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01:50:10来源:法律常识
所谓社会焦虑,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现在,社会焦虑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无论是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的成员,还是处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干部群体、企业家群体的成员,无论是东部地区的居民,还是西部地区的居民,都有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现象。
近期,出现的股市动荡、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国家安全、疫情频发等事故不断得刺激着群众紧绷的神经,引发社会的普遍焦虑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少见的。从历史上看,除了战乱年代,人们没有像现在如此之焦虑过;往以后看,以后人们也会焦虑,但社会焦虑的波及面和强度肯定不会像近期这么大。
一、近期疫情散点频发营造全民紧张氛围。
近期,全国多个省市县发现多例新冠确诊病例和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在全社会掀起新一波的抗疫热潮,让原本沉浸在冬奥会胜利喜悦之中的群众瞬间被泼了冷水。尤其是近期学校爆发的学生群体感染事件更是刺激了群众紧绷的神经,当无数家长认为最安全的学校被疫情破防之后,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变得更加岌岌可危。在这种紧张的社会氛围之下,任何一件小事故都会被无限放大负面影响,从而成为疏解群众焦虑的发泄渠道。
二、国外动荡的社会环境加剧了国内居民的焦虑感
乌俄战争对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使得国际油价暴涨,股市动荡,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也水涨船高迎来了一波价格上涨,造成生活日用品紧俏的局面,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乌俄战争使得无数人流离失所,恐慌、饥饿、死亡的阴云笼罩着难民,全民皆兵、没收私有财产、西方国家的制裁等一系列不合理的国家政策更是加剧群众的不安和恐慌,这些事件无疑都在刺激着国人的神经,加剧群众的焦虑感,让群众不断意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三、部分营销号为流量贩卖焦虑,搞起“灾难营销”
部分自媒体营销号以“灾难事故”作为营销工具,贩卖焦虑,制造恐慌,博人眼球,通过蹭热度、博流量,不惜手段求“出圈”“上位”,突破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本应遵守的价值底线,也突破了个人的道德底线。这些营销行为,在舆论场上翻车并不令人意外。而事实上,谎言被戳破、伎俩被唾弃,非但对企业业绩提升毫无帮助,反而损害了自身形象,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例如:以“坠机事件”为例,山西一家房地产公司制作了一张失事航班背景宣传图;有保险员借航班坠毁事故推出宣传文案;有整形医院员工也趁机蹭热度……更有甚者,在事件发生短短一两个小时内,网络上竟出现了近20位自称就是没登上飞机的“幸运儿”的人,而经媒体多方采访求证,目前可以确认的是,真正没有登上飞机的只有两个人。此外,靠消费灾难博取关注,也不免给机上人员及其亲属造成二次伤害,大家都在为他们揪心之际,此时此刻,却有人借这起坠机事故盘算起“自家生意”,吃相太难看,由此造成的舆论观感,也相当无知与冷血。
四、民众空前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迅速被中国各个阶层广泛接受和认同,这对民众影响巨大。民众空前重视现实生活尤其是物质生活,空前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虽然这是一种历史的趋势,但在近期内客观上势必会对一些有碍于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的现实问题提出质疑、形成不满,进而造成某些纠纷和抗争的行为。从老坛酸菜事件牵扯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到坠机事件引发的交通安全思考,从食品安全到交通安全,民众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焦虑也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