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19:06:31来源:法律常识
法治在线丨如何向校园欺凌说“不”?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又陆续出现一些中小学生被欺凌的短视频,引发了大家的关注。面对未成年人遭遇欺凌这个老话题,作为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到底应该怎么预防和应对?
又现学生欺凌事件 警方介入调查
9月11日下午,山东省临清市一名12岁的女孩在玉米地被多人殴打,并被拍下视频传播到网上,引发关注。经公安机关调查,施暴人张某只有十六岁,刘某、冯某只有十四岁。目前公安机关已对涉案人员依法进行处理。
9月20日,四川宜宾屏山县公安局通报了一起类似的欺凌事件。同样是一段女孩被殴打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经过警方调查,事件发生于9月14日凌晨,发生地点在当地一家宾馆。三名打人者均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2岁。
同月,还有许多段类似的未成年人被殴打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
刚刚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发生在不同场景的未成年人被欺凌的短视频在网络上陆续传播,引发许多关注和担忧。
孩子遇到了欺凌,应该怎么办?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有家长建议孩子这样做。
网络视频画面:“打你是哪个同学?如果是第一次打你,你可以原谅他,第二次打你,你可以原谅他,第三次你就要打回来。 ”
也有家长直接冲进教室,为自己的孩子讨个说法。
网络视频画面:“你是不是打人了?道歉。站起来,到这给我道歉来。我让他道歉,打人了不应该道歉吗?我现在找不着,我找不着他家长我只能找他。”
这些网络视频中的做法,是否能代表现实中大部分家长们的观点呢?假如自己的孩子遭遇了学生欺凌,家长们会怎么做?记者在街头随机进行了采访。
学生家长:在这方面我觉得应该是父母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一定要为孩子适当地出头。因为我觉得让孩子要知道父母在很多方面是他的依靠吧。
学生家长:我跟我孩子说的是,不能主动欺负别人,但是如果要是遇到这种情况的话,肯定要打回去,那没办法,不能惯这种毛病。
学生家长:我觉得也不太可取这种的,因为孩子之间,有的时候直接动手我觉得不太好。
学生家长:我觉得这样教育以后,孩子互相之间没有一个好的处理方式,光打来打去的,大了以后怎么办?我觉得还是有理讲理。
大部分学生家长在采访中表示,他们都曾告诉孩子,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要能主动向学校和老师求助。
学生家长:如果他比较胆小,比较害怕,应该先把这个事情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学生家长:先找校方,看看怎么协调,看看孩子哪方责任。
学生家长:家长碰到这种情况,应该积极地跟学校沟通。
如何界定 哪几类行为归入欺凌范围
针对未成年人遭遇欺凌事件的情形,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有哪些规定?为什么欺凌事件会频频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三十条第三款规定: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在教育部联合公安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现在我们准确说,是学生欺凌。其实从2016年以来,我们开始用这个概念。2016年教育部陆续发了几个文件,就是治理学校的学生欺凌问题,原来我们一直用的是学生暴力。一个最大的区别,学生欺凌关注了很多更细微的以强凌弱的问题。
学生欺凌不止发生在校园
专家指出,学生欺凌不止发生在校园。比如近日在网络流传的这些学生欺凌的相关视频,许多都发生在玉米地、宾馆这样的校外空间。
北京市律师协会教育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亮:学生欺凌,不仅仅指的发生在校园内部,也是指在校园周边,或者同学们上学、放学的路上,这些地方也有可能会发生。
我们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学生欺凌的情形有哪些,进行了更加全面和细致的界定。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整个社会包括教育部,包括从立法上,越来越关注学生欺凌,使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的保护。不仅是我们传统看到的身体打受伤了,我们开始要更多关注他的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精神方面的伤害。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学生欺凌概念提出本身,应该说整个社会希望强化对未成年人心理精神健康方面的,这样一个保护的力度。
网络欺凌危害更严重
许多学生欺凌的事件被大众关注到,是因为视频在网络上的传播。而这些视频,往往都是施暴方拍摄并主动发布的。专家指出,网络欺凌,是目前学生欺凌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传统的学生欺凌在数字时代,往往会在网上体现出来。网上体现出来这种,包括侮辱、包括恐吓、包括社交方面的这种孤立。表面看来,似乎都并不那么严重,但是给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往往是严重的。
网络欺凌会呈现出哪些特征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审理的案例中,就有不少针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欺凌的情形。网络欺凌会呈现出哪些特征?法官进行了解读。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 经雯洁:我们通过数据也能看到,就是有近71%的未成年人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欺凌,所以网络欺凌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网络欺凌相比于传统的欺凌方式来说,它有一些它自己的特点。因为它是通过网络传输的,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一种匿名性、隐蔽性。因为你不知道真正的施暴者他的真实身份是谁,第二个就是易得性或者说这种广泛性,就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然后第三个就是网络欺凌它的旁观者非常多。
遭受欺凌 学生本人该如何应对
学生欺凌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它一旦发生了,孩子应该怎么应对呢?许多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学一些“防卫方法”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那么,这样的方法是否有效呢?记者来到了一所专门开设有学生欺凌应对课程的学校。
这是一段学生欺凌应对课程的授课画面,教练们来自北京顺义的一家安全防卫培训学校,作为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如何应对学生欺凌是这里常年开设的专题课程。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逢假期,都会有许多家长找上门,其中不乏经常遭受学生欺凌的孩子。
北京市某安全防卫学校负责人 丁贺:我们做的是强大教育,第一个强大不只是外表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上的。比如说我们要教会孩子说不,说拒绝。先要具备不被欺负的能力,再具备不欺负人的素质。所以这是一个先后条件和关系的问题,如果这个孩子都不敢跟别人说话,都不敢拒绝别人的欺负,更别说他能出手去还击,这是不存在的。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他们接触到的案例中,许多家长都是先发现了孩子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正是孩子们遭遇了学生欺凌的信号。
某安全防卫培训机构负责人 丁贺:我们之前有一个案例,是这个男孩的母亲跟我们联系的,这个男孩子其实我们平时熟悉接触起来,很调皮。但是他的妈妈发现,他突然有一段时间就非常排斥上学,每天上学就是很挣扎。而且在上学的时候回来就穿得很厚,夏天他会穿着外套、长裤,然后洗澡不让妈妈看。妈妈就觉得有点不对了
注意信号 孩子出现这些表现可能遭受欺凌
有哪些信号可能表示未成年人遭遇到了学生欺凌呢?专家解读,孩子的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逃学厌学、情绪异常、睡眠出现问题、索要财物、拒绝沟通等都可能是一些信号。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和校园生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孙宏艳:比如说孩子是不是经常回来晚,是不是跟家长要钱要得比较多,最近零花钱花得比较多,然后是不是会表示出来厌学,不想上学。
针对学生欺凌,我们应当如何预防和处置?在安全防卫领域从业多年的教练结合教学经验,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份可供参考的危险预警清单。
某安全防卫培训机构负责人 丁贺:我们在讲课过程当中,会告诉孩子们,会分成不同的警报,有一个预警。比如说当有一些人跟你有一个清单当中的哪些举动的时候,你要有警醒了,这些孩子可能会持续发酵对我的这个各种各样的举动,那么我应该做的是远离,或者是告诉家长,或者跟老师沟通。还有哪些清单里的行为出现的时候,已经升级了,变成了黄色警报,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必须马上停止和做出判断。那么当我在远离人群,进入封闭环境的时候,我就要考虑我这个时候要红色警报了,我不能再跟他进去了,我现在要想办法马上离开。
如何预防欺凌
专家分析现象背后深层原因
从身体到心理,从校园到校外,从现实世界到网络空间,都可能出现学生欺凌的现象。这个现象背后有什么深层原因,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学生欺凌的发生呢?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学生欺凌的基础就是以强凌弱,要解决学生欺凌,根本上还是要通过教化。让强者,所谓的身强力壮,那么这些孩子要学会尊重其他人,不要去伤害别人。
专家指出,学生欺凌的本质是一种以强凌弱的想法。频频出现的欺凌现象,反映出一些学校对有关规定的重视程度不够。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靠机制。我们学校也好,我们政府和司法机关也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基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一是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二是对这个问题理解不够。我们的学生欺凌,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这是教育部明确在多个政策法规文件当中提出来的。
专家:治理欺凌 学校要有成熟的应对程序
当学生欺凌事件发生后,最重要的是迅速处置,减缓对受欺凌未成年人的身心影响。相应的处置速度,取决于学校内部是否有一套成熟的应对程序。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类似问题的解决就是让它快速进入程序,快速进行定性。如果是欺凌,那我们就对欺凌者进行批评,该批评教育就批评教育,该进行处分就进行处分,那么至少我们要对被欺凌者,我们要对他进行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十七条 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通全国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及时受理、转介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鼓励和支持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建设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平台、服务热线、服务站点,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咨询、帮助。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有些地方的热线往往也都是一个转接的电话。从立法的本意角度来说,是希望给孩子们建立一个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的热线,接听热线的背后是专业的法律、社工、心理背景的人员,不是转来转去。
专家解读,虽然法律法规为校园安全构筑了保护网,最终依然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多方力量携手落实相关规定。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只要有孩子,这个心理上、精神上遭受了伤害。家长也好,老师也好,就不要认为他小题大做,就要给他充分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必须建立起来。学校要有专业的人,要有专门的机制来处理这样的问题。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