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控股公司,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如何把握住控制权

时间:2022-10-30 04:03:05来源:法律常识

前言

企业创立初期,除一人有限公司、个体户外,想必都无法绕过一个问题,即各股东之间如何确定相应的股权比例,而股权比例划分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后续的发展与走向,尽量避免“兄弟式合伙,仇人式散伙”,避免平均主义、外部投资人控股公司或一家独大等控股理念。本文就创始人控制权问题作一简述,可能分析不是很全面,还请批评指正。


正文

羊群在一起行走的时候,你会发现都有一只羊永远在前头,而且这只羊相对地是固定的,它起一个领头的作用。放牧时,只要控制好这只羊,羊群就不会走失,这只羊就叫领头羊。同样的,一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领头羊的带领,也就是创始人的带领,创始人既要学会掌权,又要学会放权,才会使得工作的开展相对顺利,才会使得公司的发展良性循环,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如何去分配相应的股权,这将直接影响后续创始人对企业的把控及企业的发展。当然影响公司发展的因素很多,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点,但笔者认为这一步就好比下棋的第一步,第一步走顺了,后续只会事半功倍。

抽样调查显示,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民营企业的寿命非常短,平均生存时间仅有3.7年,中小型企业的寿命更短,只有2.5年。企业短命的原因众多,其中股东之间的矛盾,对企业是最致命、最具破坏性的,除非一人股东制,多股东制的企业出现股东矛盾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很少有例外,股权架构设计不合理,必然会导致股东出现矛盾。[1]结合现有的一些案例,创始人在初期分配股权时,笔者认为往往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平均分配股权

中国人自有的一种谦让精神,致使很多创始人首先想到的是大家都相互平等,自然要兼顾兄弟间、朋友间的感情,如何让大家都没有意见,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拿到的东西都一样,两个人就每人一半,三个人就各三分之一,四个人就各四分之一……,的确这样分配很公平,在开始创业之初,谁也不得罪谁,但是这种所谓的“民主”与“公平”,演变到后续,势必会成为各方相互推诿、扯皮的缘由,并不能真正形成团队协作、良性发展。而这方面的实际案例就很多,比如海底捞、雷士照明、真功夫、新东方。

以雷士照明为例,创始人吴长江在1998年(出资45万元)与他的另外两位同学杜刚、胡永宏(双方各出资27.5万元)在惠州创立了雷士照明,从股权架构看,吴长江占比45%系单一大股东,而相对两位同学的合计持股,他又是小股东,据吴长江后续反思自己的创业历程:“当时就达成协议,他们两个55%,我45%,我说以后如果我吴长江一意孤行,你们两个可以制约我。”[2]企业创立初始,三位股东优势互补,胡永宏主管市场营销,吴长江负责工厂管理,杜刚负责调配资金及政府等资源,正是在这种“有控制权,但又被制约”的架构中,使得企业马上步入正轨,且越做越大。但是,随着企业做大,股东之间的分歧悄然变大,首先,对于钱怎么用三个股东看法不一,吴长江一直想把企业做大,赚了钱就要投入,而其他两位股东希望赚了钱要分红。2005年,吴长江主导雷士进行渠道变革,三位股东矛盾全面爆发,其他两位股东激烈反对吴长江的改革方案,最终三位股东不欢而散,引发了雷士照明的股权纷争。

二、完全绝对的控制权

所谓完全绝对的控制权,意味着一家独大,创始人一个人说了算,体现在股权分配上,这类企业的特点是要么不找合伙人,哪怕找合伙人也只是分配一点点股权,好比创始人99%,其他股东1%,或创始人98%,其他股东2%,很明显这样的股权架构创始人完全可以一言堂,这和一人有限公司其实就无多大区别,甚至还是有“单枪匹马走天下”的意味。这类的股权架构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小股东不受重视,小股东虽有股权,但形同虚设,也达不到激励作用,如果是这家企业的小股东,相信在工作的积极性上会相对受影响,很难做到小股东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互捆绑,企业的发展完全靠创始人一个人的思路,这样可能就会导致企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三、外部投资人控股公司

很多创始人在一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或技术,但是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此时他会想到和资方合作,由对方提供资金,套用个简单的例子:A想设立一家公司,注册资本100万,但手头只有30万,缺口还有70万,此时找到B,其出资70万,双方共同创立了标的公司,但根据出资比例A享有30%的股权,B享有70%的股权,而所有的经营都是由A负责。企业发展起初,对A来说,虽然股权占比少,但是至少有这个机会去做自己的事业,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所以A也愿意这样去做,不然A连第一步都无法迈出。但是企业如果做到后期,规模、利润等不断增加后,A可能就会有想法,B什么事情都不做,但每年坐等分红,自己辛辛苦苦却拿少部分的收益,心里往往会出现落差,这样一来,如果B不肯做相应让步,股东之间势必会出现矛盾,进而企业的发展也会遇到瓶颈。

当然外部投资人除了上述情形外,还存在一种:企业需要外部机构的财务投资,较为典型的比如天使投资(Angel)、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私募股权投资(PE)和上市股改股权(Pre-IPO)基金等,这些投资的目的都是希望增值变现,投资回报率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的。但财务投资顾问专业擅长的是看投资项目,而不是参与具体的项目经营。[3]如果这类投资人控股公司,那么对于创始人而言就没有了话语权,且更像是进行了角色转变,相当于创始人设立的公司,自己已经没有了主导权,转变为一个打工者。所以,这样的方式对创始人而言,也不是一项好的选择。


如何保证创始的控制权,同时又可以发展壮大企业,就成为每个创始人应当关注的重心,笔者结合现有学者的一些观点,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保证创始人的股权比例

虽然上文提到需要杜绝绝对的控制权,但是创始人还是要有一定的股权比例,在此又不得不说股权的9条生命线:


序号

持股比例

控制程度

备注

1

67%

绝对控制线

一些重大事项的(如公司的股本变化,关于公司的增减资,修改公司章程/分立、合并、变更主营项目等)重大决策,需要2/3以上票数支持,有一票通过权。

2

51%

相对控制线

一些简单事项的决策、聘请独立董事,选举董事、董事长,聘请审议机构,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解聘总经理等。如果公司要上市,经过2-3次稀释后,还可以控制公司。

3

34%

安全控制线

股东持股量在1/3以上,而且没有其他股东的股份与之冲突,即形成否决性控股,具有一票否决权。

4

30%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线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时,继续增持股份的,应当采取要约方式进行,发出全面要约或者部分要约。

5

20%

重大同业竞争警示线


6

10%

临时会议权

可提出质询、调查、起诉、清算、解散公司。

7

5%

重大股权变更警示线

证券法规定达到5%及以上,需披露权益变动书。

8

3%

临时提案权

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召开10日前提出临时提案并书面提交召集人。

9

1%

代位诉讼权

亦称派生诉讼权,可以间接的调查和起诉权(提起监事会或董事会调查)。


所以,笔者认为创始人持有的股权并不能完全以“多”或“少”来衡量好坏,而是“足够”,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人员架构,不同的需求,都会使各企业的情况有所区别,让每位股东把经营企业当作是自己的事,当作为自己干活,而不是一种雇员心态,那么这类的股权架构应当说才是合理的。

结合实际,具体可以通过下述操作:

1、 如果企业创始人比较有能力,且资金充足,没有相对的短板,那么建议可以持股在80%以上,预留10%-20%分配给未来合伙人,期权池预留10%-20%。这样的比例创始人对企业的控制度比较高,哪怕后期做股权激励,也有预留的期权池,创始人的持股比例还能控制在绝对控制线以上;

2、 创始人有能力,但是资金有所欠缺,或者存在其他短板,那么建议可以把股权比例控制在70%-80%,最低最好不要低于67%,这样在初次分配时,创始人就可以在绝对控制线以上;

3、 如果股东人数较多,且能力相当,则建议创始人的股权比例控制在51%以上,创始人股权比例这样就可以在相对控制线以上,如果公司要上市,经过2-3次稀释后,股权比例大于34%,则还可以控制公司,即还享有一票否决权。

(注:

二、其他股东持有股权比例之和与创始人持有股权比例多少的关系

在设计股权架构时,根据股东人数,创始人也要考虑其中的比例关系,其中:

1、 创始人加股东只有2人时,创始的股权比例争取在67%以上,如果另一位股东持股比例在三分之一以上,后续如果创始人想通过一些重大事项,另一位股东如果与他有矛盾,均可以一票否决,相当于创始人一般事情可以做主,重大事项则受限制;

2、 创始人加股东有3位时,则建议创始人的股权比例大于另两位股东股权比例之和,最典型的就是前文所述“雷士照明”的案例,大股东吴长江持股45%,另两位股东杜刚、胡永宏合计持股55%,这样就导致后续杜刚、胡永宏两位股东联合对抗吴长江,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3、 创始人加股东有4位时,则创始人的股权比例大于另外三位股东股权比例之和,以此类推。

当然上述3点也并非绝对的,因为股权设计也要“因地制宜”,只是大部分这样的股权架构,对企业的后续发展比较有利,也是保证创始人控制权的重要方式。

三、明确创业团队的老大、老二、老三

之所以说要明确创业团队的老大、老二、老三,是因为合理的股权架构,建议有相应的梯次,创始人老大地位明确,但是对于老二、老三的位置也应当有所区分,切记不要存在两个老二,否则“雷士照明”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关于老二、老三的位置界定,也需要通过全局考虑,综合各合伙人的能力、出资、贡献等,寻求各方达到一个利益共同点,以至于各合伙人达成共识。

建议可以采取创始人持股51%以上,甚至是67%以上,其他股东20%-30%,再预留10%-20%的期权池,如果存在多个股东,那么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也要有个梯次,如其他股东共计30%的股权比例,如果其他股东有2位,可以是20%、10%的分配,或22%、8%的分配;如果其他股东有3位,可以是18%、8%、4%,这样股权相对有个梯次,创始人肯定是老大,老二、老三之间又可以作区分。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能保证创始人的控制权。

以新东方为例,1993年11月,俞敏洪放弃大学教师的工作下海经商,创建了新东方学校并逐步在全国34个城市建立了英语培训学校。后来拉来自己的同班同学徐小平、王强入伙。在创业领导能力和全局观上,俞敏洪比徐小平、王强两个人强,但是在英语水平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上,俞敏洪不如他们。三人结合,弥补了双方的不足,因此俞敏洪认为他们是最合适的合伙人选。团队刚成立的时候,大家的想法很简单,三个人齐心协力奋勇拼搏,赚了钱三人均分,此时的股权分配是34%,33%,33%。学校创办一年后,俞敏洪发现有人干得多,有人干得少,逐渐合伙人之间就产生了重大分歧,导致后续的分道扬镳。而在此案例中,实际上俞敏洪的老大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关于徐小平、王强谁是老二的问题就产生了分歧,大家谁也不服谁,这样导致矛盾在后续不断升级,所以其实在企业成立之初,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一开始就定好各自的地位,否则后续会有不必要的麻烦。


持股51%or52%

关于股权比例持股51%以上这一点上,是持股51%还是52%?《股权设计与股权激励》一书中提到:建议最好用52%而不是51%作为这一阶段的控制线,因为假设下一阶段要上市股改,需要稀释10%;公开上市,为流通股留出25%的稀释空间。经过两次稀释后,大股东还剩下52%*65%=33.8%的股份,而51%*65%=33.15%。上市后,33.8%和33.15%绝对有截然不同的作用,因为两者之间正好有一道33.4%的相对控制线,在公司生死攸关的时候可以有一票否决权。当然,这是假设上市股改稀释10%、公开发行稀释25%的整数情况,这也是一种理想状况或理论状况。[4]


总结

本文主要围绕创始人的控制权作阐述,且基本以创始人股权比例达51%以上作为基础论调,但实践中,并非低于51%的股权比例就无法达到控制权,还可以通过诸如“一致行动协议”、“章程中对表决权的特殊规定”、“A/B股”等形式达到控制权,故每家企业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企业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股权架构,合适的“外衣”才可以使得企业更加精神、饱满。

























[1] 来源:全联军,《股权一本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第3页

[2] 来源:刘星宇,《一定要远离这种股权结构-雷士照明》。网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77476064

[3] 来源:堪振华、高丽敏,《股权设计与股权激励》【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第75页

[4] 来源:堪振华、高丽敏,《股权设计与股权激励》【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第27-28页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