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2 05:01:47来源:法律常识
节假日期间,公民警校中外志愿者在人员密集路口手拉手开展交通秩序维护,被称为“最美人墙”。摄影 陈奇
郑胜宇是个“不安分”的快递员。同事忙着揽收、分拣、投送时,他却盯着平台上的订单信息发呆,许久后突然“哇”地喊出声来。
就在今年,已过读书年纪的他,竟成了“警校优秀毕业生”。不久前,郑胜宇在订单平台看到有人购买胶带和木炭,联想到学校所学——两样东西是制造一氧化碳的配方。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警,阻止了一起自杀悲剧的发生。
故意拖延客户业务的银行柜员,努力记住每名房客模样的旅店前台,不计报酬的律师……和郑胜宇一样,他们虽身处各行各业,却都经过杭州上城区公民警校的系统培训,练就了识别危险的火眼金睛。从最初为护航G20杭州峰会而成立,之后全区54个社区都成立分校,再到如今开设“国际驿站”“妇幼分校”……3年来,杭州上城区公民警校已走出8万名学员,他们成为守护家园平安的中坚力量。
“中国公民警校少年警校论坛”日前首次登陆杭州。论坛上,中国警察协会副主席马振川直言,杭州上城区开办“公民警校”的探索,是“枫桥经验”的发展和创新,将在打造平安共同体中发挥巨大作用。
“公民警校”因何而生?3年来如何发挥群防群治作用?未来它又将走向何方?记者近日走进上城区采访。
上城区公民警校老师、资深媒体人协助警方成功处置钱江四桥扬言跳桥事件。摄影 张晓虎
全民皆“警”
以百姓力量,护百姓安全
自第一回见面后,建设银行年轻的柜员竹燕芳就每天惦记着50岁贵州保姆吴阿姨手里的那3万块钱。入职3年来,总能准确快速地为每一名客户处理业务的她,这一次却犯了难。
“您取这么多钱,要做什么用呢?”竹燕芳有意走出柜台,弯下腰在吴阿姨耳边柔声问道。从“公民警校”的防诈骗课程里,她学到:对待上了年纪、来银行取钱的人,不要太过严厉地询问对方的动机。竹燕芳尽量不让自己的语气中透露出质疑的意味。
“是我好姐妹说的,拿去一个地方投资,每月有20%的收益呢。”软磨硬泡后,吴阿姨终于说出了实情。竹燕芳断定,吴阿姨一定陷入了诈骗案。她借口泡茶,转身把这件事告诉了值班经理。之后,竹燕芳反复询问这家理财公司的信息、好姐妹的身份。一问三不知的吴阿姨,最后愤愤地说:“等你不上班的时候,我再来取!”
吴阿姨想不到的是,一周后当她再次进入这家支行时,立刻成了“重点保护对象”。柜员第一时间报了警。最后,民警带着吴阿姨的儿子赶到现场进行劝说,她这才恍然大悟。至此,一桩针对老人的金融诈骗案被成功阻截。
这就是上城区“公民警校”诞生的目的——用全区人民的力量,来守护全区人民的安全。
经过3年发展,上城区54个社区里,如今都已设立“公民警校”分校,并陆续成立八大平安联盟,如银行组成的“反诈联盟”、清河坊的“御街联盟”、外卖小哥组成的“岳王骑”、小区物业组织的“紫阳管家”、南星“鹰眼联盟”、湖滨“千眼卫士”等。千千万万个“竹燕芳”,通过掌握“发现风险、预防风险”的能力,成为默默守护平安家园的幕后英雄。
“‘公民警校’已逐渐探索出一条城市警民共建共治共享平安社区的新模式。”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原上城公安分局局长、原“公民警校”校长秦文说。如今,学员队伍日渐庞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126家成员单位都加入进来,遇到学员解决不了的难题,还有律师、媒体团等专家后援团出招。
近3年来,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上城,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持续大幅下降,143个小区一直保持“零发案”。通讯(网络)诈骗发案量从2015年的1194起,下降到2018年的568起……这背后,依托“公民警校”形成的“平安共同体”功不可没。
公民警校“御街联盟”队伍进行反恐演练。 张晓虎 摄
群防群治
警察冲在前,群众做后援
作为最早提出“公民警校”构想的人,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分局巡特警大队教导员陈全江半开玩笑地说:“逼出来的!”
仅18平方公里面积的上城,是全省最小的城区,住着近50万居民。3年前,G20杭州峰会举办在即,作为老城区,上城景区商圈遍布,驻地宾馆众多,人口构成复杂,安保面临着人手不足等诸多挑战。
吴山脚下的清河坊,短短400米长的街区,汇聚着胡庆余堂等一众老字号商铺,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一度偷窃案件频发。“几年前,扒手就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偷空调外机!”胡庆余堂办公室主任张开树说着,嘴角苦涩地牵动了一下。
因而,上城区萌生出了招募一切可以动员的志愿力量的想法。
2016年3月,“公民警校”应运而生。“第一堂课开课前几天,上城公安联系我,让我上一堂‘金融风险防诈骗’为题的课。”汉鼎律师事务所律师郑若阳至今记得开课当天的场景:数百人涌进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80多岁的老人反复擦拭着眼镜,带着10多岁孩子的父母努力往前挤,他们有着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看到这样的阵势,郑若阳大呼意外。
没有人数和年龄的限制,携带身份证件登记后就可以上课培训,就这样,警校“面向全社会、无围墙、零门槛、零学费”的口号,在市民之间迅速打响。G20峰会举办前,学员人数就达到了4万名之多。
教师名单和设置课程也在不断扩充。从民警、文化工作者到法律人士及各领域专家;20多门课程,从公民礼仪、公民自我防范技能,到防诈骗、防暴恐、应急救援,再到防互联网金融风险……每一堂课,讲师都根据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公民警校”的培训让业余志愿者成了专业社工。G20期间,4万多名警校学员变身为“平安守卫者”,期间还发现220余名嫌疑人,阻止42起非接触性通讯诈骗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83万元,为峰会的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眼睛贼得很,学以致用嘛。”清河坊店主蔡先生在监控室内悠闲地递来一杯茶。前段时间,他见街上一人形迹可疑,就拍照传给社区民警,后证实果然是一名犯罪嫌疑人。
3年来,清河坊460多家商铺主既成为同一间课堂的“同学”,也变身为守护一方治安的力量。商户、公安、辅警、保安、医疗卫生、社区街道等力量联手,构建起了群防群治的大格局。去年,清河坊仅发生14起扒窃案——放在3年前,类似案件一天都不止14起。
如今,“张开树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了商铺生意上,不再为曾经屡屡发生的偷盗纠纷而感到焦头烂额;反过来,他们也对邻里的事情日益上心,“帮助社区平安,就是帮助自己!”
警察冲在前,群众做后援,这便是上城区公民警校的理念。3年来,“公民警校”累计开课1000余场,给到场学员发放近50万份资料,群防群治的规模不断扩大。
上羊市街社区分校组织宪法讲座。 拍友 张晓虎 摄
打造品牌
这是“枫桥经验”的都市版
今年“五一”假期,一群肤色各异的外国人每天跨越大半个杭州,从小和山赶到西湖音乐喷泉。每当音乐播放结束,人群如潮水般涌出时,身穿红马甲的他们就手拉手,排成人墙,帮助现场民警疏导交通。他们并非为了风景而来,却成了杭城的一道美景。
这些外国人都是来自“公民警校”国际驿站的学员。去年4月,“公民警校”在所有社区建立分校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分校,形成“1 54 X”的办学模式。目前,已建成国际驿站、浙大二院分校、妇幼分校、看守所分校、交警分校、巡特警分校等6家特色分校。
一年来,国际驿站共发动国际志愿者组织各类活动60余场,处置各类涉外案事件60余起,志愿者队伍也从不足10人增加到130余人。他们在协助安保巡逻、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4月,国际驿站成立一周年之际,国际刑警组织考察了“公民警校”国际驿站并对其大加赞赏。
“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通过‘公民警校’平台,了解中国、爱上中国。”上城公安分局民警、国际驿站负责人陈奇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就在今年6月初举行的杭州西溪龙舟赛上,来自巴基斯坦、乌克兰等肤色各异的志愿者,摇着船桨,奋力拼搏,冲向终点。陈奇希望,国际驿站能成为杭州国际化的又一张“金字招牌”,并有朝一日成为全国的亮点。
与社区分校相比,特色分校以专业见长,培训和服务对象也更为细分。如交警分校由交警任教官,通过培训,提升公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联合杭州妇联,打造妇幼分校,让更多妇女儿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看守所分校对在押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将“犯事人”转变为“守法者”;巡特警分校通过对路面民警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让他们依法执法、文明执法。
“只有将不同层面、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组织起来,让老百姓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中国公民警校少年警校论坛”上,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林直言,“公民警校”不仅培养了公民的治理能力,同时也树立了群防群治的意识,可谓是“枫桥经验”的都市版。
谈到公民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徐林认为,应该为公民搭建一个更广阔的、更易接近的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探索出一条警民协同共治的新模式。他建议,下一步,“公民警校”不仅要拓展特色分校,更要打响民间组织的品牌效应,同时细化分工、加强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课程形式。
“‘公民警校’、‘少年警校’的萌发和发展,正是对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探索和生动诠释,特别是杭州的‘公民警校’,坚持党政领导、公安主导、社会参与,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好互动。”浙江省警察协会主席华乃强表示,作为“枫桥经验”的都市版,“公民警校”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核心要义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