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8 23:44:09来源:法律常识
今天想说说我的徒弟赵铭律师。通常情况下,都是学生谈老师,徒弟谈师父,很少有老师谈学生,师父谈徒弟的,但是我的徒弟赵铭律师确实值得一说。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赵铭律师被北京市律师协会授予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这是他律师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荣誉,这个称号代表了赵铭十多年来在刑事辩护道路上不断的攀登和努力,确实来之不易,值得庆贺。
看到赵铭律师作为5名代表之一,站在主席台上接受颁奖的照片,我感到非常自豪,不由得想起我和赵铭相识的那个场景,那确实是很特殊、令人难忘的一幕,故想借此文把赵铭这十多年来的成长历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记得那天我到事务所比往常要早一些,我刚走到前台,就看见一个小伙子站在那里,正和前台工作人员说话,人长得青春帅气,个头有一米八多,脸上布满笑意,给人留下干净利落、热情大方的印象。
看到我走过去了,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年轻人叫赵铭,今天是来找顾新华律师面试当实习律师的。听说是我的搭档顾新华要面试的人,我便来了兴趣。说来也巧,当时正好我没有什么急事儿,也许是缘分到了,我乘兴便说顾新华律师还没来,我替他先和你聊聊吧。
我们两人就到了楼上的会议室,也就是后来的党员活动室坐下来聊天。记得我们简单聊了一下他的家庭情况,也聊了一些他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参加律师资格考试的情况,当然聊得最多的还是他为什么要当律师。
同事们都说我挑人比较苛刻,但是那天我们两人就像是朋友在聊天,没有面试的感觉,更没有面试提纲。
当时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干练、比较健谈,很会和人沟通。我们谈得很投机,他的语言表达也很到位,随着聊天的深入,我对他的好感也在逐渐增加,有了一种喜爱的感觉。
聊得高兴的时候,一个念头就蹦了出来,我问他愿不愿意给我当徒弟,跟我学刑事辩护,这句话几乎是脱口而出。他听了后很高兴地说当然可以,但他接着又表示,这个事情还要和顾律师商量一下,因为他是朋友介绍来见顾律师的。
赵铭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究生时攻读的是国际经济法专业,顾新华律师带领的是民商事团队,如果他进入到顾新华律师的团队,应当说专业是对口的,以后的发展肯定也会顺利,要是从事刑事辩护,这个弯转得就太大了,但没想到他居然同意了,所以我也非常高兴。
于是我就对赵铭说,如果你愿意学刑事辩护,顾律师的工作由我来做。
我当场就给顾新华律师打电话说,面试的事情我已经替你完成了,我觉得赵铭这个小伙子跟我还比较有缘分,就让他给我当徒弟吧。
以我和顾新华律师两人深厚的友谊,他自然是欣然同意,这样赵铭也就成了我的徒弟,开始跟着我学习刑事辩护。
从那以后,我俩就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师徒情谊,一直走到现在。
记得北京市西城区律师协会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活动项目,叫做“我爱我所”演讲比赛,后来赵铭把他和我相识的这个小插曲作为素材写进了演讲稿,他的演讲最后还获得了特等奖。
也正是通过这次演讲,很多人开始知道赵铭是我的徒弟,也有很多人开始知道我有一个徒弟叫赵铭。
以我对律师职业的观察,我有一个判断:并不是所有通过司法资格考试的人都适合当律师,更不是所有的律师都适合当刑事辩护律师。
要想当一个优秀的刑事辩护律师,必须具备某些特殊的品质。
十多年来,赵铭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印证了我的这种观点。
认识赵铭的人都说,赵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正气,可能最初吸引到我的正是他的这个特质。
记得我跟赵铭说过,正气,不仅仅是做人的品质,更是做律师需要的品质。做刑辩律师,不仅需要一身正气,还需要一定勇气,只有充满正气的人,才会具有真正的勇气。作为中同的刑事律师,走到任何场合,都要让人感受到他的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那就是正气,要给人留下积极、热情、向上的印象。这也是当时我和赵铭聊天时对他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后来,我也在多种场合谈到,中同所文化底蕴中最基本的追求就是正气,就是要求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应当散发着正面的气息,都应该是正向的、催人积极向上的,不能搞歪的斜的。有什么问题都应该放在当面讲,不能在人后搬弄是非,说三道四。
这样的正气不仅在刑辩团队里,在整个事务所这个大家庭里,都是最首要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应有的最基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形象。
在后来的工作中,在与同事们相处的日子里,赵铭身上正气、阳光、向上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同事和朋友。
赵铭有一颗善良温暖的心,他的这个特质也契合了中同追求的文化底蕴。
律师事务所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人合。中同所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来到中同所,来到中同刑辩团队,就像回到家一样,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温暖的气息。做什么事情,商量什么事情都可以开诚布公,都可以推心置腹,不用藏着掖着;有什么难处,有什么烦恼,都可以说出来,互相交流,共同解决。
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点在赵铭的身上也体现得特别明显。赵铭对待中同所的每一个同事都像亲兄弟姐妹一样,很多同事有了什么难处,都愿意跟他说一说,有了什么心事也愿意跟他聊一聊,他也非常热情地去帮助同事解决这些问题,即便自己解决不了,也会设法通过其他的朋友去提供帮助。
赵铭的人缘很好,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号召力比较强。工作之余,经常会招呼年轻同事一起吃饭,边聚餐边交流。这种方式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提高了大家对某些问题的认识。
赵铭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也是中同文化的另一大特点。人们谈到集体荣誉感,一般都会强调要珍惜集体的名誉,不能有损害集体名誉的言行。而我更加强调,中同律师的一言一行都要给集体争光,给中同增分。
我在对年轻律师进行传帮带培训时,要求中同所的年轻律师在任何公众场合都要站在最前面,发言都要抢第一,做事情都要冲在最前面。
应当说,赵铭用自己的行动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只要是对事务所有益的事情,赵铭总是积极参与,一贯走在最前面。
登泰山是中同所最传统的经典文化活动之一,每年二月初二,事务所都要举行登泰山活动。这个活动最初是赵铭提议的,而之后登泰山的活动安排、酒店住宿等准备工作,自然而然就成了赵铭每年的规定动作。
事务所举办的大型会议、培训、年终会议等各类集体活动,都缺不了赵铭,他的身影总是冲在最前面。
记得在西城区律师协会与西城区检察院、西城区法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控辩审三方论坛上,主题发言结束后,有一个互动发言环节,赵铭第一个站出来发言,他的举动为其他年轻律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赵铭对于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包括到社区做公益律师,提供公共法律咨询,参加律协工作,还有其他社会层面的很多事情,都非常热心。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很好地感受到赵铭身上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中同追求的文化底蕴之一。
凡是在公众场合认识他的人,都会说你们单位的赵铭律师确实不错。
师徒传承是公检法系统培养新人的一个做法,长期坚持下来,“传帮带”也就成了一种传统。现在虽然有些人主张律师事务所公司化,主张标准统一的大培训,但实践证明,诉讼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师徒传承的做法,对于诉讼律师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怎么创新也不可能抛弃它。
中同所从成立以来,也一直实行师父带徒弟的制度。我们要求每一个实习律师,即使在转正后,也还要继续在老律师的指导下工作,满三年后才能够独立开展律师业务。
我一直有个固执的看法:实习一年就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律师执业工作,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在老律师的指点下,通过三年的锤炼,成为一个合格的执业律师,这倒是符合规律的。
所以,从赵铭2009年到中同所当我的徒弟学习刑事辩护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牵头的刑辩团队,他在我的身边待了十二年,也没有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翅膀硬了可以单飞了。
年轻律师的成长需要吃苦精神,急功近利、抄近道或弯道超车是不可能的。
我经常对赵铭和年轻律师说,人和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智商差别,差别可能仅仅就在某一点。如果你做的多一点,想的多一点,用的时间多一点,考虑的多一点,吃的苦多一点,就是因为这几个多一点,你的工作可能就会做得比别人要好一点。如果说成功有诀窍的话,这个道理可以算是师父传授给徒弟的一个诀窍吧。
从多年的相处来看,赵铭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道理所蕴藏的奥妙。所以,他在每件事情上,总是比别人下的功夫要多一些,花费的时间也要长一些。
对刑事律师来说,时间从来不是自己能掌握的。刑事律师没有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的区别,没有节假日休息的概念,这个现象是刑事案件的特点所决定的。加班加点,不辞劳苦,已成为刑事律师的工作常态,这也成了中同刑辩团队的传统,这一点在赵铭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然,这要非常感谢赵铭的妻子。赵铭有两个孩子,但他很少有时间在家陪孩子,两个孩子基本都由他妻子一手拉扯带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承接的案件多数都是外地的大要案,办案需要经常出差,而且我们经常采用的还是封闭式的办案模式。
我们常常会在看守所附近找个旅馆封闭起来办案,封闭的时间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两周,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熟悉案情,为了更方便快捷地会见当事人。
在开庭前也是一样,我们有可能会提前七八天,或者提前三五天“驻扎”在法院附近,集中这一段时间来全面和系统地思考与开庭有关的问题,目的是让我们开庭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
这种工作模式带来的好处,就是我们对案件材料很熟悉,和当事人的沟通也很顺畅,当事人家属对我们的工作也很满意。最大的缺点就是兼顾不了家里,妻子孩子都不能陪。赵铭的妻子独自操持家务,十几年来都是这样坚持过来的,这一点也是让我感到很愧疚的事情。
记得赵铭当年结婚,刚办完婚礼正准备蜜月旅行,突然来了一个新案子,案件的进度还很紧迫,不得已,赵铭只好推迟了婚假,婚礼一结束就和我们一起出差了。
他们的蜜月就这样给拖过去了,后来赵铭多次说过要补这个蜜月,似乎一直还没有补上。
不仅仅是蜜月度假被耽误了,家里装修赵铭也没能帮上忙,他家里装修的时候,我们正好出差,准备开庭,一个多月的装修,也基本是他妻子负责操办的。
这些事给我和团队的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刑事辩护,关系着当事人的自由,乃至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刑事辩护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赵铭律师在办理每一个案件,对待每一项工作时,都是好中求好,力求做到极致。
比如说出差乘车,总是要留出足够的提前量;到法院开庭,到看守所会见,到办案机关沟通,都会在约定的时间之前到达。
如果有一点失误,他总会深深地自我反省。
刑事辩护需要坚持,需要执着,因为很多工作你不坚持,你不执着,你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反过来说,只有坚持和执着才有可能取得一些效果。
仅从赵铭预约会见这件事情来说,就能看出赵铭身上的执着精神。一般来说,电话预约会见,打一次电话就能约上会见的情况是极其少见的,打一次电话没有人接或者打不通,赵铭就会就打第二次,第三次,连续打几十次,直到约上会见为止。如果你打几次电话没有人接或打不通,你就放弃了,那么你这一次预约会见,肯定就约不上了。
赵铭成为我的徒弟以后,他个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进步也同样是有目共睹的。
善于沟通,是赵铭进步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和赵铭探讨过刑事律师和非诉律师的区别,我们认为除了对抗性以外,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刑事律师要面对客户,面对办案人员,要同他们打交道。
而与客户沟通,与办案机关沟通,这两块工作做起来很不容易,要求刑事律师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沟通能力。
因为当事人及其家属的心情总是很焦虑、很急迫,你不知道当事人的家属什么时候要找你,他们想见律师时恨不得半夜12点都要见你,你也不知道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与办案机关打交道同样艰难,办案人员经常联系不上,即使联系上了,有些办案人员也不愿意和你沟通,只是让你交材料,有的时候甚至连材料也不收。
相比而言,法官虽然能够联系上,但有些法官也不愿意沟通,特别是关于开庭时间,没有与你事先商量,也不考虑你的工作能否排开,就定下一个开庭时间通知你届时出庭,这样的情形非常普遍。
所以很多律师处理不好这两方面的事务,甚至一提到这些事情就很犯怵。
在我们团队里,赵铭主要负责与客户和办案机关的沟通,他处处留心观察,逐渐熟悉了客户的心理,熟悉了办案流程,熟悉了办案人员的心态,慢慢就摸索到了一些规律和办法,随着办案时间的增加,沟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沟通的效果也越来越好。
赵铭出色的沟通能力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客户和办案人员的认可。面对客户想见面沟通情况的要求,只要我们在北京,没有出差,赵铭总是会尽最大的努力设法满足。
不论客户在什么时候来找赵铭谈事,赵铭总是耐心细致地接待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不耐烦、不愿见、不愿谈的情况。
当事人在看守所里也总是希望律师能够多去会见他们。赵铭对于团队正在承办的多个案件,什么时候会见,怎么预约会见,这些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从来没有一个客户因为会见或沟通事宜对我们产生不满。
与办案机关沟通不仅需要投入极大精力,更需要耐心。如果你跟办案机关不及时沟通,你就不清楚办案机关对这个案件的进展是怎么安排的,你可能就跟不上工作节奏,就会耽误很多工作。
所以我们在办案中总结了一个诀窍,就是要紧紧抓住节奏,要赶在各个节点的前面,所有的工作都要有计划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主动。赵铭正是遵循这个规律,与办案人员进行沟通时,努力做到了提前沟通、多次沟通、顺畅沟通、及时沟通。
他在沟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工作状态,甚至让外地办案人员都对首都律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调查取证方面的工作,除了要防范风险以外,有些材料确实不太好调取,需要多次反复地去找不同的人调取证据,赵铭把这些工作也能够安排得很好,展示了他的耐心执着和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我们承办的案件中,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由于我们的工作过程都是当事人和家属能够看得见的,他们对我们的工作过程、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准等方面的表现也都比较满意。
即使案件的判决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也没有人因为案件的结果不好而迁怒于我们,更不存在认为我们的辩护不好而要求退费的情况。
赵铭成熟进步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他完全能够胜任重大案件的独立辩护,能够牵头率领团队办理大要案。这一点在最近这三年的涉黑案及其他大要案的辩护中得到了验证。
对赵铭来说,最近两三年办理涉黑案件是他执业以来最大的锻炼机会,对他也是一个很好的考核和检验。我认为以后几乎不可能再会有这么多的大型刑事案件了。
从在湖北办理第一个涉黑案开始,赵铭就挑起了牵头辩护的大梁。
一个大型涉黑案件涉及的罪名多达十几二十个,涉及的案件事实多达几十起甚至上百起。为了提高办案效率,我和赵铭两人做了分工,我挑一部分辩护,其他部分由赵铭辩护。当然对案件的讨论工作团队成员基本都参与,但最终由我负责把关。
通过办理这些案件,赵铭牵头带领团队办理大要案的能力得到了大幅的快速提升。
首先,赵铭在会见中的发问水平不断提高。
发问对律师来说,需要一定的基本功。不管是会见中的发问,还是法庭审理过程中的发问,对辩护律师的基本功都是一种测试。
一个经验丰富的刑事律师,他当然知道怎样去发问,应该问什么;而经验欠缺的律师,你虽然看到他也在发问,但发问的问题实际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内在的逻辑性,不知道要问什么,更谈不上问到重点。
赵铭经过训练和实践,很快就把发问这一关攻克了,对重大复杂案件的辩护,让他的发问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无论是在会见还是在庭审中,我看到他的发问都十分精准到位。
其次,赵铭的质证能力有超强的提高和发挥。
我最开始带赵铭办刑事案件的时候,面对同一个案件的卷宗材料,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如果时间充裕,就让他先看,我后看。如果时间不充裕,就复制两套卷宗,两个人分别阅卷,分别摘卷,分别准备质证意见。
等赵铭看完卷宗,做完摘录,拿出质证意见后,我们就把他的质证意见投在大屏幕上讨论。
我们按照卷宗材料的顺序一页一页地过,一个证据一个证据地过。讨论怎样发表质证意见,讨论他的质证意见中是否还有观点不到位或者错误的地方,讨论为什么有些问题被遗漏了,为什么有些质证意见不准确、不完整。
通过这样的训练,十多年来,我发现赵铭在发表质证意见方面已经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地。
比如在湖北的某涉黑案中,赵铭将他的质证意见贴满墙,我们一页一页地讨论,每一页看过后,我都很满意,都能够放心地通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也有自己的短板。对于审查证据、发表质证意见,我也有一些弱项,但是赵铭恰恰能够弥补我的弱项,把我的弱项变成了他的强项。
赵铭审查证据很有耐心,比如对录音录像的审查,对非法证据的审查,对这些证据的审查以及提出质证意见,不仅难度大,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对于这样的证据,赵铭总是能够发现他人难以发现的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赵铭对辩护观点的分析总结能力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辩护律师随着会见、阅卷和思考的深入,随着对新证据的收集调取,对案件总是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在基本的辩护观点形成后,就需要思考辩护观点的框架构成,以及如何更好地表达我们的辩护观点。
记得我们最开始讨论一个案件的辩护思路框架时,经常会讨论从哪个角度去发表辩护意见,先说哪个问题,后说哪个问题,怎样表达更好,怎样让又破又立这两种方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们总是在反复地讨论这些问题。
在很多案件中,我的思路也会不停地变化,最开始赵铭总是跟着我的思路走,有时候根本摸不着头脑,几年过去后,逐渐地变成了由他先提出观点,然后我们一起讨论。
对于案件中的某一个问题,我们总是讨论这个问题可能有几种辩护的角度,从哪个角度辩护更好,经过这样的讨论,总能找到一个我们认为不错的角度,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辩护切入点。
逐渐地,赵铭在庭审第一轮辩论中的表现越来越好了。
在我们共同办案十多年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最能考验辩护能力的是第二轮辩论,因为第一轮辩论你可以事先做充分的准备,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完整的阐述,给法庭和当事人都能够留下一个至少过得去的印象。
但是第二轮辩论不可能按照预先准备的思路走,双方呈现出来的就是现场的直接反应。如果你的综合水平很低,你就会表现得很差,对方的问题你就反应不过来,即使你想反驳对方的观点,也说不到位,表达也不会流畅,有时候面对控方的观点,你不仅心里不敢反驳,客观上也反驳不了。
总之,第二轮法庭辩论很考验一个律师的功力:一是考验你对案情细节的熟悉程度;二是考验你对案件中的某些问题考虑得是否全面,对某些问题有没有深入的思考。如果你思考过这些问题,或者对这些问题有研究,你肯定能够找到一种相应的观点;三是看你的临场反应能力。
根据我们的感受,临场反应能力其实也是一种综合能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
你能不能抓住对方的主要观点,能不能抓住对方观点中的主要破绽,这需要两种能力。对方一次发言可能发表了三五个观点,其中可能有三五个漏洞、三五个破绽,那么你到底能抓住几点呢,哪个是最主要的呢,这既考验你的记忆能力,也考验你的选择判断能力。
如果你把对方的问题给判断错了,方向走歪了,你就抓不住要点,抓不住问题的焦点,那么你的第二轮辩论就脱离了靶子,矛不对盾,你的辩论就失去了针对性,反驳当然也是无力的。
还有组织语言的能力,如果你反应慢,你还没有来得及组织语言,时间就过去了,当然就谈不上第二轮反驳了。
所以说,第二轮辩论就是对综合能力的考验。
赵铭对这个道理感悟得很透彻,在最开始跟我出庭的那几年中,他通过观察,认为我在第二轮辩论中的应对比较从容,这也是他特别想学习、想做到的一点,我们就经常在这个环节上相互切磋。
我告诉他这里有几个关键环节要下功夫:
第一是你要能快速地记录,公诉人都说了什么,是3个观点还是4个观点,你要能记录下来。
第二是你要能快速判断他的哪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说明他的错误,让合议庭看到他错在哪里。要做到这个层次,就需要你有很强的综合能力,需要你平时下功夫。
为了训练这个能力,每一次开完庭以后,我们都会及时对庭审过程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控方第一轮和第二轮的辩论观点,我们会分析总结我们自己有哪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反思我们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对于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分析原因在哪里。找到了缺点,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改掉它就容易多了。
这里有一个小诀窍,为了帮助赵铭分析在第二轮辩论的得失,我把他在法庭上的发问、发言和辩论的内容都尽可能地记录下来,庭审结束后,我们再逐一分析,查找原因,找到正确的方法。
为了训练赵铭第二轮辩论的应变能力,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第二轮辩论时,我都安排赵铭先发言,不足的地方我再补充。
经过这样反复的分析和训练,赵铭逐渐就能够从容地进行第二轮辩论了。在最近这两三年的重大案件的辩论中,赵铭发表第二轮辩护观点时,表达得都比较圆满,用不着我后面再去补充了,当然也不用帮他补漏了。就是说他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重大复杂案件的第二轮辩论。
从三年前湖北那个案件辩论结束以后,我就发现了这一点,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我感到赵铭成长起来了,我可以放心地把重大刑事案件的辩护工作交给他了,也可以把团队交给他带领了,这种感觉越往后走越强烈,对赵铭的能力我也越来越放心。
后来在广东的案件中更是如此,每一场重大案件辩论下来,我对赵铭的能力就更加充满信心。
赵铭现在做重大刑事案件的辩护,表现都非常出色,这一点不仅得到了我的认可,即便是和我们共同出庭辩护的其他律师,对他的表现也是十分认可。北京市律师协会刘卫东副会长就曾经说过:赵铭的法庭表现确实不错。能够得到他的这种评价,也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中同刑辩团队的第二代成员已经成长起来了。
赵铭在刑事辩护领域的进步,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以外,当然还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为我们承接的基本上都是全国各地有影响的案件,而这些案件都是由当地知名的优秀律师在承办。在办理这些案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和这些律师交流,同案辩护。这就给赵铭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通过观察请教等各种方式,赵铭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的刑辩真经。
比如新疆的曹宏律师,辽宁的赵炳贵律师,浙江的田炜律师、徐宗新律师、陈有西律师、胡东迁律师,湖北的汪少鹏律师、张用江律师、汪秋怀律师等等。
同时,赵铭也善于利用机会向我们北京的优秀律师学习。这也是因为我在律师协会工作多年,担任过市律协几届刑法委的主任,也担任过西城区律协的会长,和我们北京的刑辩大律师接触比较多,赵铭由此也和他们结缘认识,有机会拜他们为师,而且还能在多起重大案件中和他们同台辩护,从实战中得到他们的真传。
比如高子程会长、刘卫东副会长、郝春莉副会长,许兰亭主任、王兆峰主任、宣东律师、倪泽仁律师等,还有顾永忠教授,这些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律师,他们都是赵铭有幸近距离学习的老师,赵铭和他们一起办案,在实战中耳濡目染,获益匪浅。
当然,有一些老师,赵铭虽然还未能有幸与他们一起办案,但也是从心里拜他们为师,经常听他们的演讲,读他们的书,从他们那里汲取智慧。
可以说赵铭的师父遍天下,他的成长和这些老师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当然话说回来,赵铭也得到了我的真传,我几乎是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全部的办案经验心得,包括我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全部都传授给了赵铭。
中同刑辩团队的第一代成员都有在公检法机关工作的经历,他们很多人和我年龄相仿,有些比我还大几岁,他们现在已处于退休状态了。现在中同所第二代刑辩团队成员,以赵铭律师为代表的80后团队成员已经成长起来了,挑起了刑辩的大梁,我感到非常欣慰。
现在我考虑的是培养更年轻的接班人,要培养90后,中同所现在又进来了很多热爱刑事辩护的年轻人,赵铭已经担负了替师传承的责任,正在把我们的经验传授给更加年轻的90后。
我们采用了一个办法,叫同案辩护人实战培训法,也就是对团队新承接的刑事案件,除了主办律师和协办律师,我们要求团队的所有年轻律师都要把自己当做该案的辩护律师,只要有空,就要尽量认真研究这个案件的卷宗材料,即便你不能全部看完,也要把主要的卷宗材料看一看。在对该案件进行讨论的时候,所有的年轻律师必须参加讨论,把这个案件当作自己办理的案件一样进行思考,发表意见。
这样的培训方法,虽然有些笨,也累人,但是可以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办理更多的案件。比如说,如果团队在某一个时期内接了5个案件,大家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就相当于每一个年轻律师都参与办理了这5个案件;如果接了10个案件,也就相当于大家都同时参与办理了这10个案件。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培训年轻人,我的想法是,我们要无差别地带领团队的年轻人一起往前走。我要求我们的团队,特别是年轻人,大家都要一起起步前进,在同一个台阶上一起往上迈。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天分和后天努力程度不一样,最后的进步肯定会有差距,这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要做到机会是平等的,机会是对等的,信息是等量的,经验教训是共享的,在我们这个团队里,要把所有的机会平等地给到每一个人,让大家有同等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所以团队的同仁都说中同所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同所的刑辩团队是一个温暖的小家庭。我相信中同所的刑事辩护将薪火相传,相信我们刑事辩护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在我最开始看到赵铭,决定收他为徒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我们的情谊会一直延续到现在。应当说,我们的感情已远远地超出了一般师徒之间的情谊,我们的感情既像父子,也如同兄弟,就像一家人一样。当然这种师徒关系在中同所也比较普遍,在中同所其他团队的师徒关系中,大家都能找到这种感觉。
中同所很多优秀的东西,正在通过一代一代的人向下传承,现在赵铭律师也正在做这项工作。
看到赵铭的成长,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看到赵铭的成长,就看到了自己事业的发展,我感到非常高兴,非常宽慰。
所以借这个机会,在赵铭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的难忘时刻,把他这十几年来的进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权当是我送给他的一份礼物以作纪念。祝愿他在刑事辩护的道路上,不断攀上新的高峰!
2021年8月27日初稿于北京
2021年9月16日定稿于凉州古城
作者:杨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