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7 10:04:47来源:法律常识
公元前1380年,也就是大明洪武十三年,在首都应天城内最繁华的大道上,有一架骏马拉乘、装饰富丽堂皇的马车疾驰而过。
按现在来说,这就是在南京的内环高速飙车,而马车的主人甚至不用亲自开车,他有着自己专属的司机(车夫)。
可是这位公子似乎喜欢亲力亲为,他没有带车夫,而是自己坐在高头大马上耀武扬威地驰骋。
虽然马车的速度远不能和现在的汽车相提并论,但真要横冲直撞还是非常危险的。
很快,在一个转弯处,对面也驶来了一辆马车,马儿可不是能说停就停的,双方驾驶员纵然拼尽全力拉起缰绳,可两车还是猛烈地撞上了。
这一撞倒不要紧,却将那位公子从马车上掀翻了下去,这一翻倒也不要紧,可是那位公子却正好滚落到了对方的车轮之下......
一阵喧嚣过后,这场车祸引来了衙门的官差,可是当官差仔细一辨别死者的长相后,他的脸一瞬间就被吓得变了颜色。
这人竟然是当朝权倾天下的宰相的儿子,他根本来不及多想,立即将肇事的车主抓起来,然后马上派人去向宰相禀报。
明朝也是有交通法规的,而且于情于理,这场祸事的主要负责人都应该是那个肆意驱车在街上乱跑的公子,而那个车夫却不该受到惩罚。
但宰相毕竟是宰相,何况他还是个嚣张跋扈的宰相,跟一介平民哪有道理可讲。
听到自己的儿子当场死亡的消息后,他勃然大怒,竟连向官府通知一声都没有,直接下令杀掉了那位无辜的车夫。
在封建时代,官民本就毫无公平可言,这种事一点也不罕见,但连这位宰相本人也万万没有想到,就因为这场令他丧子的车祸,引发了后来让几万人人头落地的惨案。
此人正是胡惟庸,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宰相,他所引发的案件导致近三万人被诛杀,罢官、流放者不计其数,被列为“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
这件事的起因很早,也很复杂,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是个白手起家打天下的人,这种人在早期一般都有着一批坚定的追随者,而且大多数是由自己的老乡构成,作为起家的基础。
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手下的大批名将,如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人都是他的安徽老乡,在他当初籍籍无名的时候,正是凭借着亲友团的支持,才能在乱世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当王朝建立,这些人自然是开国元勋、大功臣,理应得到合理的地位和赏赐,不过太平年代,武将们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朝政方面还是得靠文官。
在文臣当中,首屈一指的当然就是一号功臣李善长,和被后世称为神算的刘基刘伯温了。
但李善长的能量要比刘基强上太多太多,因为他是最早的一批“从龙之臣”,出身安徽定远,又能谋善断,排在六位公爵第一,还是其中唯一的文臣。
同时,他也是淮西集团的顶梁柱,而淮西集团几乎囊括了大半的开国功臣,遍布整个朝野甚至军中,而刘伯温是浙江人,又只被封了个伯爵,势力远不及右丞相李善长。
不过既然不打仗了,内斗肯定是免不了的,于是这两人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淮西、浙东集团便开始了不断冲突,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刘基还是拼不过树大根深的李善长,被勒令退休回家养老了。
既然是斗争,肯定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李善长此时年纪还是已经大了,所以他看中了一个人,准备让他接替未来淮西集团领袖的位置,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其实也很早就开始追随朱元璋,但一直都只能做些县令之类的芝麻小官,所以长期郁郁不得志,但此时忽然被李善长碰了起来,地位一下水涨船高。
在和刘基的口水仗中,胡惟庸起到了关键作用,成功斗败了浙东的那群人,也为自己奠定了政治基础,他有着庞大的资源,有李善长撑腰,朱元璋似乎也是向着他的,
即便是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谋士”的刘基,最终还是倒在了自己手里,他的未来貌似前途无量。
很显然,他不是个谦逊的人,也有着几乎所有暴发户的通病——看不清现状。
得胜后的胡惟庸那简直是春风得意,浙东集团已经构不成威胁,淮西集团在朝廷内独揽大权,而他则是集团的领袖,到处都是自己人,他觉得自己几乎手眼通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贪污、收受贿赂、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胡惟庸此时的确呼风唤雨,权力极大,他可以肆意妄为,可以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但他忘了还有一个人的存在,他可以瞧不起其他任何人,但是不能瞧不起这个人。
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被巨大权力蒙蔽了双眼的胡惟庸迈出了最后一步,随着野心的壮大,他竟然妄图挑战朱元璋的权力。
开始不经过皇帝的批示就私下处决犯人、扣留官员送上去的奏折,朝廷里官员的任用、罢免,几乎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胡惟庸以前只是个小人物,没有机会过多接触到朱元璋,所以他对这位太祖皇帝一点也不了解,不了解他的可怕之处。
对于从和尚成为皇帝的朱元璋来说,他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自己的权力,但奇怪的是,当胡惟庸肆意妄为、甚至最后把左丞相也挤下台。
自己独揽大权的时候,朱元璋明明不可能不清楚这些事情,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可谓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但对于从没做过大管,政治嗅觉迟钝的胡惟庸来说,他竟然觉得这是朱元璋的一种默认,因为朝野上下全都是淮西集团的人,所以就连皇帝也自己没辙。
这是他最为愚蠢的地方,正如之前把刘基扳下台一样,战胜他的人不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
那些跟着他一路在血海中杀出来的武将们尚且对他战战兢兢,而胡惟庸这么一个毫无功劳的小角色如此放肆,简直不可理喻。
那为什么朱元璋不做表示呢?
因为他正在盘算着一个巨大的计划,一个对中国历史都有着巨大影响的计划——废除宰相。
宰相,或者说丞相,这个职务第一次出现,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秦代以来,一直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堪称皇帝之下第一人。
要知道,古代的皇帝是唯我独尊的,但同样也就非常繁忙,一个合格的皇帝,比今天那些加班加点通宵熬夜的大公司员工还要忙得多,因为他要处理的,可是整个天下的事务。
平心而论,一个人想要解决这些实在太难了,于是宰相便出现了,这个人可以帮助皇帝分担很多压力。
可偏偏朱元璋不同,他是个极度自我的人,不愿意交出一点权力,毕竟这些都是他拿命换来的。
而且他精力旺盛的要命,真的可以一个人解决所有朝政问题,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彻底废除宰相制度。
在中国,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说废就废,一般是很困难的,所以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反面教材,而就在这个时候,无恶不作的胡惟庸出现了。
胡惟庸越是无法无天,朱元璋其实就越是高兴,因为当他把坏事都做尽了,朱元璋就可以直接以此为由,把宰相这个职务废除,然后让老朱家的后代永远掌握最大的权力。
胡惟庸浑然不知,但他也觉得古怪,于是不断地拉拢朝廷重臣,将他们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这是典型的“法不责众”心理:如果所有人都跟我一起犯事了,我看你朱元璋能怎么办?你总不能让所有人一起倒霉吧?
而洪武帝的回答是:对。
最终的清算很快就来了,洪武十二年中旬,占城,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派遣使臣来到了南京觐见皇帝,但这件事竟然被胡惟庸瞒住了。
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立即严令彻查,负责人之一的汪广洋很快就被抓起来杀了头,另一个负责人就是胡惟庸。
在调查过程中,不少人纷纷被牵连,胡惟庸暂且还没有受到波及,但就在不久之后,他的儿子在大街上纵马疾驰,结果被另一辆马车给压死了,胡惟庸仍然我行我素地当场处决了那位车夫。
相比于他曾做过的坏事,这一件算是很小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件事竟然能惊动朱元璋,而且皇帝大人毫不客气地为他普及了一下大明律。
杀人罪应当如何惩处?杀人偿命!
虽然胡惟庸并没有被立即处死,但所谓“墙倒万人推”,消息一传出来,各种人纷纷上奏,把胡惟庸的斑斑劣迹全部抖了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胡宰相马上丢官下狱,然后很快就被朱元璋亲自下令——斩立决、诛灭三族。
小人物胡惟庸虽然很快就死了,但他所掀起的这场滔天骇浪还远没有结束,他经过很长时间费尽心思经营起来的班底,一个接一个地被捕入狱。
当时的审讯过程可没有什么优良待遇,更不会允许你聘请律师,抓到人以后先就是暴打一顿,然后才问你,问不出来就接着打,
那些平时没地位的衙役、狱卒们,现在手里一下全都是这些大人物,马上来了精神,各种酷刑撒下去,就算是不知道的东西都说出来了。
这些人往日都勾结在一起,贪污受贿、欺男霸女的事情没少做过,就算和胡惟庸没什么关联,最后还是都从重处罚。
胡惟庸被处死的时候,身上背着不知多少罪名,其中最大的还有谋反、通敌等,死上十次简直都不够。
所以那些和他但凡有一点点牵连的人,几乎全部都要掉脑袋,前前后后审查下来,再加上株连几族的各种方式,这一件案子就让三万多人惨死其中。
而被波及的地位最高的便是李善长,作为提拔胡惟庸的人以及其后台,他是自然跑不掉的,朱元璋对他的定论是:
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明史·李善长传》
虽然坦白来说,李善长后来一直和胡惟庸保持着距离,但他毕竟树大根深、党与众多,而且也曾第一个担任过大明的宰相,对于一心要废除宰相的朱元璋来说,这样的人无论如何都是不能留的。
于是这位开国第一功臣亦死在了此案之中,甚至于举家七十多人尽数被杀,而他的手里还有朱元璋曾经亲自赐予的“免死铁券”,可惜这种东西在皇帝本人面前,也只是一张无用的废纸了。
就这样,从洪武十三年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件才正式宣告结束,整个朝野上下的官员几乎被荡涤一空。
从最高的宰相到公爵、诸侯以及各种高官、小官,能杀的几乎都被杀掉了。
而在此之后,朱元璋也的确马上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把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并设置了内阁,从此中国再无丞相、宰相这一称谓。
胡惟庸大人那个可怜的儿子,虽然这种历史的必然与他无关,但他的死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导火索身份,真是令人感概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