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6 07:55:38来源:法律常识
陈小海
男,汉族,1966年10月生,浙江温岭人,现任温岭市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小海同志1984年10月应征入伍,198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9月从部队副营职岗位转业到地方,一直在信访局工作。15年来,他始终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为宗旨,把信访工作当成能干事、干成事的实干舞台,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重压有担当,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出了一名基层信访干部的朴实、执着和担当。
10月21日,正值周六,傍晚7时,52岁的陈小海顶着晚秋的寒风,行走在华灯初上的温岭街头。他的出发地点,是位于锦屏路上的温岭市信访局,目的地,则是已经三四天未曾踏足的家。
然而,一个小时过后,陈小海就从家中折返,匆匆赶往市信访局大楼。唯一不同的是,他换了一身衣物,洗去了一身疲惫。
临出门前,妻子陈慧芳看着他渐多的白发,忍不住叮嘱:“降温了,别光顾着工作,多穿点衣服。”
陈小海匆匆答应,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没过多久,位于市信访局大楼二楼最东面的办公室亮起灯光。灯光下,陈小海独坐桌前,翻阅着信访材料。
这又是一个忙到深夜的日子。
他是群众认可的“老娘舅”
自从2002年9月从部队转业回温岭,这已是陈小海在信访岗位上的第15个年头。
“信访工作,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的事。”从一名基层信访工作人员,到成为温岭市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十五载春秋里,这是他告诫自己最多的话语,也是他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
2014年6月,陈小海被市领导点将负责化解陈某某案件。
当时,陈某某已常住在北京上访近8年,寄发了大量投诉举报信,用当时接触过这一案件的工作人员的话来说,“真的感觉无从下手。”
接手案件后的首次见面,陈小海一腔热忱,却遭遇了当头冷水。陈某某见到陈小海,虽让他进了门,却非常冷漠,只是机械性地诉说着她所遇到的问题。
言谈间,陈小海渐渐明白了陈某某的“遭遇”。原来,在政府征地过程中,陈某某认为存在违法征地现象,且征地价格偏低,所以一直心怀愤懑,这才踏上了不断信访的道路。
眼见陈某某只说问题,不提诉求,解决方案无法当即浮现,陈小海只得先行返回温岭。
然而,他的工作却没有停下来,“找准症结,才能有的放矢。”经过多达上百次的查访,一些关于陈某某案件的细枝末节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陈某某母亲过世较早,家中父亲长年患病,两个姐姐早已出嫁,其个性较强,家中比较困难;早些年,陈某某在市区开了一家花店,但因为征地过程中产生矛盾,被当时村里的相关人员砸了花店,因损失较少,不足以立案,她为此气愤难消。
陈小海很快找到了当时砸店的人员,劝说其出面道歉,对方也很快同意。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当他们找到陈某某、说对方愿意道歉时,陈某某却说不必了。
“见我们为她的事奔波,她的气已经消了一大半。”陈小海说,“听说对方愿意道歉,她又有些不好意思,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就不追究了。”
也就从此时开始,陈某某渐渐敞开了心扉。
因为常年上访,加上家中只有患病的父亲,陈某某11岁的儿子放在家中无人关照。于是,常住北京上访时,陈某某一直将儿子带在身边,无法入学。
陈小海见状,很快找到陈某某,“劝她为儿子考虑下,早点说出合理的诉求,好让儿子早日入学,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帮助其解决儿子入学的问题。”
听到此处,陈某某泪如泉涌,终于说出了诉求。
此后,在陈小海的多番奔走下,陈某某的合理诉求也得到了解决,最终息访。
令人动容的是,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为了陈某某案件,陈小海放弃了20多个休息日,上门走访多达21次。“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当时与他一同搭档,化解陈某某信访积案的时任城东街道办事处主任邵俊武如此评价。
而在他15年的信访工作中,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正是凭借着这份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他亲自参与协调化解的一些重难点案件陆续得到息访罢诉。
他是信访工作的“活字典”
在温岭市信访局,每天进出陈小海办公室的同事很多,一部分是请示工作,更多的是,向他讨教工作经验。这源于陈小海“活字典”的称号。
说起“活字典”,要从2007年的一次工作汇报说起。温岭市涉土信访问题突出,进京越级上访频发,引起台州市领导重视,要求专题听取温岭市信访工作汇报,再进行妥善处理。温岭市立即着手准备,并要求温岭市信访局向温岭市汇报相关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在市领导办公室,陈小海仅用35分钟就将温岭全市16个镇(街道)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积案基数,以及为何至今还未解决的因素汇报了个遍,并精准地向领导报告了一些案件的化解建议。领导听完后脱口而出:“你不愧是信访局的‘活字典’。”
为了妥善化解这一问题,陈小海带领工作专班5次下基层调研,约谈群众17批382人次,找准了关键节点人物,发现了一些违法事实,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为最终息访发挥了积极的参谋作用。
正如化解这一越级上访问题一样,对“信访家底”如数家珍,这与陈小海深入信访工作调查研究、潜心钻研信访实务是分不开的。多年来,他经常下基层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各方面意见,探寻最合理答案,约有100多条建议和意见被采纳实施,其中《温岭市八大热点信访问题的分析报告》等6篇调研文章被有关领导批示肯定。
2015年8月,陈小海还和同事一起,集中利用34天时间上门走访每个未息访的信访对象和案件涉及的事权单位,同时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建立起一个信访群众动态管理的信息资料库,积极化解信访积案。
而在他的带领下,温岭市信访局获评省信访系统先进集体,两次获评“百千万”专项行动先进集体。
他是披荆斩棘的“探路者”
面对千变万化的信访形势,仅有情怀,还不足以攻坚破难。15年来,陈小海无论在哪个岗位,总是凭着敏锐的思维和不走寻常路的勇气,在创新-实践-再创新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2012年,陈小海接手滨海冯某某夫妇上访积案。50多岁的冯某某有一桩心结:村民代表会议已经通过土地征用事宜,并且将征地款打到了每个征迁户账户中,但冯某某不愿意接受征用,两相僵持下,冯某某成了上访户。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许多工作人员曾做过多番尝试,无论是以情动人,还是以理服人,都不足以说动信访人。
陈小海接手后,与冯某某多次接触,“他觉得征地是政府的事情,对政府的工作人员有抵触心理。所以我们做再多工作,都无济于事。”
怎么办?陈小海很快理清了思路:如果将冯某某信得过的人员加入到调解中,举行民主评议,肯定能事半功倍。
依照着这个思路,陈小海渐渐理出了头绪,“邀请两代表一委员、退居二线的市领导、律师以及一些有名望的市民,组成9个人的评议员阵容,再由政府一方、当事人一方互提问题,互说理由,最终由9名评议员形成意见,可以取得一个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最终达到化解积案的目的。”
而这套后来被称为“双向评议化解积案”的做法,很快就取得了效果。双向评议会上,冯某某夫妇上访案件被当场化解。
至今,这套在全省首创的“双向评议化解积案”的做法,已经成功化解了20余起积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影响深远。
像这样的工作方法创新,并非仅此一次。2004年时,还在担任温岭市信访局办公室主任的陈小海,就提出将“听证”引入信访积案化解,首案就成功破解一起长达8年之久的信访积案,通过将“听证”与民主恳谈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推动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而在2015年,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累积,陈小海对于信访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考。“双向评议化解积案过程中,每个评议员的工作领域不同,所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因此在化解积案过程中,也会存在认识偏差等问题。”
一次去医院看病,正苦苦思索这一问题的陈小海,看着专家门诊、特殊门诊的门牌,突然有了灵感。
“尊重民意,是很多信访案件化解的基础。”陈小海说,“如果将门诊挂号的方式,应用到信访案件化解中去,可以起到不小的效果。”
有了思路,还需完善。为此,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忙到深夜,终于理出了“三式六步法巡调化解积案”。
“我们将所有评议员的资料输入到评议员库,其中标明每个评议员擅长的领域,由涉及信访的群众进行‘点单’,挑选受其认可的评议员。”
评议员也可以在所有的信访积案中,由其挑选其所擅长领域的信访积案,俗称“选单”。
同时,巡调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指派评议员参加某信访积案的评议,又称“派单”。
“但是,尊重民意是前提,所以这3种方法是点单优于选单,选单优于派单,并按照6个固定步骤,进行审核把关,最终决定评议员名单。”
而这一方法一经推出,就为积案化解探索创新出了新途径,得到了国家、省信访部门的高度肯定。
2016年,他又将农村涉纪问题巡查与信访突出问题巡调有机结合起来,双巡互动发力,化解积案的效率不断提高。
2017年,他探索实践了“信访事项不予(不再)受理的后续跟进实施办法”,使群众的投诉件件有回音,有效地降低了越级上访的发生量。
“近年来,温岭市一系列信访工作新方法、新机制,在他不懈的探索创新中应运而生,并在依法、及时、就地化解信访问题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陈小海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他的同事——温岭市信访局副局长梁鸿斌由衷叹服。
他是无私忘我的“工作狂”
从事信访工作,几乎无时无刻都要做好接访的准备,陈小海的日程安排,也永远都被塞得满满当当。
扑在工作上的日子多了,花在家人上的时间也就少了。
去年2月,陈小海的父亲突患重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对他而言,这是一次很难承受的打击。
打从小时候开始,父亲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这一生,只流过3次眼泪。”陈小海回忆。
父亲第一次流泪,在1984年。那年,陈小海应征入伍。穿上军装临出发一刻,父亲突然叫住他,还没说话,眼眶已然泛红。本以为父亲会叮嘱他保重身体,孰料父亲沉默了半天,言语突然铿锵有力,“让我别挂心家里,当好人民子弟兵,还说他流的是喜悦的泪水。”
第二次流泪,在1990年。那年,父亲外出,被一个醉酒青年无故殴打。即便当时疼痛不堪,父亲也未曾掉泪,直至见到陈小海,父亲才对着儿子倾吐出了委屈,流下了难受的泪水。
第三次流泪,就在去年。那时,父亲已经患上重病住进医院。陈小海则碰上了工作紧要时期,每天都要值守在办公室,甚至每晚都要住在单位里。别说去医院探望父亲了,就是回家一趟,也非常难得。日常照顾父亲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和两个姐妹身上。
有一天,终于得空,他匆忙赶到医院,坐在床头陪着父亲。父亲见到他,伸手握他,突然老泪纵横,哭了许久,又沉默良久,才慢慢吐出5个字“要注意身体”。
“父亲当时或许就已经意识到,这应该是我们见的最后一面了。”
去年10月4日,陈小海的父亲因病情严重,最终还是未能救回。闻讯赶到医院的他,泪流满面,甚至在采访过程中回忆起最后见面时的场景,他仍愧疚难消,几度哽咽。
在陈小海办公室,堆放着几十盒方便面和几十罐八宝粥。“他是个工作狂,碰上任务重、工作忙的时候,他连走路去市政府食堂吃饭的时间也不肯浪费。”陈小海的同事告诉记者,“这些方便面和八宝粥,就是他的午餐、晚餐。”
“他的心思,一直都扑在工作上,随着岗位越来越重要,工作越来越忙,他照顾家庭的时间就更加少了。”
家中事务,总得有人料理,所以,早些年还是一名媒体人的陈慧芳,结婚生子后干脆辞去了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照顾孩子。
有一次,陈小海有重要任务出差,陈慧芳则陪着儿子在家。时值半夜,儿子突然嘴唇发黑,喘不上气来,陈慧芳只得独自一人将儿子送到医院,七天七夜几乎没合过眼,照料着儿子。
“其实住院第四天,小海已经出差回来了,但我知道他工作忙,所有时间都要泡在单位里,想想他过来也没法安心待在医院,干脆就没通知他。”
直到儿子出院,陈慧芳才将事情告诉陈小海。
说起此事,陈小海对家的愧疚,又添了不少。
“作为一个女人,扛起家里的活,非常难,有时候难免会有些怨气。”陈慧芳说,“但是,一想到我的丈夫在化解社会矛盾,给许许多多人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我的怨气就会烟消云散。”
而在父亲患病前,陈小海曾去探望父亲,“他不识字,但总会跟我讲很多人生的事情,他说你既然做了信访工作,就不能只顾自己一个小家,要踏踏实实地把这份工作做好。”
正因为有着家人默默的支持,陈小海在怀揣愧疚的同时,也更多了一份坚定:“为了这些支持,我也会将对工作的热爱坚持下去。”
这种任劳任怨、忘我奉献的崇高品格,在他工作过的这些年头,一直如影随形。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带领干部连续作战,连夜驱车千余公里,第二天又参与正常值守;杭州G20峰会期间,他夜以继日,一心投在工作中……
“顾全大局、淡泊名利,舍小家顾大家,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待命状态,确保随时随地投入工作。”说起陈小海的事迹,梁鸿斌感叹道。
回溯这15年来的点点滴滴,陈小海始终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为宗旨,把信访岗位当成能干事、干成事的实干舞台,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重压有担当,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出了一名基层信访干部的朴实、执着和担当。
正因如此,在从事信访工作的15年里,陈小海先后荣获全国模范军转干部、省部级劳动模范、浙江省信访先进工作者、台州市信访先进工作者,7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次被评为温岭市实干论英雄先进个人、1次荣立三等功。
今年9月,他作为“浙江省最美信访干部”代表在全省信访工作会议上发言,更是得到了省委书记车俊的点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