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01:02:22来源:法律常识
【红古区融媒体中心讯】日前,兰州市红古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对外开放,投入使用。标志着红古区5分钟法律服务圈正式建成。
中心总建设面积400余平米,集律师服务、公证服务、社区矫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司法鉴定多功能为一体,问询台、办公区、休息等候区、空调、取暖器、饮水机、WiFi等一应俱全。这也是红古区着力打造可持续、可成长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在红古区第二届“司法行政开放日”当天,红古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志勇,区人大副主任席正锐出席活动并为中心揭牌,区司法局班子成员、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干部、兰州公证处工作人员代表、部分人民陪审员、监督员代表以及“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代表一同走进新建成的红古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同参加了揭牌仪式。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居民法律服务需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特别重视,从2018年起,红古区着力改变公共法律服务空间少资源散的现状,积极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文化和实体建设,推进‘红古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红古区委政法委书记杨志勇说,“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法治红古的全局中谋划布局,打造‘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有效提高了司法行政机关公共法律服务能力水平,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截至上午11时55分,共有27名市民到红古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获取法律服务。从问询到填写表格,工作人员热情认真,全程陪同。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向到访群众展示了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设备如何操作,讲解了如何通过智能终端设备问律师、办公证、求法援、找调解、寻鉴定、要仲裁等法律服务。营造了现场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浓厚氛围。工作人员现场解答法律咨询,当场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代表杨秀花表示“感受到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温暖”。
就在数月前,红古区社区矫正中心、人民调解、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还散落在红古区的各个地方。“出门办个事,还得跑几趟”的烦恼,既是吐槽,也是无奈。
而今,随着整合发展,红古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融合与时俱进的法治氛围,集法律援助、公证、律师服务、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司法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犹将散落的“珍珠”串起,实现了由分散提供法律服务向集中、一站式提供法律服务的转变,由提供单一的法律服务向提供综合性、多功能法律服务的转变,服务队伍实现了向年轻化、专业化的转变。周边环绕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以及各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机构等,各机构位置均距不超过50米,互通有无,真正实现了“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公共法律服务充满青春活力、更具温情,更好融入和展现红古城市文化综合体。“我出门五六分钟就到这里,地方好找,想问的问题都给我回答了,实在是太方便了,尤其是我们老人家。这真是给我们办了件好事啊。”马奶奶高兴地告诉记者。
前来办理公证的王女士一进门,就有工作人员主动询问办事需求,清楚地告诉她办事窗口在哪,递交了材料后,工作人员告诉她很快就能拿到公证文书,“我感觉非常满意。”
“为了保障这项利民政策真正便民利民,红古区专门投入了30多万元来用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红古区司法局负责人介绍道,“红古区在全省已经率先建成了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除了在硬件上继续升级改造,更着重软体上的升级改造,努力提高工作人员办事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更满意的法律服务,如沐春风,满意而归。”
在公共法律服务座谈会上,人民陪审员代表、法律服务者代表、律师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代表积极发言,分享参观感受,认为我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在很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与会代表关心我区公共法律服务发展,纷纷献言建策。人民陪审员赵德强说:“若非必要,请简化”,希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从空间的无缝衔接到办理的无缝衔接;人民调解员郭德堂建议加强对基层人民调解和行业专业人民调解工作的培训和指导;人大代表朱金山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提出了建议。此外,与会代表还就相关问题与公法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
红古区公共法律服务的升级改造和红古区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的建成,是将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与疫后重振相结合,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适应社会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新期待,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通畅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优化提升全区营商环境,打造信息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智慧司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必将在今后成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重要平台。
全媒体记者:孙亚楠
通讯员:费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