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15:45:32来源:法律常识
学业与工作压力、家庭与社交焦虑下如何为个体找到情感与心理的合适引导,近些年来,情感与心理需求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据全拓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心理咨询业市场规模达到480.4亿元,同比增长10.92%。在小红书、豆瓣、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不少人发帖求助失恋后、压力大如何找到合适的情感咨询,线上情感咨询行业悄然升温。
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线上情感咨询市场良莠不齐,服务缺乏监管,收费标准不一,半小时收费650元,半个月收费3000元不等,更有不少消费者称陷入维权难的境地。此外,记者注意到部分机构咨询师资质混乱,早已被媒体曝光过的“骗人证书”成为机构招揽学员的资质证明,甚至有情感咨询机构打出“从分手到挽回只需15天”的广告语。
现象:“花了30000多挽回前男友,没想到最后人财两空”
去年年底,林雨欣与男友的感情在破碎的边缘。为了挽回男朋友,林雨欣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到某情感咨询机构,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购买了为期半个月的2999元提升课程。随后机构告诉她由于她缺乏恋爱的知识,因此短期的课程不能很快有效果,她需要再报一门恋爱课,并称“只要学会了不仅男朋友会回来,而且也是受用终身的”。此外,机构建议她再购买一份督导课程,督导同时对接她和男朋友,帮助两人共同提升。
“刚续费没多久,大概是上了2次课以后,老师说上课的内容我吸收不了,先不上课了。让我有问题直接来找他,他给我答疑。”前前后后的4个月里,林雨欣花了30000多元报了3次课,本以为男友能“挽回”,但男友却提出了分手并将她拉黑。“就是想找一个靠谱的咨询师解答我的情感难题,我也花了不少钱,为什么就这么难?”
(图为受访者提供的部分课程付款截图)
(社交媒体上某些情感咨询机构的发布的内容)
陈蔷是曾找情感咨询机构挽回男朋友的一名学员,她告诉记者,机构在朋友圈、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案例与情感问题解读是获取她信任的重要环节,但是这些案例的真实与否她从未跟机构核实过,“看到他们晒出聊天记录,当时感觉应该是真实的。”同样的观点在林雨欣那里得到证实,“他们的朋友圈经常发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和学员的成功案例,还说他们处理过很多比我复杂得多的案例,要相信他们。”
为何这么多人在线上找情感咨询?有受访者表示,情感问题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缺乏相关情感教育、对医疗机构心理治疗的不了解是催生他们线上寻找咨询的重要原因。提起当初找咨询,21岁的陈泓(化名)说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恋爱经验,平时父母又鲜少对自己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她告诉记者找一个靠谱的情感咨询陪自己扛过一段难熬的时间或许是有用的,后来陈泓找到了一名咨询师,稀里糊涂地报了课。但是最后,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5000多元,不仅没能帮助自己挽回男朋友,钱也打了水漂。
30岁的张晴(化名)恰逢工作低谷期又遭受男朋友提分手,一时间难以接受双重打击。“有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到情绪已经影响到我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我不敢去医院心理科看,怕别人觉得我是不是有什么精神问题。”在社交媒体某小组中,张晴了解到一位咨询师,收费为半小时语音聊天650元。“我对待陌生人比较谨慎,怕被骗。加上半小时就要650块,太贵了所以没有再去找这个咨询。”张晴说,自己曾看到过有人分享帖子说自己被咨询师“操控”所以她很谨慎,但是如何找到靠谱的情感咨询服务目前仍是困扰她的难题。
套路:营销吸引入局,收费是目的,效果不保证
广州日报记者发现,机构大多采用营销吸引入局,收费是目的,效果不保证的模式。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机构通常以“分手后如何挽回”“如何让前任回头”等为主题收割流量,流量是情感咨询机构吸引消费者“入局”的第一步。在记者的调查中,多个情感咨询类短视频账号拥有几十万的粉丝数。在评论区可以看到不少人留言:我该怎么办?如何联系到老师?
记者梳理发现,一旦咨询方主动联系上咨询师,咨询师会详细询问咨询方的个人经历与情况,当咨询方倾诉完个人案例后,咨询师会以“一对一设计提升方案”为由吸引咨询方购买。随后就是分配专属导师,在一对一的沟通中一步步吸引咨询方购买更多的付费课程,而且课程的种类越来越多,收费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千元左右飙升到上万元。所谓的课程即以语音指导、微信指导为主,甚至一次语音收费可高达1200元。
(搜索引擎上的部分广告)
记者曾在某短视频平台联系了粉丝数超50万的某情感咨询账号“某某说婚恋”。随后记者添加了该账号提供的微信号“某某老师”,在确定记者想要挽回男朋友后,该老师详细询问了目前遇到的感情问题,说分手的原因是在感情中存在沟通障碍,她可以收费制定一对一的计划和课程,并分配专属老师帮助记者提升。当记者问到能不能保证挽回时,对方表示提升和挽回是同步进行的,要相信他们的经验。
(图为某机构与咨询方的聊天截图)
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在情感咨询机构的营销下和话术下,让他们坚定的觉得这段感情“有的救”,但在后续的合同与聊天记录中,对方并不会明确告诉他们“一定能挽回”“一定能有效果”,而是用“你这种情况很好处理”“我们见过比你复杂很多的案例”“相信我们肯定没问题”等话术给咨询方服下定心丸。
现状:缺乏行业评价标准,咨询方维权难
除了情感咨询机构以外,记者发现在市面上不少个人“情感咨询”收费项目。这些项目以时长为收费单位,价格在每小时10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即使如此不菲的收费下也有可观的销售量。在调查中,市面上多数机构和个人并未标出资质认证,而是多以标注“资深心理咨询师”为主。
据了解,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但搜索“心理咨询师”,仍然可见以执业资格名义招生的广告。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实则为培训课程,甚至花钱就能买到不同机构的咨询师证书。“这也暴露出目前心理咨询的门槛和评价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少年轻的女性会更容易在未经核实资质的情况下购买所谓的挽回课程。”
在记者的调查中,多位受访者表示,机构或者咨询师以“情感咨询是特殊服务,不得以预期效果未达成”作为借口拒绝承担责任。有受访者告诉记者,由于服务内容难以界定、合同也有不保证效果等条款,即使起诉对方也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林雨欣曾以没有挽回男朋友为由要求机构退款,机构表示课程曾有进行,当初签署的合同也明确表示“不得以没有产生效果为由申请退款”,林雨欣只得作罢。
(某社交媒体平台上网友发帖称线上情感咨询让她人财两空)
专家:情感咨询是特殊的消费,效果或因人而异
情感咨询本质上是心理咨询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网络上有一些咨询服务项目,比如“几天内陪你走出失恋”“多久内陪你追回前任”等,本质上都是凸显咨询服务的一个可及性,也就是说可以快速地给到咨询方回应。当咨询方想要迅速解决问题时,就容易踩雷上当。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治疗师杨静静表示,“咨询方在网络上寻找心理咨询面临许多风险,如提供服务的人是否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否取得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仅参加过培训不代表有执业资格,咨询师是否有足够的胜任力等都是提供完善心理服务的基本条件。” 在以往的接诊中她曾遇到咨询方告诉她,某机构的咨询师对咨询方因未按照他所提出的方式去改变而采取言语打压的方式,咨询方表示在咨询中承受了巨大的“二次伤害”。“如果是专业的咨询师提供服务,会很大程度避免操作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心理科主任医师肖劲松介绍道,“情感咨询是一种特殊的消费,投入有没有产出因人而异,就好像外科手术,不同的人做了同样的手术,效果可能也会不同。但是要警惕对方用打包票的方式,一次性收取大量费用的咨询方式,这是不规范的市场行为。”肖劲松说,建议大家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的心理门诊进行科学评估。
针对情感咨询由于合同条款产生的“退款难”现象,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廖建勋表示,这类纠纷主要在合同纠纷范围内,再加上情感咨询的特殊性,如果在双方签订的情感咨询服务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效果因人而异,不得以未达到预期效果作为退款原因的话,是不能以效果为由申请退款。“但如果在服务过程中,对方有虚假宣传、虚假承诺、严重不负责任而导致没有产生效果,咨询方也是可以申请退款或者部分退款。从这个角度出发,合同也不能完全成为服务方的免责事由。”
律师:细化收费标准,如遇不妥可立即报警
泰和泰(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广东省律协婚姻家事委副秘书长梁颖珍建议,在遇到情感、心理、精神问题时,可以寻求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机构、心理精神类医疗机构的帮助,减少在网上盲目寻求所谓的情感咨询师,避免上当受骗。“日常也可以多看心理学书籍、学习心理类课程、多与亲友沟通,缓解自己的情绪。”
梁颖珍建议,选择付费心理咨询、情感咨询时,首先尽量签订书面咨询合同,明确咨询的费用标准,如详细到每小时如何收费,为咨询方提供服务的咨询师是固定一名还是多名。“此外,建议消费者与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医疗机构签订合同,避免与个人签订合同。支付咨询费时,也应向对公账户付款,避免直接转到个人账户。”梁颖珍说,一旦发现被骗后,如消费者有书面合同和服务提供者身份信息的,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退款。如未有书面合同,或发现服务提供者的身份信息造假的,则有可能涉嫌诈骗犯罪,也可直接报警处理。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朝露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