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会追究法律责任吗,普法:信用卡还不上,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吗

时间:2022-11-14 11:58:39来源:法律常识

受疫情影响经济压力增大,不少人信用卡都还不上,有人担心会被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责。

最近接到几个法律咨询,都是关于信用卡透支后无法归还,担心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虽然转行律师后没有代理过信用卡诈骗的案件,但是原来担任法官时,审理过不少此类案件,网上公开文书的有21件信用卡诈骗罪和6件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更是见证了相关司法解释的不断更新与完善,尤其是针对“恶意透支”型的信用卡诈骗罪,自认为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发言权,在此斗胆与各位朋友共享,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1、信用卡透支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涉嫌犯罪?

只有透支信用卡是恶意的,且达到了一定的数额要求,才有可能涉嫌犯罪。

根据《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四)项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较大(5万元)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50万元)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500万元)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伍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第196条第2款规定,所谓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因此,如果您的信用卡已经透支且无法归还,只要数额没有达到5万元以上,或者并非恶意透支,就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2、对犯罪数额的准确理解

对于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数额要素,法律规定是非常明确的,仅提醒一句,根据《两高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9条的规定,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时尚未归还的实际透支的本金数额,不包括利息、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归还或者支付的数额,应当认定为归还实际透支的本金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提起公诉时,应当根据发卡银行提供的交易明细、分类账单(透支账单、还款账单)等证据材料,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所提辩解、辩护意见及相关证据材料,审查认定恶意透支的数额;恶意透支数额难以确定的,应当根据司法会计、审计报告,结合其他证据材料审查认定。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应当在对上述证据材料查证属实的基础上,对恶意透支的数额作出认定。

发卡银行提供的相关证据材料,应当有银行工作人员签名和银行公章。

之所以把银行收取的费用排除在犯罪数额之外,是因为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具有民事违约金的性质,并且不同银行对其规定的数额不同,作为恶意透支数额予以认定不尽合理,故上述解释作出了排除性规定,客观上明确了构成犯罪的数额认定标准。

举个例子,如果行为人透支最终没有归还,银行报案说损失5.2万元,这时就要判断本金到底是多少。之前归还过多少利息、支付过多少罚息和滞纳金,扣除这些数额后,如果少于5万元,那么行为人就不构成恶意透支型的信用卡诈骗罪。

3、对银行催收行为的准确理解

什么是催收?打个电话说一句你该还钱了,是不是就算催收了呢,是不是马上就可以报案追究刑事责任了?并不是。银行的催收行为必须是“有效催收”,而且要给予持卡人一定的时间期限。

根据《两高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7条的规定,银行的催收行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在透支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后进行;

(2)催收应当采用能够确认持卡人收悉的方式,但持卡人故意逃避催收的除外;

(3)两次催收至少间隔三十日;

(4)符合催收的有关规定或者约定。

对于是否属于有效催收,应当根据发卡行提供的电话录音、信息送达记录、信函送达回执、电子邮件送达记录、持卡人或者其家属签字以及其他催收原始证据材料作出判断。

此外,只有经发卡行进行两次催收后,持卡人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才可能属于恶意透支。

所以,理论上,从第一次被银行催收之日起,持卡人还有至少四个月的时间与银行沟通协商,甚至最终无法归还时,可以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以求轻缓化处理。

4、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持卡人到底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还是正常的透支,这才是是否构成恶意透支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便其行为完全符合前面的客观要件,也不能认定构成犯罪。但实践中最难的事情,就是对主观故意的准确认定。只能根据持卡人的客观行为,结合社会理性人的通常做法,来判断持卡人的主观方面。

对于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常应当综合持卡人的信用记录、还款能力和意愿、申领和透支信用卡的状况、透支资金的用途、透支后的表现、未按规定还款的原因等诸多因素作出判断,不能单纯以一句“持卡人没有按照规定归还欠款”就草率认定非法占有的目的。通常而言,如果能够证明存在以下情况的,就可以认定持卡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

(2)使用虚假资信证明申领信用卡后透支无法归还的;

(3)透支后通过逃匿、改变联系方式等手段,逃避银行催收的;

(4)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资产,逃避还款的;

(5)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犯罪活动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法律上的推定,如果持卡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确实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推翻了这种法律推定,不能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综上,在被银行第一次催收的4个月的黄金时间里,持卡人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1)积极与银行协商,达成并履行符合实际条件的还款协议,避免被银行报案;

(2)对归还信用卡的本金进行准确统计做到心中有数;

(3)向亲戚朋友借款归还银行,将银行债务转为自然人债务;

(4)回顾自己的经营经历,考虑疫情与经济下行之间的关联,尽量排除被认定具有非法占有银行款项的恶意,最简单的主张就是款项不能归还,与自己的透支行为之间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5)如果自己心里清楚,确实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了(例如为了经营,密集地办了十几张信用卡都还不上了,再如通过他人刷POS机的方式替自己归还信用卡,甚至又如办卡时提供了虚假的资金能力信用证明的等等),建议在银行报案之前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6)找律师咨询,判断概率。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