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5 12:53:11来源:法律常识
和韶兰想开玉龙照相馆的想法源于3岁的儿子。
在手机、相机如此发达的年代,身为摄影师的她仍会遗憾,遗憾于没法给儿子拍一张具有本民族文化和城市记忆的照片。
她想起小时候在百岁桥附近的玉龙照相馆,父母带着她和姐姐去拍全家福,黑白的照片记录的全是彩色的生活。那时候风很轻,云很美,古城很古朴;那时候车马很慢,父母尚年轻。来到照相馆,尽管乌漆嘛黑的摄影室让年幼的孩子有些害怕,面对镜头时脑海里不时闪过“照相会把魂带走”的传言,但还是怯生生地拍下那张照。
随着“咔嚓”一声,一道亮光过后,定格下了一个家庭的美好瞬间。
多年后再翻看,老照片里孩子纯真却有些畏惧的眼神仍令人难忘。更难忘的是那一天,一家人郑重其事地在照相馆里,把那一刻当做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穿上最隆重的衣服,在摄影机前露出自认为最得体的表情。
把照片洗好放进相册,就像初恋递情书那般小心翼翼。之后你慢慢长大,工作了,步入社会了,你会偷偷多冲洗一张全家福,夹进钱包里。从帆布钱包到名牌皮夹,无论钱包换成哪一个,总留着那张全家福的合影。
离家远了,你也会常常拿出来看,难过的时候看看一家人的笑容,再难的日子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难了。偶尔你也会把相片拿出来,手指在上面不断摩挲,在父亲离世后的日子里,你总会想起他,升职了,加薪了,结婚了,孩子出生了……你还是那样,总想把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他。那张照片已经被你摩挲得卷起了边,但有些东西经住了时间,比如思念,比如眷恋。
影像,记录岁月的真实。提起照相馆,很多老丽江人会想到玉龙照相馆。星霜荏苒,岁月缱绻,在原玉龙照相馆关闭多年后,纳西族女人和韶兰又重新拾起了这份关于丽江的城市记忆。
丽江读本
文案:洪雪莲
视频:赵冠珹
编辑:杨莉娜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以前在玉龙照相馆拍过照,我妈妈也是,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也可以有这样的照片,这张照片有本民族特色,并且有我温暖的记忆。”和韶兰说道。
因疫情影响,旅游业凋零,2021年6月,她另辟蹊径,追寻热爱,开始筹备玉龙照相馆。
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和韶兰带儿子去拍照,无论怎么拍,总觉得少点什么。“拍来拍去大家都一样,水嫩嫩的皮肤,白白的,像小天使一样,那天我儿子穿着牧童的衣服,很好看,但感觉没有丽江本地本乡的特色。”
对比自己年幼时拍的照片,身为摄影师的她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失落感”背后所潜在的市场需求。“一定也有人和我一样,想要拍些不一样的照片,一些带有本地特色的照片,所以就有了做玉龙照相馆的想法。”
和韶兰
于是,在家人和丈夫的支持下,和韶兰很快投入其中。她去找了曾经在玉龙照相馆工作过的人,寻找更多的历史资料,但因年代久远,所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
“据说最早的玉龙照相馆是一位来自鹤庆走马帮的白族老板开的,之后改制变成民营,搬迁后不知道搬到了哪里,慢慢就倒闭了,我们去找原来的背景布和招牌,希望能够恢复它,但是这些都没了。”
作为上世纪丽江城里为数不多的照相馆,玉龙照相馆可以说承载了无数丽江人的回忆。而照相时的背景图,最多的是黑龙潭“雪山映潭”美景。在这一背景图前,一家人或者一个家族穿戴整齐,正襟危坐,随着快门“咔嚓”一声,时光被瞬间定格。那时候拍照片可是一件大事,有不少家庭特意选在过年期间去拍。
过完年三十,换上新衣裳,妇女们穿上纳西服,年长的男人穿上深蓝色的解放装,年轻的小伙换上白衬衫,女生穿上的确良,大家一个挨着一个。那时没有夸张的手势,也不兴喊“茄子”,大家就那么笔直的站着或坐着,然后对着镜头微微一笑,拍出来的照片有种说不出的美感。
而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也是家长们忙着给孩子拍照留念的高峰期。没想到丽江的家长还挺时髦,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给孩子拍照进行成长记录的举动。当然了,这仅限于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里。今年47岁的杨嬢嬢,至今仍记得1981年的“六一”儿童节那天,因为那天妈妈没有休息,没时间带孩子们去拍照,她从起床开始就哭了一早上,中午下班回家的妈妈没有办法,只有请自己的老父亲带孩子们去玉龙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照片里,还是孩童的杨嬢嬢,眼睛是肿的。那可是她换来当年这张照片的代价啊!
为了恢复具有年代感的背景墙,和韶兰跟丈夫翻看资料,丈夫用油画的形式恢复了当年黑龙潭的背景图。他们还找了一些装饰物,借此还原曾经玉龙照相馆的拍摄场景。
和韶兰又找来父母当初在玉龙照相馆拍的合影,并在时隔40年多后,再次为他们拍摄同样的照片。她把相片整理后装进相框里,做成“时空穿梭”系列,借此将新旧两个玉龙照相馆连接起来,让前来拍照或咨询的丽江人找回曾经的美好。
做这样的照片整理,和韶兰时常感叹岁月的力量。父母是青梅竹马,两人从年少的青葱到满脸皱纹,携手走过无数风雨,如今依旧恩爱如初。他们的故事无需多说,一张照片,就已抵过万语千言。
都说命运无常,人这一辈子能够真正被记录的时刻其实少之又少。和韶兰说:“如果你是很优秀的人才,这个社会会帮你记录,但如果你是个普通人,你自己不记录就没人帮你记录了。人生很短,自己给自己记录很重要。”
2022年4月,玉龙照相馆开业,和韶兰担任摄影师。
尽管非科班毕业,但她对摄影始终热爱。大学时学设计专业,她早早地就开始接触相机;毕业后挣外快拿的第一份酬劳,她毫不犹豫换了一台尼康;后来做旅游行业,忙碌之余她依旧保持着拍照记录的习惯。疫情之下旅游行业凋零,她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摄影中,慢慢把业余爱好变成专业特长。
2022年,和韶兰拍摄的作品在国际摄影比赛中接连获得金牌。从获奖作品中你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位丽江本土摄影师的风格。
《花和裙子》摄影:和韶兰(云南丽江)2022年新加坡金虎国际摄影沙龙巡回赛DigiRap赛区彩色数码公开组 PhotoVivo金牌
《雪山和诗歌》摄影:和韶兰(云南丽江)2022年马来西亚武吉士国际摄影沙龙巡回赛Digirap赛区黑白数码组 APAS金牌
照相馆恢复之后,很多本地人联系到她,他们分享了自己在玉龙照相馆曾经拍过的照片。开业仅半年,陆陆续续有人从不同的渠道找到她来进行拍摄。
不出外景、不过度修图,以纪实为主,保持人物的本真,和韶兰坚持复古的摄影风格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她也尤为珍惜被拍摄者脸上的皱纹,“年纪大了,长这么多皱纹是特别花时间的事情,人家说每一条皱纹都是生命的经历,值得被认真的记录。”
来来往往的顾客中,让她感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和韶兰记得那个长得像殷桃一样美的年轻姑娘。女孩刚刚大学毕业,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她没有选择用其他的方式庆贺,而是带着爷爷奶奶来拍合影。拍之前,女孩特意交待和韶兰千万不要跟老人说价格,怕他们知道后不来拍,因为老人特别心疼女孩,舍不得她为他们花钱。
“人生的第一份工资拿去给家人拍照很有意义,以后拿起这张照片,很多年后再回忆,她的内心就会更丰富一些。”
她也记得那对70多岁来自石鼓的夫妻,两人结婚40多年,从来没有拍过婚纱照。如今条件变好了,儿子带着老两口来过来补拍。“当时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来老太太没带衣服,然后回去拿衣服,第二次来她觉得头发太长了,又去弄头发,来来回回折腾了几次,但是两个人没有一点不耐烦。”
快门“咔嚓”一按,和韶兰觉得似乎一下子把老两口拉回了三四十年前。那个时候只有爱情,只有初建的家庭,还没有孩子。而如今两位老人走过岁月,有了儿女,儿女也有了自己的家庭,生命被撑得满满当当。“所以说,生命不管处于什么状态,记录下来就很好。”
还有那位穿着婆婆衣服拍个人照的80岁老太太。
老太太是个退休医生,穿着纳西服,很特别,因为她的纳西服是那种特别老式的,衣领上有个很好看的辫子做成的花边,和韶兰忍不住夸赞。
“我对她说‘你的衣服很漂亮’,她说‘谢谢,这是我婆婆的。’当时我就发出了惊叹,因为她非常美,非常有魅力,而且你能感受到她很幸福,她婆婆也很幸福。你想想,她将近80岁了,她的婆婆肯定也是离开了很长时间,但是她用这种方式去纪念,感觉这个人就还在身边。”
前来的顾客大多是40几岁的中年人群,有的带着父母,有的带着孩子,在对原玉龙照相馆的回忆中,他们再次将彼此连接。
从商业决策的角度来看,如今婚纱摄影和旅拍店遍地开花,个人写真照相馆竞争激烈,能够针对本地人的需求做专门的照相馆,这样的决定无疑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对此,和韶兰给自己三年期限,无论如何,先撑过这三年。“玉龙照相馆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我们希望不要断掉,所以我也跟我的员工说我们要坚持下去,至少坚持三年。”
丽江这么多摄影师,为什么是你来做玉龙照相馆?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想做就做了。其实我们开业到现在几乎一直是亏损状态,毕竟让大家知道玉龙照相馆还在,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我相信市场会慢慢好起来。”
在影像还停留在胶卷的时代,照相馆用镜头凝固了无数的瞬间。然而在信息爆炸、短视频霸占眼球的当下,一张值得被个人铭记的照片却成为了稀缺。当记录的方式太过容易,记录的内容反而显得臃肿,关于城市记忆的缺失感也在这种快速的更迭下越发明显。
也许只是一间老照相馆的恢复,也许只是一家老餐厅、一个老书店的还原,当这些旧时光被念旧的人拾起,这是对城市记忆和文化的一种尊重,也让不同代际的人之间能够有一座桥去抵达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