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律师职务,著名刑事辩护大律师

时间:2022-11-23 18:01:47来源:法律常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刑事律师职务,著名刑事辩护大律师】,以下3个关于【刑事律师职务,著名刑事辩护大律师】的法律知识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法律知识。

  • 何谓刑事辩护“大律师”
  • 刑辩律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 职务犯罪研究 | 玩忽职守罪的认定及无罪辩点汇总
  • 何谓刑事辩护“大律师”

    在当下的律师界,很多人喜欢使用“大律师”一词。有人将“大律师”作为一顶高帽子,在人际交往时用来恭维别人。反正这顶帽子不用花钱买,不存在成本一说,开会的时候到处发送,宾主皆欢,其乐融融。有人的脸皮稍微厚一些,在出书的时候,在其大作的封皮上赫然印上“大律师”三字,好像拿破仑即皇帝之位时自行加冕,无须假手他人。也有一些年轻人刚步入刑辩领域,不知天下之大,逢人便尊称“大律师”,被恭维的人虽说不致于得意忘形,但是不免洋洋自得。那么,什么是刑事辩护的“大律师”呢?

    先说一下,刑事辩护“大律师”不是什么。有些律师在公检法或者政府部门有着丰富人脉,在人际关系运作上长袖善舞。普通律师见不到的高官或公众人物,这些律师能见到,甚至还可以称兄道弟,或者合作写点东西、搞点活动。有些律师有着较为显赫的社会地位,比如拥有会长、理事长、代表、委员之类的头衔,在公共事务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些律师时常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或者到处办论坛、搞讲座,知名度很高。这些律师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人脉、职位、名气与影响。我认为,我们可以承认他们是刑事辩护的“大红人”、“大名人”或者“大能人”,但是不能仅仅因为人脉、职位等原因尊称他们是“大律师”。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原则,这体现出最为重要的宪法精神。公民的人权,在刑事诉讼领域是最易遭受侵犯的。国家构建刑事辩护制度,正是通过辩护律师的专业活动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保障其合法权利,并由此保障社会上所有公民不受刑事司法权力随意、任意、武断行使的侵害。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是辩护律师的天职;帮助公安司法机关正确地处理案件,是辩护律师履行辩护职责的手段;保障宪法与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辩护律师办理刑事案件的终极价值体现。这几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根基和重点在于维护人权。我们可以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律师之大者,在于维护人权。在这个方面,辩护律师如何去做,做得怎么样,是衡量其可否被称为“大律师”的金标准。

    有些律师,在纠正冤假错案,还被冤屈的公民以清白的方面,成绩突出,功勋卓著。给公民洗清冤屈,特别是在陈年旧案中为已蒙冤较长时间的公民清除罪名,是维护人权的最佳体现。公民被错误地定罪,身陷囹圄乃至丧失生命,是人类的悲剧。肯定有很多的冤案永远得不到发现与纠正,案件的真相会永沉海底,永远不为人们所知晓。窦娥之冤感天动地,致使夏日飞雪,只不过是神话;普通人之冤,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悲哀、痛苦与绝望等于零,无人关注、理解与同情。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样的当事人或家属,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如果某一律师通过其辩护工作,使原本永远“不见天日”的当事人重获清白,这是阻止国家继续“为恶”,是在替人类“赎罪”!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感谢、感激、感恩这位律师!这样的律师,自然无愧于“大律师”的称号。

    辩护律师尊重与保障人权的行为,除了前述纠正冤假错案以外,还有很多的表现。比如,在某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成为众矢之的,为万夫所指,社会公众皆曰可杀。辩护律师此时站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前面,不惜个人声誉,不顾个人得失,迎击非理性的社会舆论,实为案件得以理性处理的中流砥柱。再如,在某些案件中,公安司法机关限制、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辩护律师为了当事人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坚持不妥协、不放弃地与公安司法机关进行交涉,甚至由此冒犯了某些司法人员的尊严,“捋了虎须”。这些律师并不是不知道其行为的可能后果的愚人,但是他们为了心中的维护人权的信念,选择了取“义”舍“利”。这样的辩护律师,义薄云天,大智大勇,可以凭借其顽强的信念、果敢的精神与勇猛的斗志,获得“大律师”的桂冠。

    刑事辩护“大律师”,是卓越律师,是我辈普通律师的榜样。做律师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人脉、地位、名气、影响与金钱吗?如果仅仅为了这些,律师就是寻常的商人,有何光荣可言?应当以刑事辩护“大律师”为师,学习他们的精神,努力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以及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才是我们普通律师应走的正确的道路。

    作者:蒋鹏飞律师/安徽乐业律师事务所

    请律师,找案源,就上律赢惠!

    刑事律师职务,著名刑事辩护大律师

    刑辩律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评《光明网评论员:法检系统“京考”报名遇冷,折射出什么》


    2021年11月22日,光明网刊载了一篇《光明网评论员:法检系统“京考”报名遇冷,折射出什么》(以下简称“评论员文”)一文,文章称2022年度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职位“平均竞争比12:1”,而法检系统的竞争比为“开考最低限3:1”,推理出法检系统报名遇冷,进而通过“某种不明透镜”观察,折射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罪犯都能在优秀律师的无罪辩护下逃脱责任,那么谁来为公共利益辩护?谁又该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买单呢?”

    我注意到,针对“评论员文”的这一结论,很多律师提出光明网评论员构成了对50万律师的诋毁,应当道歉。可能是注意到这一错误结论,光明网随后也删除了相应的内容。

    一、先别急着穿“秋裤”,关键是到底有没有“遇冷”

    “评论员文”内容是什么呢?是“法检系统‘京考’报名遇冷”。根据我多年穿秋裤的经验,在“折射”之前,恐怕要搞清楚到底有没有“遇冷”。如果从“3:1”和“12:1”比较大小来看,我们只能承认,确实是体育老师赢了。但是如果想要得出“遇冷”的结论,恐怕仅凭数据并不充分,因为影响数据的关键因素是报名条件的限制。这就好比找对象条件很多,想找一个北京户籍,年收入百万以上,独立,年龄在24——30岁之间,身高在190cm以上,且是双子座的男子,符合条件的人恐怕一个巴掌能数得过来。从检法系统招录的条件看,第一,学历是硕士及以上,这样本科生便不符合报名条件;第二,要求本科和硕士的专业都是法律,而其他的部门岗位是包括法律专业在内的七八个专业,报名的人数当然也就不同的;第三,要求通过司法考试,会将法律专业内部半数以上都要挡在报名的大门之外。所以,我们先不要忙着比较大小,要仔细考察是否在一个比较的基准之上,先把“千克”和“吨”这样的单位统一了再做题。

    如果我们抛开基本的事实,按照心中预设的结论,生搬硬套地去论证,就会陷于形式主义的窠臼,会导致“巫师”和“跳大神的”这些行业的内卷。未经“实验室式”的论证,不能贸然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法律上“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不能确定任何人有罪”的原则。法庭审判的程序,就是针对怀疑有罪的被告人,根据严谨的程序进行复杂的分析和论证。刑辩律师的职责就是从保护权利的角度,对定罪的基础是否牢靠提出质疑,运用法律思维这一种工具,追求事实的客观公允。

    二、凡事拿证据来

    律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你有没有证据?凡事拿证据来。这不仅是质疑预设的结论,更是质疑结论的基础,你到底有没有证据。比方说,如果你想得出“遇冷”的结论,碰到律师可能会问你是否有证据,随后给你拉一个长长的“补充侦查提纲”:

    第一,调查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基数,与非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基数;调查法律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人数,与法律专业本科生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从专业、学历上判断符合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的基数的差别。

    第二,调查法律专业通过司法考试人数的比例,以评估法律职业资格对报名的影响。

    第三,对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对求职岗位进行横向对比,尤其是大学生们是否知道什么是“案多人少”,有没有切身的体会?

    第四,对历年来检法系统报名人数进行横向对比,是不是今年格外“冷”,还是职位“高冷”。

    第五,请法律专业本科大一的同学,对于“如果罪犯都能在优秀律师的无罪辩护下逃脱责任,那么谁来为公共利益辩护?谁又该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买单呢?”这一问题,进行判断并改错,当然这是一道送分题。

    可以说,纳入我们分析事实的证据材料越多,得到的结论越接近真实情况,越有利于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总之,凡事拿证据来,这是律师惯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据说考古学、医学也都是这样,我们认为,进行社会学的调研也应该这样。当然,“评论员文”并不是没有证据,因为此前已有网文得出“遇冷”的结论。从律师的角度,我们的下面的工作就是评判证据是否牢靠。正如我们是否穿秋裤,是要看天气的冷不冷,而不是掀开同学们的裤腿,看人家有没有人穿秋裤一样。质疑这些传闻证据,分析它是否客观真实,也是“拿证据来”的本义。

    凡事拿证据来,是众多冤案得以纠正的基础思维,是刑辩律师的法宝,比如聂树斌故意杀人案,在王书金承认杀人的情况下,如果检方还认为聂树斌是杀人真凶,那么,请拿证据来!

    三、对结论的合理性的再思考

    即便是通过一套系统的思维方式得出一个结论,暂时还不能称之为“结论”,需要放到现实中去“验算”,是否符合常理。如同文章得出:法科生对检法工作不感兴趣这一结论,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再思考一下是否合理?法科生是否都那么“抢手”,手中同时握有多个offer而抛弃检法的工作?法律人都视法庭为法律的圣殿,是否因为工作艰辛望而却步?司法改革及整顿之后,在检法的工作环境、待遇更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反而对法科生没有吸引力?

    其实我们律师的工作也是这样。如果法庭得出被告人有罪的结论,还要从事理和情理的角度再审视一遍,对于我的当事人这一结论是否妥当。比如山东辱母杀人案,面对别人侮辱母亲,儿子是否应当拔剑而起、挺身而出,法律应不应当赋予一个儿子这样的权利。正是因为辩护律师的对案件的再思考,不仅使这个儿子重获自由,而且引起了公众对于“正当防卫”的深入探讨,推动了法律对于“正当防卫”的再解释。

    四、刑辩律师眼里的罪与罚

    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刑事案件,控方基于自己的立场,具有较强的入罪思维,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客观公正义务的基础之上;辩方则相反,具有较强的出罪思维,但是也不能脱离于基础的案件事实。定罪与刑罚,对法律人而已,如同医生面临血淋淋的病灶一样,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辩护律师办理的虽然是一个案件,但是案件的背后可能是当事人年过八旬的老母,可能是他尚未谋面的幼子,可能是刚刚起步的事业,也可能决定爱情能否继续。来自于控方的检察官也将此概括为:你办理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

    控辩双方虽然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是都发生在同一场域——法律框架,作用于同一个对象——公平公正。一桩犯罪的背后不仅是罪恶,还有复杂的人性,也预示着将启动一套复杂的程序。控辩对抗的本质,是在司法制度设计的游戏规则之下,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我们律师虽不敢代言公正,但是社会公义同样是我们的目标。

    “评论员文章”的观点,深深地暴露了对这个行业的不了解,我们律师有“告知义务”。正如田文昌律师所言:“律师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律师既不代表正义也不代表邪恶,而是通过参与司法活动的整体过程去实现并体现正义。”

    本文作者:张启明

    职务犯罪研究 | 玩忽职守罪的认定及无罪辩点汇总

    李伟:广强律师事务所职务犯罪案件研究与辩护中心主任

    叶峻廷:广强律师事务所职务犯罪案件研究与辩护中心研究员


    【前言】

    国家工作人员犯玩忽职守罪,是指违反了《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玩忽职守罪作为渎职罪中的兜底性罪名,虽然《刑法》及司法解释对玩忽职守罪的犯罪构成、构罪标准等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在实务中,对于界定行为人是否存在法定职责,“严重不负责、不认真履行职责”的程度,失职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观上严重过失的程度等,仍然比较模糊,更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需要结合具体的案情、在案的证据及行为人的主客观因素去综合认定。此外,笔者通过案例检索系统,对玩忽职守罪的判决书进行检索,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总结出一些较为典型的无罪判例,以供参考。

    【正文】

    一、玩忽职守罪构成要件

    作为《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中过失犯罪的一大罪名,从构成要件上来看,本罪侵犯多个客体,因国家工作人员的玩忽职守行为,损害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同时还损害了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权利等。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高检发释字[2006]2号),本罪客观上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本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

    此外,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刑事案件 拆迁人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