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8:55:10来源:法律常识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绿色绩效评价、民生工作、就业优先政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包容性创业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宋建波、张彦松、苏子豪:以长远眼光做好绿色绩效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建波等认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全面绿色转型的引领效应测度的关键问题。绿色绩效评价体系就恰好为绿色治理公正评定、治理政策及时纠偏、目标体系确立完善提供必需数据材料。因此,首先,要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统筹规划绿色绩效评价。把握绿色绩效评价体系逻辑线,在评价上实现上下互动,活化全面绿色转型局面。上层绿色绩效评价要以全面绿色转型的阶段目标为评价重点,以绿色绩效评价检验总体全面绿色转型成效。下层绿色绩效评价要做到切实可行,以最可获得、被评价主体最可理解的数据指标为绿色绩效评价的输入值,降低绿色绩效评价成本,提高被评价主体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观能动性。其次,要应对好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坚持“稳中有活”,既要稳稳地把握服务全面绿色转型的原则,建立稳定的层次和阶段布局,又要重视区域、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突出问题,灵活施策,对不同的被评价主体设计个性化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激励。最后,要做好长短期利益博弈,与绿色政策产生协同效应。使绿色绩效评价体系既反馈绿色政策的成效,也为绿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
邵景均表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工作重点,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方面,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有一个过程,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当前我国国情提出过高目标。要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必须立足实际,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同时创新方法、落实责任。民生问题牵涉千家万户、亿万群众,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施策,打通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米”。
摘编自《人民日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魏国学认为,稳就业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优先事项。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与新增就业正相关、与失业率负相关。但在新形势下,就业优先政策的逻辑也在变化。应当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尤其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就业优先政策必须要前移关口。无论是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还是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以及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这些既是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实际上也是保就业的政策。只要能够保住市场主体,就可以为稳就业赢得缓冲的机会。为顺应新就业形态的新要求,就业优先政策还必须精准服务。不同就业形态在劳动生产率和体面程度、创新性和创造力上不尽相同,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对于新就业形态下很多具备较高生产率的岗位,稳就业不能局限于原先的兜底式帮扶、救济性政策,而要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提升。
摘编自《经济日报》
【刘志彪:切实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志彪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基础性的制度改革,但其迫切性更多体现在,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切实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是要加快市场规模建设,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而做大市场规模的关键,在于激励人们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生产率不断增长,才能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福利水平,才能不断地扩大市场总需求规模。二是要加快市场结构建设,促进市场结构优化。大力推进按具体要素分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各种要素有序流动。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要素的特性,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类推进各市场门类的发育、改革和发展。三是要加快市场功能建设,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此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要加快市场机制建设,促进公平竞争。贯彻执行国家统一的竞争政策,并以竞争政策引领政策体系改革。不仅要针对一些地方政府竞相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进行恶性竞争,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等体制性顽疾,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还要在政策上取消按照所有制、企业规模、行业、地区等分类管理企业的做法,破除企业的等级制管理,逐步实现自然垄断、公用事业竞争性环节的市场化,实施自由进入政策,放开这些环节的进入竞争。五是要加快市场环境建设,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大力发展各种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制度创新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摘编自《北京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傅晋华认为,近年来在贫困地区逐渐兴起的基于互联网的包容性创业,在地区减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通过政策干预来进一步发挥其促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一是基于互联网的包容性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从业者进入创业活动更多是模仿创业带头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盲目性,从而会带来较大潜在的创业风险。二是产品单一和同质化竞争问题凸显出来,结果导致了“价格战”和许多初创企业无法继续经营的局面。三是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刚摘掉贫困“帽子”的脱贫地区往往缺乏自身“造血”能力,整体营商环境较差,还未形成支持创业活动的有效政策体系。要从三个层面助力包容性创业。在微观层面,加强对脱贫地区农村低收入群体创业创新能力的培训力度。要围绕农村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开发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创业能人作用,为农村脱贫人口提供创业创新辅导,帮助他们找到创业致富的稳定出路。在中观层面,提升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的创新生态能级,着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创新水平。不仅要加快完善农村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国内互联网龙头企业加速资金、技术和服务扩散,还要积极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宏观层面,完善脱贫地区包容性创业的政策环境,通过使用包括财政、金融、教育、就业等一系列公共政策工具,构建完善脱贫地区包容性创业政策环境,促进脱贫地区全面乡村振兴。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