汽油又很贵,他就说别乘车了,铺张浪费。”张奶奶回忆道。
后来,轿车还是乘了。结婚那天,他们乘车子从家里出发,开了8公里路到市中心的外滩、人民公园、大光明电影院兜了一圈,然后又原路返回家。那时的上海城区远不及现在这么漂亮发达,但那短短的一段路程,却是张奶奶心中最美的风景。
2019年,两位老人迎来金婚之年。“喏,这是老头子给我买的。”张奶奶伸出手,给记者看她的手镯。“那天,我们到东宫吃了顿饭,饭店里正好有一台轿子,他非要我坐到轿子里,过过瘾。”张奶奶说起这一段时,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一旁的姜爷爷摸了摸一头白发,帅气地丢下一句:“只要她开心就好。”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两口子度过了相濡以沫的50年。
下个月就要搬走了,张奶奶收拾了一堆旧物,每一件她都想带走。二老还给大桥街道的“旧物展”捐献了展品。“最舍不得的,是这里曾经的生活。”房子很小,人心很大,有些回忆带不走,有些东西却留不下。离开的时候,张奶奶非要给记者塞了一个橘子,她说搬迁是好事,要跟大家分享这一份甜。
目前,杨浦正在抓紧推进大桥97、98街坊和江浦162街坊的旧改征收。不久后,这两个地块的居民也将陆续告别蜗居的日子,迎来新生活。
栏目主编:周楠 文字编辑:黄尖尖
图片摄影:蒋迪雯视频采制:黄尖尖
来源:作者: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