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1 15:11:05来源:法律常识
有一种美丽叫呼伦贝尔,那是绿草如茵、壮美神奇的大草原;有一种坚韧叫垦荒者,那是黑土地的守望、逆境中的坚持;有一种大爱叫军垦精神,那是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是刻在草原上的历史丰碑。
从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原,到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一代又一代农垦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用汗水和鲜血写下辉煌史诗。
2022年,呼伦贝尔垦区开发建设迎来68周年,恰逢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重组成立10周年。
这十年,呼伦贝尔农垦人向着时代发展的方向追光前行,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十年巨变宏伟画卷中的一抹亮色。
我们打开呼伦贝尔农垦这十年的闪光记忆,在四季更迭时光流转中,走进呼伦贝尔农垦,穿过历史烟云,触摸时代脉搏。
呼伦贝尔垦区开发建设像一部厚重的史诗,一代又一代农垦人秉持“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品格,铸就了呼伦贝尔农垦的“黑土地”之魂,并厚植于代代农垦人心中,传承至今。
今天,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牢记党中央赋予农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的历史使命,加快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农业航母,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改革创新
高位推动主动作为
改革永远在路上。2012年,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整合,决定在海拉尔和大兴安岭两个农垦集团基础上组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在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农垦改革发展文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改革要求过程中,呼伦贝尔农垦集团高位推动、主动作为,在总结垦区改革经验,分析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剥离企业办社会和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三项改革任务。
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成立食品集团。
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改革创新精神,从土地使用权划转、薪酬分配等关键点寻求突破,并逐一列出清单,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
在集团管理体制扁平化基础上,农场企业化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所属 24个全民所有制农牧场全部改制为农牧场公司并挂牌设立。经呼伦贝尔市政府批准,将各农牧场土地使用权以原划拨方式变更至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同步开展土地资源资产入账管理。此举标志着“垦区集团化、农牧场企业化”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对集团土地资源整体管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通过改革,清理退出低效无效企业25家。集团下设的专业公司成为集团产品生产、品牌营销、投资合作和科技研发的支撑,与24个农牧场公司形成了多条闭合的产业链。加速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改革,建立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财务管理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出台修订100多项制度办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剥离16项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后每年减少支出2亿多元。
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推进力度之大、学习政策之深、针对性之强、依法依规之严前所未有。两年的上下联动,集团基本完成了三项改革任务,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蜕变。呼伦贝尔农垦再次释放出发展活力。
守住根本
打造现代化农业发展样板
打造现代化农业航母,引领高质量发展,青山为证,绿水为凭。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时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稳定粮食作物面积,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质增效,垦区80%以上耕地实行集中统一耕种管理。年播种面积580万亩,其中粮油作物稳定在51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9.6%。在近5年旱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和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措施,有效提升了垦区粮食供应保障能力。
健康食材世界级的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把黑土地比喻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提出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的要求。2021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争取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黑土粮仓”项目,落户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公司,成为该项目七大示范区之一,也是内蒙古唯一一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核心示范区。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由中科院计算所等10余家国家级科研单位共同建设。作为党的二十大献礼项目,黑土粮仓大河湾示范区立足服务垦区,辐射蒙东8000万亩耕地与草场,打响科技大会战,建设本地资源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决策中心以及无人化智能农机装备指挥中心,探索构建“数字化智能决策+无人化精准执行”的黑土地保护“大河湾模式”。随着指挥中心运行决策、无人值守野外台站、农机无人化操作等场景应用,效益提升将达10%以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业生产中最薄弱环节。这一点呼伦贝尔农垦哈达图农牧场公司职工体会最深。2019年特大干旱导致哈达图农牧场大面积绝产,亏损严重。
为彻底解决“雨养农业、靠天吃饭”问题,呼伦贝尔农垦水利建设按下“快进键”。
全面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图为现场观摩哈达图农牧场公司水源地建设成效。
2021年,哈达图争取到中央转移支付高标准农田项目,投入21879.87万元,建设14.11万亩高标准农田。该项目从海拉尔河引水到岸站泵站,再通过三级加压泵站和6座田间泵站加压提水,经70.8公里输水管道及301公里配水管线送到田间,形成从水源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如今,该公司高标准农田达25.05万亩,灌溉比例达到75%,旱能灌、涝能排,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倾力攻坚,2021年全垦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8.9万亩,2022年将突破200万亩规模,有效保证了农业稳产增产,稳住了粮食安全“压舱石”。
46个气象监测站,加密农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手段,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年均推广面积在400万亩以上,增强了土壤防风保墒能力。
有了多重保障,2021年,垦区播种579.1万亩,作物总产37.5亿斤,同比增长45%,其中,粮油总产22.07亿斤。源源不断的绿色粮食装实了中国粮仓!
捧一把黑黝黝的泥土,一股股蓬勃力量在心头激荡。打开一幅幅耕作的画卷,垦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气象在眼前铺展。呼伦贝尔农垦人用勤劳和智慧种好中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
“藏粮于技”
为智慧农业插上翅膀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机械化发展、从农业技术研发到信息技术应用,丰收画卷的背后,是科技的硬核支撑。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立足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把种子作为“芯片”,黑土地作为“主板”,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设备作为“模块”,数字化作为“内存”,统筹谋划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中科院“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和“黑土粮仓”科技攻关两个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这里落户。集团储备科技人才5千多人,拥有世界先进的大中型机械设备5万多台件,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99%,600万亩耕地可在一周内播种完毕,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在70%以上。
连续两年与国际先进农机厂商联办田间日活动,图为农牧场自有农机展示。
围绕国家数字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呼伦贝尔农垦加快推进集团本底资源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进程。
2021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信息化中心建设一期全面运营,首次实现了大数据分析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新突破,并成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资源聚集平台和呼伦贝尔国家级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系统收录了 24个农牧场及种羊、种牛场及所属265个连队数以万计的信息。每一条数据线连通着每一个地块、每一台机械、每一个农机手和每一只牛羊,并被精准识别,汇入数十或几百公里外的信息库,实现农牧场田块、农机、牲畜等一切数据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与呈现。
走进呼伦贝尔农垦信息化数据中心,仿佛走进4D弧幕影院,12.8米宽、2.88米高的高清LED大屏和两旁6块98寸辅屏,多维度、多角度呈现信息系统数据。这是垦区史上第一次为农牧业生产管理建立的精准到人的信息库,系统机柜里装的是最有温度的数据。
每个地块的长势如何?牛羊成长状况好不好?借助大数据,可以找到垦区任意一个建档立卡的地块、机械、农机手及牲畜,而每个成员的关联信息都超过数十项。
“一张图”呈现集团所有资源,“一张网”实现各部门互联互通,最终实现本底资源数字化、产业链条系统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企业对标国际化,为农垦集团整体生产经营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十四五”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二期项目同步实施。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致力于智慧农业发展,上库力农牧场公司现代农业信息中心、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水肥一体化平台、莫拐农牧场公司和拉布大林农牧场公司现代化粮食仓储项目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智能化不仅为传统农业装上了高科技的“顺风耳”“千里眼”,更给垦区开辟了一条科技稳粮丰粮的新途径。
一幅幅饱含科技色彩的现代化农业智慧图依次展现,一个个从数量到质量、从稳产到增产的精彩转变,展现出呼伦贝尔农垦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并端稳“中国饭碗”的十足底气。
多业并举
答好高质量发展新考卷
“攥把黑土冒油花,插把筷子能发芽”。然而,黑土地真正给呼伦贝尔垦区带来高产和富足,还是全方位的结构调整。从麦豆天下到玉米、油菜王国;从亩产几百斤到上千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一次又一次刷新我国高寒地区粮食生产纪录。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按照“生态优先、固农兴牧,改革创新、富民强垦”发展方向,推进由农转牧、农牧结合、农旅融合,使传统农业向绿色、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迈进。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①有机杂粮。②鲜食玉米。③面粉全系。④大米。⑤三河牛牛肉。⑥葡萄酒。
围绕产业化补齐产业链短板,打造粮油、大小麦、甜菜、马铃薯、饲草料、肉类、乳业、矿泉水、中草药、有机肥加蔬菜十个产业集群。构建种、养、储、加、销产业体系和粮经饲协调发展三元种植结构,保障了龙头企业生产需求,为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础。
一张蓝图绘到底,深耕绿色谋蝶变。
2015年,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示范样板项目落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每年夏季天然草地饲草生物含量最高峰时进行生产测定,为中科院实验研究提供有力数据,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进一步恢复天然草地的一整套方案。各试验区在专家指导下,根据草地需要进行草地养分回补,使草场再生复壮,补播优质牧草,增加草群种类和覆盖度,提高优质牧草比例,促进草层产量和品质。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①芥花油全系产品。②新品冷地芥花油。③夏日矿泉水。④小米酒。⑤牛奶。⑥三河牛奶酪。
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依托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项目支持,发挥农牧结合优势,加大牧草种植面积,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使得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草原产草量大大提升,草畜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是“内蒙古三河牛”的摇篮。三河牛的育成,填补了我国乳肉兼用型牛品种的空白。在我国种质资源匮乏时期,全国几乎所有省市区都从这里引进过三河牛。
2017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一文曾回忆过这段往事:“正定那时搞的是纯农业,我考虑正定离石家庄很近,就提出搞多种经营,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养奶牛也是那时开始的。我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去买过牛,黑白花最好,但价格太贵了,我们买的是三河牛,价格便宜一半。”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大力发展三河牛培育和养殖,编规划、订方案,出台扶持政策,制订产业标准和操作规程,使三河牛培育迈上新台阶,养殖数量大幅增加,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养了80头三河牛的李欣说:“红白花(三河牛)抗病能力强,综合效益高,我卖了3头牛,挣了6.2万元。”
2021年,呼伦贝尔农垦那吉屯乳业公司投资2.21亿元,建成5000头全群智能化奶牛示范牧场,并建设生态绿色有机玉米、大豆、鲜食玉米、青贮等生产基地,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十年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不断加大现代种业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出华垦麦1和龙麦35(小麦)、华垦2号(油菜)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升了育种、繁育和供种能力。
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农垦”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垦品牌目录,荣膺“内蒙古老字号”,获得呼伦贝尔大草原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权。集团跻身“全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全面落地,农垦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产业备份
乡村振兴再交新答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怎样才算落地?呼伦贝尔农垦依托集团现有装备、技术和人员,分别在大兴安岭、阿荣旗、扎兰屯、牙克石、海拉尔区、额尔古纳等地建设6个现代农牧业服务综合体,拓展农机作业服务的新模式,并延伸到农资、农技、种业、科技、仓储、物流、加工、农产品销售服务,带动农资、农技向社会市场扩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集团和岭东地区农牧场,以农机服务为主的现代农服方兴未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把一家一户的零星土地集中起来,发挥现代农机、农技优势,精耕细作,达到高产高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加速。
深入挖掘军垦文化,推动农旅结合、文旅融合,突出“休闲、研学、服务、赛事”四个重点,编制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谢尔塔拉、哈达图、绰尔河、特泥河等几个重要节点专项规划,建设集种、养、加和旅游观光于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以一种贴近生活、贴近需求、贴近时代的形态开发展现出来,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农垦,读懂自然”。
从空中俯瞰,一片片农田构成色彩斑斓的色块,大型现代化机械往来驰骋。这些呼伦贝尔农垦最常见的生产元素,却成了今天呼伦贝尔草原上最耀眼的画卷和垦区农旅融合的打卡地。
美景的背后,酝酿着一场丰收,也积蓄着产业兴旺的能量。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交出了来之不易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创国际一流品质、创国内一流品牌”的“双十、双百、双创”目标,展现出的是垦区高质量发展的十足张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眸十年,有涉滩之险、有闯关之难、有爬坡之艰,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始终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历经考验后壮大。展望未来,呼伦贝尔农垦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农垦》2022年9期
主编:王亚男 美编:刘坤
监审:李金田
监制:付惺
总监制:张晓琦
呼伦贝尔日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