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7:04:37来源:法律常识
一直以来以深度刻画家庭关系的「亲子电影」被大家所熟知的是枝裕和导演,拍了一部被很多人认为是转型之作的影片《第三度嫌疑人》。
这是一部有关杀人犯的电影,影片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三隅(役所广司饰)就是杀人凶手,看起来真相已经确凿。
但在后续为犯人辩护的过程中,律师重盛(福山雅治)却发现,真相就像「罗生门」一样越来越模糊,不同的人眼中,也就像大家对「公民凯恩」的不同叙述一样,有着不同的三隅。
一开始就表明了凶手
为此,虹膜专门和是枝裕和导演聊了聊,请他说说自己这部看起来风格不同的作品,与他历往作品的延续之处
是枝裕和导演
虹膜:《第三度嫌疑人》被大家认为有很重的法庭、推理甚至是悬疑元素,您为什么会想到拍这样一部法庭片?
是枝裕和:刚开始没有想拍一部法庭片,只是想将日本社会中,现如今自己关注的某种主题制作成一部电影。在准备的时候,开始想尝试「人审判人」的主题,询问了一些人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才想到要拍摄一部法庭片,制作一部有关于杀人犯的影片,是这样的创作顺序。
片中的法庭戏份
虹膜:很多人认为您拍悬疑题材是一个创作上的转向,您自己怎么看您在创作题材上的变化?
是枝裕和:虽然《第三度嫌疑人》和我至今的一直拍的「亲子电影」不同,但大方向没有变。这只是一个尝试。
片中也有浓厚的家庭元素
虹膜:您此前的「亲子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家庭,在《第三度嫌疑人》里,其实也有很重的家庭元素?
是枝裕和:刚开始的时候,主人公和杀人犯隔着玻璃,两人感觉很遥远,但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里,两人的距离不断缩近,看对方就感觉是在看自己的内心。两人的感情逐渐在重盛的心里生根发芽,使得他跨越了律师这份职业,偏向三隅。
玻璃上两人的影像也暗示了距离的缩进
虹膜:两人的相似性是怎么体现的?
是枝裕和:对于两人相似的铺垫是因为两人都出生于北海道,一个拥有美丽雪景的地方;两人都有女儿,都见不到女儿,这些共同点让两人更容易靠近。想通过两人个人的共同点,同为父亲的身份,类似的亲子关系,类似的家庭破裂来展现「家庭」元素。
北海道的雪
虹膜:在电影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用福山雅治的律师视角去展现案件进展的,但是在中间靠后的时候,突然又加入了受害者妻子和女儿对话的全知视角,您在电影的视角问题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是枝裕和:是的,电影中的很大一部是只有律师才能看得到的东西,普通的悬疑片谜底揭开的时候,可能才会转换成全知视角。但是在本片中,其他的主人公也有掌握一定信息的能力,他们可以带给观众一些关于三隅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带给大家关于这起案件思考的提示。
视角发生转换的场景
虹膜:影片中的推理部分有受到什么类似的推理作品的影响吗?
是枝裕和:有参考的电影,但是更具参考价值的是在制作剧本的时候,影片的律师顾问们教会我如何理性分析。在律师与犯人的会见室里,律师是如何观察的,如何思考的,这些都反映到了剧本中,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虹膜:影片其实有一个倒装的结构,先告诉我们谁是凶手,然后再慢慢推推翻这个结论,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结构呢?
是枝裕和:因为不是一部寻找凶手的电影,一开始着眼没有在凶手上。
虹膜:影片对案件的进展,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对话推进的,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呢?
是枝裕和:因为律师在法庭上和杀人犯不能说话,所以对话的镜头只能集中于会见室,日本法庭上,人是不能动的。在会见室内,人们只能坐着。这就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对话中,哪一方是攻,哪一方是守的形势可能会逆转。我想展现出这种变化。
律师和犯人在会见室里
虹膜:影片对于案件的调查包括法庭戏的部分,其实是在探讨一个有关「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相」的主题,您怎么看待影片所探讨的真实与真相?
是枝裕和:就这个案件而言,三隅被判决死刑,最终会被杀,告诉我们这是真实,我们日常的真实就是这种程度的,都是常见的动机和判决。
实际上对于事情本身「真的是那样吗?」的疑问,通过各种方式都被掩盖了,或者就算看到了也当作没看到。被判处重刑这其中的悲惨,只有睁眼看到了一切的人才会知道。
实际上,「距离真实还很遥远」,这也算一种真实。真实不容易得到。
罪犯三隅,真相扑朔迷离
虹膜:您在影片中有强调「三隅是容器」这个概念,能解释一下这个设定吗?
是枝裕和:说他是容器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三隅这个人是多面的。自己内心想看到什么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三隅。
在法庭上,三隅是杀人凶手,但是接触过三隅的人认为他拯救了别人,是一个大好人。看待三隅的人如何看待三隅,这让三隅变成了多面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