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06:29:09来源:法律常识
近日,
关于民政部的一则消息,
引发全国关注——
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天价彩礼、奢侈浪费办婚礼等问题,民政部要求,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倡导简约适当的婚俗礼仪。
全面婚俗改革直指婚俗陋习。民政部提出:
——要鼓励和推广传统婚礼,积极倡导和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特色突出、文明节俭的婚礼形式。
——反对利用婚姻敛财,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推进社会风气好转。
——积极推广人性化的颁证服务,用庄严神圣的结婚登记颁证仪式代替大操大办的婚礼仪式。
近年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入,婚礼大操大办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控制。
不过,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婚俗陋习之风仍未收敛,甚至愈演愈烈。
喜事和悲剧,
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
一场婚礼,
有可能导致一个家庭的贫困,
遮蔽年轻人的诗和远方;
(资料图片,图文无关)
一场婚礼,
有可能导致两个家族的怨愤,
反目成仇甚至酿成血案。
“彩礼”引发的人命案
2015年,江苏省丰县孙楼镇三教堂村发生血案,一对母女被砍不幸身亡,在场的准女婿服毒身亡。谈婚论嫁时,女方的妈妈向孙某索要15万元彩礼。在县城靠送煤气赚钱的孙某,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多钱。但女孩的哥哥正要娶媳妇,对方也要这么多的彩礼,女孩的妈妈只好向孙某索要。
丰县警方证实,服毒男子事前曾写遗书,主要内容就是彩礼过重,生活压力大。在婚姻与现实之间,孙某早已不能承受彩礼之重。
2017年春节前,河南汤阴县的陈老汉为给儿子娶亲,用尽毕生积蓄,还欠下20多万元的债务。没想到,小两口在新婚之夜为11万元的礼金发生激烈争执,新郎盛怒之下将新娘砸死。喜事变悲剧,留给两个家庭以及社会的都是伤痛,也是反思。
除了极端案例外,
还有这样的
“彩礼”让不少年轻人误入歧途
2016年10月,武汉市江岸区警方通报了一起案件——面对女友父母提出的巨额彩礼要求,打工男子不惜铤而走险,匿名举报敲诈公司老总200万元。
嫌疑人小虎(化名)30岁,是一家置业公司的销售经理,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女友,他内心非常中意,而女方的家长却提出巨额的彩礼要求。看着自己紧巴巴的口袋,小虎想起公司老总平时的责难,动起了歪心思:“何不敲诈勒索老总一把,既解恨又可以解决彩礼问题。”之后,他伙同一同乡,陆续向公司老总发出15封电子邮件,声称公司老总存在经济问题,实施敲诈勒索。
哪知,敲诈不成反而折了自己。
“因婚致贫”现象频频发生
近年来,农村婚嫁成本大幅上升,许多农村家庭拿出几十年积蓄甚至举债结婚,还有一些贫困户“不能丢面子,借钱随份子”,导致“因婚致贫”“随礼返贫”等现象在农村屡见不鲜。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曾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彩礼变化进行过梳理:上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结婚对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算不上是负担。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婚姻消费开始上涨,数额相当于一个农村劳动力年毛收入的三四倍。也就是说,一个劳动力不吃不喝,需要劳动三四年才能结得起婚。
从2000年开始,彩礼数额几乎需要一个劳动力不吃不喝劳作4年至7年才负担得起。如果考虑建房等硬性条件的消费支出,那么意味着一个劳动力需要劳作11年至16年才负担得起。“这还是几年前的推算,如果放到现在,大概得要20年才付得起。”刘燕舞说。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彩礼的核心应该在‘礼’,而现在却越来越异化成赤裸裸的‘钱’以及可以折算成‘钱’的具体的物。”刘燕舞说。
根据刘燕舞的调查,2000年以后,彩礼问题逐渐失控,越穷的地方,彩礼的绝对金额与收入水平之间的绝对比越高。
201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调查得出一张全国彩礼地图,引发热议。与4年前的“彩礼地图”相比,这份“彩礼地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不仅彩礼翻了番,房子、汽车等也成了结婚标配。
这份地图显示:“越是贫困地区,越出现高价彩礼”
贵州从2万礼金加电器,涨到8.8万礼金加“三金(金镯子、钻戒、钻石项链);陕西由3万礼金加“三金”涨到10万礼金加“三金一动(汽车)”,甘肃一些农村地区的礼金则疯涨为18万元。
近些年来,彩礼的总体上涨趋势为:西部地区彩礼高于东部和南部,贫困山区彩礼高于城郊村。有些地方的彩礼不降反升:
而在一些大城市、南方一些经济发展起来的地区,彩礼不升反降。长江流域如重庆、武汉等地区还存在“零礼金”现象。
“红白理事会”是方向
2017年3月8日,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墨墨针对陈规陋习致贫现象提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
当年,国务院扶贫办将针对脱贫短板实施“集中攻坚”,其中就包括陈规陋习,重点解决群众因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等导致的致贫返贫问题。墨墨在记者会上就此追问,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攻坚这一问题?
“确实像你说的一样,贫困的原因是多种的,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因为陈规陋习造成的。”刘永富说,结婚当然是好事,但应该根据家庭承受能力来确定标准,可以办上三桌五桌,每桌三五百元甚至再多一点。然而,有的家庭本来很穷,一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一两万块钱,办一场婚事动辄十万八万。一些地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风气越来越浓,份子钱越随越多,大家就想把份子钱吃回来,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致贫或者返贫。
刘永富表示,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一方面要做思想教育工作,让人们改变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在全国推广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比如成立红白喜事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管两件事,一是管操办红白喜事的人,一是管随份子的钱,都不能超过标准。”
对此,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巡视员杨宗涛也表示,在此次全面婚俗改革中,将利用农村基层组织,把办婚礼这个流程、数额等等,通过村民公约的形式来固定下来,通过农村的红白理事会来给予规范。
对于改革婚俗陋习,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比如河南兰考。今年6月,兰考某街道一份“办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引起热议,标准规定:订婚彩礼不得超过两万元,索要彩礼“严重者”以贩卖人口或诈骗罪论处。该街道负责人表示,这样是为了倡导婚俗新风,是不是“贩卖人口”或“诈骗”,公安机关说了算,“结完婚后,你要给丈母娘一千万,我们也管不了,但彩礼钱就不能超过两万”。
比如宜昌的许家冲村。许家冲是三峡移民村,村里曾经人情风盛行,最高峰时,一年办了88场宴席。村民互相攀比,负担越来越重。于是,村委会在2010年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免费为村民提供场所,菜品烟酒限价,礼金定标准,引导村民破除陋习。如今,节俭环保的新风尚在村里蔚然成风。(楚天都市报2017年2月8日报道)
更有新人主动向陋习开战。2017年,河南省邯郸市曲周县西南端的小乡村,一对新人对农村高价彩礼做法极为反感,两人办了一场“零彩礼”婚礼。这对新人是:新郎贾志新、新娘李晓利。新娘说:“不要彩礼,因为感情是买不到的,婚姻不能靠金钱来维持,幸福生活得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婚礼陋俗,不但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绊脚石,而且影响了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民政部此次全面婚俗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的考量。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移风易俗,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