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20:00:51来源:法律常识
来源:新京报
只要根据提示,依次点选符合自己的选项,诉状就能自动生成;在自助服务机器上自行操作,就能对诉讼风险进行预判;扫描二维码,就可直接通过微信获得文书。今年,西城法院历时6个月对原诉服大厅进行改造升级,并于11月29日正式启用。
1 微信公号可“在线立案”
11月29日上午,走进诉讼服务中心,群众多被眼前的智能机器人“小法”吸引,程序引导、法律问答、法规咨询,它都能一一作答。“‘小法’,立案应该去哪里呢?”听到问题之后,小法清楚回答,“您可以选择到大厅北侧的自助服务区自助立案。”
西城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厅的北侧,专辟出特色自助服务区,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电脑、自助服务终端等自助服务一体化设施,群众可以享受自助立案、自助查询、自助打印、风险评估等多种特色服务。
在自助立案电脑前,群众只需根据提示,在北京法院立案信息自助填报系统中,填写立案身份、案件类别、诉讼人信息、诉讼材料等,便可完成自助立案,节省了在立案窗口排队等待的时间。
在诉状辅助生成自动终端,群众在劳动合同纠纷、网络购物纠纷、房屋租赁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离婚纠纷等众多纠纷中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案由,根据提示完成包括个人信息、纠纷发生时间、地点等基本元素在内的调查问卷,便可自动生成诉状,省去手写诉状的烦劳。
与诉状辅助生成自动终端紧邻的是诉讼智能评估终端。同样,群众选择相应案由,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填写十几道题的问卷,便可得知诉讼风险的预判。
同时,通过“西城法院诉讼服务”微信公众号,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生成诉状、风险评估等操作,并生成二维码。到法院后,法官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立即获得相关文书。
2 提供面对面法律咨询
对于熟悉电脑、对法律知识有基本了解的当事人来说,“智能诉讼”非常便捷。而年迈不便又欠缺法律知识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常驻大厅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进行面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
记者了解到,从2008年起,西城法院便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设立全国首家志愿者服务基地,每天有3至5名在校法学研究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指导、代拟诉状等志愿服务,每年为群众提供咨询17000余人次,免费代书诉讼文书8300余份。
需要援助的弱势群体,以及遇到疑难复杂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到诉讼服务大厅的“法援中心工作站”及“专家解难窗口”咨询。
据西城法院介绍,西城司法局法援中心的律师每周定时到西城法院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009年起,西城法院还请来了多家高校的第三方专家,为当事人提供专业问题解答。法援律师与专家的服务,与大学生志愿者形成高低搭配,分层次有效解决当事人的疑难问题。
3 纠纷当场可调 简案快审
诉讼服务中心启动当天,西城法院还举行了调解组织入驻揭牌仪式。新诉讼服务中心将调解服务区独立规划出来,设立不同功能的调解办公室。
在新诉讼服务大厅北侧,设有多个小额速裁“阳光法庭”,推行“分诊台”式一体化审判方式,强化案件繁简分流的疏导功能。对争议少、标的小的案件进行诉讼全流程管理,法官全程指导调解,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力争做到“审判有效指导,纠纷当场可调”。
法院介绍,以此前的案例来说,当事人迟某与刘某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约定由迟某承租刘某的房屋,后刘某将该房屋出售给第三人。2018年5月,新房主撬开房屋房门,要求迟某搬出。迟某报警无果被迫搬出,诉至法院要求刘某退回剩余租金及押金。
考虑到房屋租赁合同案由及争议标的金额,立案法官征得原告同意后,将案件转入多元化诉前调解程序,由速裁法官审理。法官发现当事人面对面情绪比较激动,便分别了解双方当事人深层次的内心想法。
后刘某与迟某相互理解到对方的难处,刘某得知迟某前段时间陪老伴看病,非故意不退还租金,而迟某是恼恨刘某在预收租金时隐瞒房屋已被出售的事实。后双方达成和解,刘某主动退还了迟某的剩余租金并赔偿迟某一个月租金作为补偿。
此外,对特殊类型案件,速裁法官将上门办理,让当事人足不出户感受司法便捷,高质效地审结案件,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记者 左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