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06:12:14来源:法律常识
大家好,我是李岩律师,今天来和大家谈谈投资、赚钱与被骗的事情。
记得“深圳女孩”说过一句网红的话:“努力搞钱”!没钱的想赚钱,有钱的想投资,只要是提升个人能力、增加资产的一切事物,会让人觉得快乐并充实,于是买房、炒股、买基金、副业、跨界、get新技能……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投资、赚钱并不一帆风顺,在这条路上很多陷阱,让我们擦亮眼睛,识别妖怪,谨防受骗。以下是我经手过的咨询受骗案例,给大家讲讲:
案例:王某没有固定工作,有一天,收到手机短信,被告知可以帮忙刷单返利,客服给王某一微信号称可以领取福利,后王某通过微信号加入了一个福利群,群主发了一个二维码,之后王某下载了一个app,然后客服指导其做任务,完成一单后有返利,也可以提现金出来,但后来做的任务数额越来越大,王某还需自己转账垫付资金才能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有返利但无法提现金,王某才知被骗。
律师说法:刷单行为本身违法,要求垫资的网络“刷单”都是诈骗,在刷单APP中垫资充值,实际是将受害人资金转入其提供的银行账户,而受害人的APP中显示的金额仅仅是虚拟数字。遇到“刷单”“刷信誉”“刷信用”的网络兼职广告要提高警惕,遭遇诈骗立即报警,并将对方的QQ微信电话号码,聊天记录等留存提交警方。
案例1:李某手里有点闲钱,想投资理财。但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只有年化3%左右,李某觉得不划算。在一网友的推荐下,进入某股票交流微信群,进群后观看股票投资大师分享炒股方面的宣传,李某觉得这是个投资的好渠道,且收益可观。李某便轻信该股票大师,安装了“XXX”APP,并在该平台购买期货,因犯罪团伙可通过后台人为控制理财产品涨跌,李某在整个投资过程中输多赢少,被骗取20万元。
案例2:张某手里有50万想投资获取收益,被骗子拉入一个群,骗子打感情牌,称大家是“家人”,让“家人”购买XX体育的彩票,需要下载APP,将自己的资金转入平台,后期无论是否中奖,可以向平台申请提取现金,但提取现金需要“流水”,张某为了使“流水”达到提现的要求,不断地向平台转账,导致被骗金额越来越多,最终也没能提出来现金,选择报警。
律师说法:一般理财类产品年收益在3.5%~4.5%;如果遇到年收益10%以上的,极有可能是骗局,对于理财产品、股票、虚拟币等投资产品,千万不要迷信“稳赚不赔”、“导师指点”等等,投资理财高回报高收益的都是诈骗。
案例:黄某最近手头有点紧,想贷款,但征信不好,无法在正规的银行、小贷机构贷款。通过微信添加了可以办理贷款的平台,后添加了“XX金融”虚假网络贷款APP,而后犯罪团伙扮演经理、贷款业务员、银行经理等取得黄某信任,以贷款需要缴纳会员费、保证金等以证明还款能力为由骗取黄某2万元。
律师说法:正规的金融平台都不会在贷款下来之前收取任何费用,办理贷款请选择国家正规金融机构,如若遇到诈骗,可反问贷款方,这些需要缴纳的费用为什么不直接从贷出的款项中扣除?一旦发现被骗,请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或汇款记录等证据。任何声称“无抵押、无资质要求、低利率、放款快”的网贷平台都有极大风险,凡在放款之前,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的,都是诈骗。
案例:柴某收到所谓的某平台客服电话,其能准确说出自己购买什么产品,产生什么产品质量,需要退款,并收到退款链接,后柴某在此链接中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账号、银行卡密码等信息,犯罪团伙通过该链接获取信息后,骗取柴某钱财。
律师说法:遇到客服主动来电务必警惕,退款退货通常由买家发起申请,且所有退款应直接退回原支付账户,无需提供二维码或提供银行卡账户密码等。网上购物尽量选择信誉度高的电商网站,如若接到客服电话、务必到官方平台核实。
犯罪团伙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称被害人银行账户涉嫌犯罪,让把钱转入指定的所谓的安全账户,被害人按要求将钱款转入后,发现不太对劲而报警。这类诈骗的手法是利用了被害人恐惧的心理而设计的手段。
律师说法: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直接办案,部门之间不会进行转接,也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如若接到冒充政府机关单位的电话,要做到不听不信,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到公检法机关单位进行核实。
律师总结: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谨记“不点击未知链接、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透露个人信息、转账汇款需核实”。对于理财产品、股票、虚拟币等投资产品,千万不要迷信“稳赚不赔”、“导师指点”等等,投资理财高回报高收益的都是诈骗。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也不需要恐惧。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情,不贪心,骗子的骗财目的就实现不了。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