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09:48:28来源:法律常识
N海都全媒体记者 白彩惠 梁展豪 林婕 俞兴鑫
“判了,两年三个月。”走出法院门口的一瞬间,江秋莲压抑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
4月17日,江秋莲起诉网民林某侮辱、诽谤案,在福建省建瓯市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2018年起,林某通过其新浪微博账号“独狼独语4”等,持续发布与江歌案有关的博文,并传播“吃女儿人血馒头”等言论,引发网友关注。江秋莲从青岛来到千里之外的建瓯提起刑事自诉,要求以侮辱罪、诽谤罪追究林某的责任。
该案在2020年11月获法院立案,经过2年多的等待,江秋莲终于等来了一审结果:林某的行为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
网络暴力到底多可怕?
“施暴者专门在我最脆弱的地方撒盐”
对于江秋莲而言,林某的诸多诽谤和攻击,只是她所遭受的网络暴力的一个小小缩影。
“这几年对我和江歌的攻击从来没有间断过,这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江秋莲称,自2017年起,她在网络上遭受到了无数谩骂。
2016年11月3日,江秋莲的女儿江歌在日本留学期间遭闺蜜前男友陈世峰杀害。随着事件不断发酵,江秋莲在获得网友同情的同时,也面临着无数蜚短流长、恶意汹涌。“施暴者专门在我最脆弱的地方撒盐,还有些人骂江歌骂得特别难听。伤害一个人最恶劣的方式,就是去伤害她的孩子,比伤害本人更痛万倍。”
面对网络暴力,江秋莲一开始手足无措,她试图无视这些“刺向她的刀子”。但自2018年初从日本回国后,江秋莲就有了投诉侮辱、诽谤江歌和自己的网民的想法。
“我女儿已经不在了,她还要遭受网络上的这些谩骂,我要担起维护她的责任。”江秋莲说。
这些年来,她辗转北京、上海、安徽、福建等全国多地维权,状告网暴者。
江秋莲在维权的路上
告倒一个网暴者有多难?
维权者往往只能对着空气战斗
但起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网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网络上,网民们大多靠昵称互相识别,被网暴者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无法获得施暴者的真实姓名,以至于对着空气战斗。如何让网暴者现身?是所有维权者必须跨过的“坎”。
在律师的指导下,江秋莲通过向法院起诉平台方,要求平台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以获取提供账号使用者的真实身份。确认身份信息后,才能进一步向法院提起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暴力并非法律用语,相关规定散见于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范中。刑事方面,与网络暴力相关的是侮辱、诽谤罪,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而侮辱、诽谤罪在刑法中是为数不多“告诉才处理”的罪名。如果要追究网暴者的刑事责任,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自诉。这就需要起诉者自行举证,自己准备证据材料。
江秋莲告诉记者,整理一份起诉材料,除了需要截取上百张图片添加到“公证云”电子数据保管系统外,还要把截图复制到文档,标上每张图的公证编号,再把其中网民言论的重点内容打字记录,形成上万字的证据目录。最后,再根据材料写成一份起诉书。一整份材料整理下来,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时间。
江秋莲利用公证云固定证据,起诉一个网暴者往往需要截取上百张图片
完成取证,向法院提交诉讼状和证据材料后,并非意味着案件就能顺利立案。
江秋莲称,正常来说,刑事自诉案件应当在收到自诉状之日起15日内立案,但总是因为证据不足、被告人“下落不明”等原因,迟迟无法立案。
此外,从立案到审判也有很长的路要走。截至目前,江秋莲已经起诉了近10个人,但除了此次林某的案件,仅2起案件有结果:
画漫画的“叶赫那拉秋莲”,发布的微博被转发1500余次,点击浏览1000多万次,被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一年有期徒刑;另一谭姓网民,在网上连续辱骂江歌和江秋莲,法院判决认定他犯侮辱、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二次伤害几乎是所有网暴维权者难以逃脱的“宿命”。
江秋莲说:“维权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把很多人拦在半道上,但这并不是最难的。最大的困难是,在取证过程中,我需不断地去看那些伤害我和江歌的内容,一遍又一遍,像肉滚过刀片。但是想要维权,你就必须去触摸,去承受。”“大多数人真的承受不了这个过程。”
网络暴力何时休?
轻飘飘一句话却成了他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网络暴力维权之路阻且漫长,但江秋莲却说,能坚持够走到现在,看到部分网暴者付出代价,她已经算是一个“幸运儿”。
林某一审被判刑后,江秋莲在法院门口百感交集,她表示对于网暴的维权不会停止
这些年来,网络暴力已经成为虚拟世界中的一个黑暗漩涡,在无数热点事件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甚至成了当事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网红“管管”不堪网暴自杀
留下三月婴儿
2023年2月14日,网传曾开着拖拉机到西藏自驾旅行的山东网红“管管”去世,年仅38岁。
2月15日,“管管”的妻子发视频表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丈夫遭遇“黑粉”的网暴、辱骂,最终受不了喝农药自尽,经抢救无效身亡。她家里还有两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一个三个月大的孩子。
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
24岁女生离世
2023年1月23日,年仅24岁的郑灵华因不堪网暴自杀。这个染着粉色头发的元气女孩,去年7月在爷爷的病床前分享了她考上研究生的喜讯。
然而原本温馨的一幕,却引来了一场网络暴力:“不正经”“陪酒女”“学历造假”“吃人血馒头”“红毛怪”……无数谩骂和侮辱,刺向了年轻的女孩。
她也一度选择积极维权,联系律师,固定证据,起诉网暴者。可内心的创伤最终还是吞噬了她,在网络的喧哗声中,她结束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少年刘学州留下七千字遗书自尽身亡
生前曾遭受严重网暴
寻亲成功后,被母亲拉黑,遭网友网暴,2022年1月24日,少年刘学州留下一封七千字遗书之后自尽身亡。
遗书中,刘学州详细回忆了15年以来的各种不堪遭遇,大篇幅回应了寻亲前后过程,以及遭遇网暴后的压力。他说,每天被大量小号谩骂攻击,实在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2023年2月,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网上开庭,该案代理律师表示,已在网络上提取了针对刘学州的2000多条网暴言论,让人触目惊心。
网暴受害者的名单还在不断延长。
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在众声喧哗的网络世界里,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网暴的受害者。
很多时候,起因只是发表了一句不同观点的评论,诋毁、诽谤与恶意就顺着网线而来:电话、社交账号被曝光,骚扰电话和消息瞬间涌入;所在学校、公司、住址被曝光,收到大量举报信、恶意邮件;个人照片被曝光并篡改加工;亲属和朋友信息会被“人肉”出来……
一位曾遭受过网络暴力的网友称:“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断网线或直接硬刚,都受到了伤害,只不过还有大量的伤疤没有揭开。”
可以说,网络暴力已经逐渐发展为“互联网之癌”,成为寄生在社会有机体上的一颗毒瘤,肆无忌惮地破坏着公共规则、打破着道德底线。
网络暴力如何治理?
不能让“按键伤人”一次次重演!
如何根治网络暴力,防止“按键伤人”一次次重演,已经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丁兆增表示,网络暴力表面上是网民的一种非理性行为,实质上是网民言论表达自由的异化。部分网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往往不顾个人的言行责任。因此要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规制。
丁兆增教授认为:首先,要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增强网民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健康的网络心态。其次,要加强平台把关责任,落实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最后,要建立反歧视和反暴力举报平台,及时调查和查处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者,对发表攻击性网络言论者及时警告和警示,严肃整治网络不良风气。
在今年两会上,网络暴力也首次被写入两高工作报告。报告强调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清朗网络空间成为互联网治理的当务之急。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指出,当前法律层面对于网络暴力缺乏精确定义,以及明确的可操作性司法解释,尤其缺乏反网络暴力的专项法律条款作为指引,这导致在实际诉讼过程中,法官裁判规则无法统一,自由裁量权较大。
李东生建议尽快出台《反网络暴力法》,明确界定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范畴,以具体化的法律条文指导司法实践,给网暴划红线,戴紧箍。
福州晋安区政协委员、福建航嘉律师事务所的龚为民律师则认为,在我国的刑法中规定了侮辱罪、诽谤罪,对于在互联网上采取侵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要承担相应责任,用我国现行的法律条款可以进行惩治。更重要的是这些网络平台上的发布者、提供者和信息网络的服务商,都需要从一件件惨痛的网暴案件中吸取教训,对网络上的信息加以审核、对事件客观评论,共同抵制网络暴力,用理性、文明的言论传播正能量,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
当然,法律的健全、平台的治理、素养的提升,非一家之事、一日之功,需要靠每一个人保持自觉、理性和节制。毕竟,网络生态关系着每一个人
,如果我们彼此之间无法最大限度地传递善意,那么这一分钟的“施暴者”,下一分钟就可能变为“受害者”。
编辑 | 肖颖、白白
制图 | 郭晨
校对 | 王魁
部分综合: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新黄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