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17:58:53来源:法律常识
“我早就想杀她了!”15岁的瑶瑶说。镇定的语气让人不寒而栗。
5月23日,山东某律师事务所45岁女律师张某,被其亲生女儿瑶瑶勒死。瑶瑶被抓时没有一丝悔意,可见她对母亲已经恨到极点。
母亲虐待瑶瑶了吗?
并没有。
张某死后,附近商户一直不敢相信这件事。因为从瑶瑶5岁母女俩搬到这里,大家的印象都是“她妈对她太好了”。
张某托朋友从内蒙古宰杀活羊寄来,找人帮忙从澳大利亚买来牛肉,只因为女儿想吃;她送瑶瑶上青岛有名的学校,每年至少花二十万供瑶瑶学钢琴、学画画;她在朋友圈晒女儿的作品、奖状,女儿就是她的骄傲。
旁人眼里的好妈妈,怎么就让女儿起了杀心?
瑶瑶说:“我不快乐。”
瑶瑶在青岛一所名校读高一,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张某并不满足,她要求女儿必须考到最好。张某被杀前一天,母女俩因为成绩排名发生争执,张某还动手打了瑶瑶。
这应该就是事件的导火索吧。周末在家,瑶瑶假装要给母亲按摩,趁机勒死张某。之后她把张某的尸体放进行李箱,反锁家门,一个人陪着妈妈的遗体呆了两天一夜。
瑶瑶被警察带走的那天,没哭也没闹,“看起来特别冷静”。
张某生前曾写给女儿一首诗,其中有句:“看着我,别给我你的背影,你小小的背影,让我忧伤的心,又变成了冰凉的石头。”
冷冰冰。这才是张某和瑶瑶母女关系的真实状态。
千般好又有什么用?好不到心里去,就只能换来冷漠。
张某希望女儿上进,将来有个好前程。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的愿望,难道错了吗?
当美好的愿望并不被孩子认同,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时,实现愿望的过程也就成了亲子间的较量。
网上有位父亲晒出他儿子对此事的点评:“双方都在忍,就看谁先动手。先动手的一方,总是输家。”
父母先逼死或打死不争气的孩子,就会因“不慈”而成为输家;子女先气死或杀死严苛的父母,就会因“不孝”而成为输家。
寒气袭人的话语里,未必没有折射出一些家庭的现状。
张某对待朋友很温和,对待女儿却特别强势,事事要求女儿“听话”,不允许有任何反驳。瑶瑶唯一的应对方式就是“生闷气,不说话”。瑶瑶15岁以前得过抑郁症,估计与妈妈的对待方式有关,但看样子并没有引起张某足够重视。
没有话语权、长期“不快乐”的瑶瑶,如果找不到机会勒死妈妈,很可能被强势的妈妈逼得自杀。
这注定是一场悲剧,先动手的瑶瑶,成了人们口诛笔伐“不懂感恩”的“不孝”女。
瑶瑶说:“我不快乐。”
杀了妈妈,就快乐吗?
亲生子女弑母,瑶瑶不是第一个。
2016年2月14日,北大学子吴谢宇将杀死母亲后潜逃。
2020年2月24日,四川眉山市13岁男孩刘某某,与母亲争吵后将其杀害。
2020年3月10日,厦门湖里区一15岁少年,因家庭矛盾,持刀捅伤其父母,致其母亲当场死亡,父亲受伤。
杀人理由如出一辙:管教太严的母爱令人窒息。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难道“父母”真成了“高危职业”?
怎样避免悲剧?从此对孩子撒手不管吗?
有个故事,中国的父母耳熟能详:一个死刑犯,临刑前对母亲说,想再吃一回妈妈的奶,结果却将母亲的乳头咬下,发狠道:“小时候你不管束我,以至我如今犯下大错。我恨你!”
管,孩子恨;不管,孩子也恨。为人父母,好难。
没有一个父母会公开承认自己不爱孩子。
可事实是,的确有很多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爱。
中国传统教育有一个理念:“给孩子只能给好心不能给好脸。”
这个理念误导了多少家长,“好心”培养出优秀的子女,却因“不给好脸”让孩子耿耿于怀好多年。
张某应该就是受了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吧。可以用“好心”好吃好穿供瑶瑶,就是不肯“好脸”放松对瑶瑶的要求。
张某早年离异,为了女儿不曾再嫁。她付出了那么多,只希望女儿学习上进,给她争面子。这个要求,似乎并不过分。
可是瑶瑶受不了。瑶瑶得过抑郁症,瑶瑶勒死母亲后还一直强调,母亲让自己“不快乐”,“我早就想杀她了”。
“不快乐”的瑶瑶杀了母亲,等待她的将是手铐和监牢。但是也许,她宁愿选择这样的“不快乐”,也不愿面对母亲带给自己的“不快乐”。
张某生前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事务所优秀律师。假如她侥幸生还,将怎样为女儿辩护?她会理解瑶瑶,会原谅女儿吗?
太多的心理咨询个案显示,控制欲越强的父母,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明显。
张某的过分控制,终于激起了瑶瑶的反抗。只是这反抗来得太猛烈太极端,让张某毫无还手之力。
对于从小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父母来说,控制孩子已成习惯。放下控制欲,谈何容易?
但是再难,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胎儿自出生之日起,就是独立于母体的生命了。他会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渴望自由活动的空间;他将有自己的思想,不甘心像提线木偶一样任父母摆布。
承认孩子的独立,才有可能放松控制,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尊重,就像尊重另一个生命。
尊重孩子,就会以信任的态度,放手把成长权交给孩子,父母只在旁边引导,而非控制。
比如学习,要想办法激发孩子兴趣,让他产生“我要学”的动力。父母严格要求,表面看来是为孩子好,实际却以控制的手段,让孩子感觉“在完成父母交待的任务”。这样的孩子,也许会学得很好,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学。自身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人生空虚没有意义,快乐从何而来?
尊重孩子,就会接纳孩子能力有限的事实,不强求。最勇敢的父母,莫过于能接受孩子的平凡甚至平庸。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爱孩子,除了尊重、放手和接纳还远远不够,还要和孩子情感互动。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在情绪累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并反作用于情绪体验。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予以满足,是对孩子最好的感情教育。经常与父母在情感上良性互动的孩子,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时,能更多顾及亲人的感受,不会轻易做出自杀或杀人的行为。
反之,情感发育不良的孩子,因其情感需求长期被忽略或压抑,会变得冷漠无情,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瑶瑶勒死母亲后很冷静,显得冷漠无情,就是情感发育不良的典型例证。
你有多久没有陪伴过孩子?你拥抱过他、亲吻过他吗?你对他说过“宝贝,我爱你”吗?你愿意和他倾心交谈吗?当你冤枉了他,冲他发了火,允许他申辩吗?事后会主动向他道歉吗?
别小看这些细节,它让你和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爱的情感流动。
因为这份情,我们互相理解,彼此包容。
感受不到爱的流动,本该亲近的关系便会疏远淡漠。
如果张某给予女儿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懂得放手,肯接纳女儿的“不完美”,她还会强迫女儿“听话”吗?如果张某和瑶瑶之间,多一些爱的情感互动,女儿还能狠下心来杀害自己的母亲吗?
死者长已矣,往事不可追。愿生者足戒,彼此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