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11:37:11来源:法律常识
作者 l 粥左罗
来源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zzlloveutoo)
你好,我是粥左罗。
2021第一周,火了一句话:
“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我一直不以为是资本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是一个用命拼的时代,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们都可以。”
这段话传了一天,最终确认是真的拼多多账号发出来的,不过拼多多又回应说,是合作公司员工李某某发的。不管怎样,员工猝死这件事真的,这句话也确实是代表了很多人的价值观。
不过这篇文章不是吃瓜的,
而是认真探讨一下这句话。
因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和传递的价值观,在很多企业是盛行的,很多企业、老板、领导,确实拿这样的价值观,告诉员工,底层逆袭,要靠拼命加班,这是福报。要命的是,很多普通人相信这是对的。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尊崇一个词是“常识”,咱们想一下,公司鼓励员工加班,动机是让员工逆袭、改变命运?
这符合常识么?显然不。
恰恰相反,普通人逆袭,要靠“不加班”。
但是,很多人知道,我是妥妥的“奋斗价值观”倡导者,我自己的逆袭,靠的是奋斗,我的公司叫“向上生长”。
我既提倡奋斗,又反对拼命加班,这不是很矛盾么?
一点不矛盾,是很多公司、老板和领导故意混淆了概念。
前段时间我面试一个新媒体编辑,她问:你们每天就发这几篇文章,为什么需要这么多转载编辑?
是的,我们就俩日更的公众号,一个每天发三篇,一个每天发一篇,加起来就是每天发4篇,我们几个人干这个事呢?4个人,我加3个编辑。我写原创,3个编辑做转载。
看这篇文章的,估计也有不少新媒体编辑,你们知道,其实我裁掉1—2人,完全没问题,很多我们这个工作量的号,也就是一个人负责转载,3个人不多。
为什么要这样?
我不希望,大家没有时间读书、听课、学习,包括我自己。我不希望,我们的编辑,是机械式工作。
假如,我们只有一个人做编辑,他平均每天要发三篇稿子,他的工作就一定是机械式的:
快速刷很多号,找数据好的文章,都是浏览一下,不会认真读。确定要发的文章,也没有时间认真精读编辑,而是一键清除格式,然后迅速把一些地方加粗标颜色,然后到时间推送,没有灵魂的选留言。
第二天,重复,第三天,重复,重复365天,这个人有啥成长?
我3个编辑,每个人做得少一些,我要求他们,你们找文章的过程就可以慢一点,认真一点,这个过程中,碰到好文章,认真读一读,思考一下。
当天确定要发的文章,应该是你认为很有价值的文章,既然这样,就不要机械化的排版,而是从头到尾一句一句的精读下来,做做编辑,这个过程中让自己成长。
我不允许自己每天推送的文章自己都不读,不值得读不行,没时间读也不行。同时,这个工作量,也让你有时间读书、听课、学习、成长。
为什么呢?作为提供内容的编辑,你自己都不成长、没水平,你凭啥做一个公众号提供内容给大家看。
创业第一年时,我有同事,很努力,周末他们主动给自己工作加量,更快的推进工作,总之特别忙,工作时间超长。
很多老板喜欢看到员工这样,但我总是担心,担心他们忙到没时间成长。我经常告诉他们要注意休息,周末也不要一直干活。
我当时跟一个课程助理说:
「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节奏,不用推进的太猛,每天早点下班,周末也不用这么拼。你空出来的时间,除了休息好,就是用来自我成长。
比如,你的工作需要写东西,那么你必须保证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学习、大量阅读、听课,甚至这要变成一个强制性学习任务,跟你的工作任务同样重要,甚至你上班时间做也没关系。
我写作三年多,为什么越写越好,永不枯竭,永远有新东西可写,永远能提出新观点,因为每天我都有雷打不动学习时间,不管当天多累,这个习惯我都没中断。」
你必须有时间成长,而不是无休止的加班工作。
不信你问问自己:过去一个月的忙碌中,过去一年的忙碌中,你有多少时间用来成长?你成长了多少?
如果你每天加班,周末也加班,忙到连认真读几篇好文章的时间都没有,忙到连听几节课的时间都没有,忙到想在周末精进一下某项技能、提升一下某项能力的时间都没有,你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了。
很多人沉浸在每天的忙碌工作中,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点多甚至凌晨后回家,累得洗漱完倒头就睡,明天又这样重复一天,后天又这样重复一天....日复一日。
这是废掉一个人最正能量的方式,因为你会觉得每天都做了很多工作,甚至陷入自我感动。
你每天都加班干了很多活,是没错,但你过去半年、一年进步了多少?你自己心里没数么。
为什么说这是废掉呢?
因为学习是一种习惯,成长是一种习惯,精进也是一种习惯,你若是一年两年里都忙到没时间成长,你最终也会习惯了每天不成长的状态,毕竟不成长本身也是人最舒服的状态。
因此,时间长了,你就丧失了成长的能力。
而大部分老板不关心这个,为什么?
比如一个新媒体公司老板招一个编辑,假如这个编辑成长很快,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对老板来说这是意外惊喜;假如这个编辑不成长,那也完全没关系,老板招你来就是让你做编辑的工作的,你一年没进步也没关系,你就日复一日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行。
因此,你成长,是老板可遇不可求的,是不可控的;而在「你能胜任的工作」上给你不断加任务、加工作量,是老板可控制的、可明显有更大收益的做法。
所以,你最好不要无休止的加班,要给自己争取成长时间。
“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
这句话的就是在混淆概念,
把“不拼命加班”=“选择安逸”。
我在开头说了,我是奋斗价值观倡导者,这个社会竞争激烈,我反对安逸,但我不认为,不加班就是安逸。
我最勤奋的时候,大概是2015年到2017年,也是我逆袭的启动时期。
那段时间,我非常拼,平均每天奋斗时长绝对超过12小时,一个月绝对超过被大家抨击的300小时。
但是,我不是加班,事实上我们公司每天的工作,五六个小时就可以做完,90%的同事都可以做到每天按点下班。
我当时是个编辑,做完本分工作后,我自己阅读很多好文章,拆解爆文,分析别人的写作技巧,我拆解了很多公众号的运营策略,了解很多公众号以及主理人的前世今生,自己也做很多工作之外的写作练习,有段时间开始总结一些追热点、写爆文、运营公号的经验,给别人做分享。
什么是加班?
就是每天应该工作8小时,公司给你安排了明显8个小时干不完的工作,给你安排了12个小时的工作,所以你必须加班,不加班完不成。
现在大部分大公司的加班,都是这样的。
按这个来讲,我几乎从来没加过班,我们公司从来没有给过繁重到8个小时干不完的工作。但我也从来没安逸过,业余时间,我逼得自己很紧,一直学习和成长。
有人说:工作的过程,不就是很好的成长过程么?加班多工作,不是可以成长得更快么?
我部分认同。
为什么呢?
01 每份工作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工作。
比如我做新媒体讲师时,前期准备课程时,我每天进步很大,我每天在打磨新的东西,等这个课程做出来,我出去讲一次自己进步很大,再去讲第二次还有很大进步....
但这毕竟是一个重复的、同质化的工作,我每次出去就是讲那几百页 PPT,当我疲于奔波在一个个公开课和一家家企业、没有时间学新东西时,我的进步就变得很慢了。
事实上,任何一份工作都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工作:
比如一个商务每天都要跟一堆人重复说同样的话术,一个客服每天要解答成百个同质化问题,一个小编每天都要用标准模版给一篇稿子排版,一个银行职员每天都是那个流程服务客户,一个滴滴司机每天那样拉客,一个淘宝电商文案每天用同质化的模版写同质化的句子,一个设计师可能做了一年每太有啥区别的课程海报或商品海报.....
这个社会分工越细,这个趋势越重,因为这样大家加起来的效率最高,但个人的成长不是如此。
02 你需要有时间刻意练习+复盘反思。
最初作为职场小白的时候,工作中的重复是可以让你变成熟手的。我给我的写作学员讲过,我成长最快的时候,是我重复讲课的时候,因为学习有个枯燥但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复。
但是注意,是有「但是」的。
有个前提:
你要有时间刻意练习+复盘反思。
我们读高中时,不停的做试卷,这也是重复。但这个重复的过程中,90%的人没有做到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需要你慢慢琢磨着做题的,要玩味那一道道题,这个过程中,还要思考自己思考的过程,但这不大可能,老师们搞的节奏巨快,一套试卷必须快速做完。
一套试卷做完,正确的方式,是认真纠错。
所谓进步,就是错了的不能继续错,这是需要时间的,但现实是,错题还没来得及反思复盘纠正呢,下一套试卷又来了,错的永远错,一年后,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太多成长。
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每天工作量合理,你是有时间在重复的工作中刻意练习和反思复盘的,如果你的工作量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你就是一个牲口,像驴拉磨一样,你好好转圈就行。
03 任何重复单一的学习,对成长的边际贡献都会越来越低。
我有个做销售的朋友,每天特别忙,做了两年了。
我问:你做了两年了,有没有自己一套成熟的销售知识体系了?
她回:啥体系?我就每天那套话术给客户讲呗。
我说:最近有个讲怎么做销售的课挺火的,老师也有多年的实战经验,你没去听一下、研究一下么?
她回:朋友圈里看见过,但我哪有时间学啊。
我问:关于营销、品牌的书和文章,你看得多么?
她回:我光谈客户做销售都累死了,哪有时间再学别的...
所以,就算你刻意练习+反思复盘,成长也不会一直持续大幅度的发生,因为有个词叫边际效应。
如果一个人只是从工作过程中学习,那么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它对成长的边际贡献越来越低。
每天一定要让自己有时间成长,其实是让你拓展除工作外的其它成长方式,你学习的方式多元化,对成长的边际贡献就越高,你的成长就越快。
像我们做编辑的,写作的,每编辑一篇、写一篇文章,都会有成长,这是必然的,但每天只做这个,就又必然不会持续高成长。
还要做一些其它的,读书,听课,见人,历事,丰富自己,比如我们前段时间一起去滑雪,我觉得对我以及其他没滑过雪的同事,都是一次新体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东西。
我觉得专注非常非常重要,但很多人误解了专注,专注不是一直只做一件事,而是做很多事都是为了那一件事。
比如我的主业是写作,专注不是只研究写作,而是我还要研究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等,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写作。
一个人在职场里持续上升,必须要有持续的增量成长。
一直加班加班加班加班,没有增量成长,上升就会变慢变慢变慢,最后趋于停滞。
如果你每天、每周、每个月都忙到没时间成长,那么你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消耗存量。你的存量是有限的,一定是越消耗越少。
一个日复一日消耗存量的员工,必然是一个不能「提供惊喜」的员工,所谓普通人,就是不能提供惊喜的人,有增量才有惊喜,才能持续上升。
这个东西,要自己规划,因为老板不怕你停滞,因为一颗螺丝坏了,老板可以换一颗。
人人都说要找份好工作,那什么是好工作?
标准有很多,但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有钱、有闲、有成长。
01 有钱
工作不主要为了钱,但钱很少,也从一个侧面反应这不是什么能创造大价值的工作。
02 有闲
不能工作量大到每天加班到很晚,周末至少能好好休息一天。
03 有成长
工作本身价值高、锻炼人;公司属于行业里专业性很强的,可以学到东西;老板、领导愿意培养你,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能同时满足这三点,那一定是很好的工作;
如果一份工作,一点都满足不了,那你还留在那耗什么?
其中第二条「有闲」非常重要。
有个同学跟我吐槽,他说老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然后鼓励大家多加班,说那些不怎么加班的员工没有上进心之类的。
同学说得很精辟,也是我上面提到的:
我下班就走了,可能有两种状态——
一种状态可能是我下班回家去打游戏了、追剧了、刷抖音了;
另一种状态是我可能每天下班后都回家学习去了,读书、听课、提升工作技能等。
现实确实如此,并不是每天加班到凌晨才离开办公室的员工才有上进心,你根本不知道一个人下班后去干嘛了,有可能半年后,那个下了班就走的人,表现的比那个天天加班的更好。
01 如果一份工作,钱没有特别多,工作本身也不能给你很大成长,但是你有很多自己的时间,这种工作在很多时候也是好的。
因为你可以在自己能力不够强的时候,先领着这份并非高薪但能满足基本生活的工资,在每天快速完成工作后,疯狂的自我成长,直到有一天,你可以跟老板说,我可以做牛逼的事了,或者你有实力找到一份工资更高、价值更大的工作。
我有个学员,在山东做公务员,他上班时间跟同事没啥两样,也是按时下班。
可同事不知道,他在业余时间写作,读书,做成长社群,搞得很不错,一年还多赚5到10万,赚钱还不是更重要的,而是有一天,他想离开时,他有能力随时离开,还混得更好。
02 如果一份工作收入可观,工作价值也可以,但每天忙得要死,没有时间让你持续有增量成长,你就要小心了。
因为你虽然现在月薪1万,但没有成长的话你明年、后年可能还是月薪1万,更没机会升职。一份工作,增长性是最重要的,不要让自己混成一颗钉在一个位置上的零件。
我上面提到我们有三个转载编辑,我裁掉一个或者两个,剩下的员工做更多,我可以加工资,一个人干俩人的活拿俩人的工资,但不一定是好事,以延长工作时间换来的工资未必划算,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先追求的是让自己不断做到单位时间更贵。
03 如果一份工作本身价值不够,钱又不多,还每天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成长,你就很危险了。
你很可能会长期在最基层工作很难跳脱,甚至久而久之,你习惯了那状态,丧失了成长的能力。
一个人不怕现状不好,怕的是习惯了,心死了,就废掉了。
成长这件事,一定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忙到连成长的时间都没有。
你现在再强,如果你的成长是停滞的,你也很快被别人淘汰,因为别人在成长。要有增量思维,持续有增量成长,而不是一直消耗存量。
黄峥2016年3月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这段话意思是,一家公司,一个团队的成长发展,要持续迭代。
个人发展也是如此。
怎么迭代呢?
一个洗碗工,每天洗碗12个小时,周末也洗碗,他肯定不能成为厨师,他只能是一个优秀洗碗工,他压根儿就没有学炒菜的时间。一个厨子,每天炒菜12个小时,周末也炒菜,他肯定也不具备开一个饭店的能力。
我们追求一份工作「有闲」,不要「拼命加班」,不等同于追求「安逸」,而是追求「可以自主安排的充电时间」,然后「持续迭代」。
本文来源:公众号 @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
TO BE, TO UP,这里是50万年轻人的成长充电站。运营者粥左罗,90后,毕业四年从服装店员做到成功创业,从月薪2300到月入20万,坚信成长即财富,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