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23:13:40来源:法律常识
记者 |曾仰琳 邹璐徽
不需要跑银行,也不用提供担保和抵押,动动手指填写资料,甚至填个手机验证码就能获得信贷服务。互联网贷款平台的出现,给需要资金周转的人提供了便利,但高度便利之下也暗藏不少隐患。
随着3.15国际消费者保护日临近,与网络贷款相关的投诉案例也层出不穷。一些投诉人反映,他们没有通过网络平台贷款,却因为手机号码更换遭遇了不少烦心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日前,一则剑网三玩家发帖称,自己的白条账户无故多出一笔高达1万元的逾期欠款,引发不小讨论。
用户“栀清辞”在该帖中称,自己在3月1日收到陌生微信,告知自己曾用手机号注册的白条上,有一笔已经逾期116天的欠款,金额高达11633.93元。
但令她奇怪的是,虽然在大学的时候注册过白条产品,但却从未使用过;此外,注册用的手机号在2018年年底就已弃用,按理来说,这个白条账户也应当已被弃用;但经“栀清辞”查询后得知,这个本该无人使用的账户在2020年8月和2020年9月却各有一笔1元钱的支出,2020年10月有14笔金额总计10991.82的支出,而这些支出累计至今金额已达11633.93元。
无故被贷款的她马上拨打至白条客服,并陈述了上述事实。客服人员告知其,如果她通过手机号注册的账户没有解绑或者销号,那么即使手机号已经注销,但再次被新号主激活的时候账户还会沿袭使用她的身份信息。
“栀清辞”称,在发帖后的第二天就引起白条注意,对方客服查证信息证实被盗用属实,已经取消掉其账户欠款。
一个手机号的新旧机主竟然能共用一个账户?
“栀清辞”并非孤例,在该帖的回复下,不少人也分享类似经历。
有网友反映,刚办理的新号却收到来自前任号主在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平台买外卖、以及打车的通知;更有网友反映称,新办理的手机号竟然能通过验证码,登陆上前任号主包括微博、百度网盘在内的不少拥有个人信息的互联网平台。
如此漏洞的存在,除了让个人隐私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陌生人获取之外,更是让消费信贷服务暴露在风险之中。
尤其是在当前信贷服务变得更加便利的当下,只需获许身份信息以及验证码就可完成信贷服务,如若平台与电信运营商未能及时同步信息,“栀清辞”这类无故背上贷款的情况并非孤例。
界面新闻发现,不止是白条,其他平台用户无故背上贷款的案例同样比比皆是。
在南京读大一的滕同学在2020年9月入学时,办理了一张中国联通的校园卡,自此,就不断收到催收电话和短信骚扰。
“有时候正在上课,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就打过来,还有几次在我睡觉的时候对方打电话过来,导致有段时间我的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滕同学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些催收电话有一个规律,就是在一个电话没接通后,就会开启夺命连环呼叫。
据滕同学介绍,这些催收电话背后都指向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然而他本人并没有在该公司借钱。与“栀清辞”不同的是,这次欠费逾期的不是手机号新机主,而是前机主卢某。
除了被电话骚扰外,滕同学还经常受到来自华夏银行、某律所的催收短信,而短信上显示的借款人又是其他欠款人的姓名——张某和刘某。此外,滕同学身边还有2个同学也有相似遭遇。
对此,滕同学曾联系中国联通,客服只是回应让他不要理会这些电话和短信,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于是,不胜其扰的滕同学于3月2日在互联网投诉平台上投诉了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但至今没有得到对方回复。
对于上述情况,界面新闻记者联系了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在核实相关情况后,该公司客服暂停了对投诉人的催收。此外,捷信消费金融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以后有类似情况,建议当事人联系公司官方客服电话,同时也和电信公司说明情况。
无故欠款的当事人们,在事情得到解决之前,往往面临被催收的烦恼。在滕同学展示的催收电话记录中,最多时候一天会接到10通骚扰电话。
“每次我在电话里和对方表明自己和这个人没有任何关系,手机号已经易主时,对方经常不听完解释就挂断电话,但之后还是会继续对我进行电话骚扰。”滕同学表示。
同样饱受催收电话骚扰的,还有因为欠款同事将他填为紧急联系人的张先生。2月以来,某互联网借贷平台就多次致电,告知他的前同事万某在该平台欠款,让张先生帮忙联系。
虽然张先生多次向催收人员表示,万某是他的前同事,双方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目前自己也联系不上他。但还是每天都能接到2-3个催收电话,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张先生也将自己经历发在了互联网投诉平台上,但该投诉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这类电话催收的骚扰行为是否违规?面对没有贷款却遭受催收骚扰的情况,在多次说明情况无果后,当事人该如何维权?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帆建议,当事人可以在接到骚扰电话时收集证据,向辖区派出所报警。
王帆提醒,当事人接电话时应当注意启动电话录音功能,收集如下信息:1.催收人员姓名及催收公司名称;2.骚扰人的固定电话;3.电话中表明本人与欠款无关;4.警告对方不要再打电话骚扰,如再打电话超过2次将报警。此外,报警时应当注意:提供以上电话录音作为证据,表明自己已明确拒绝过,仍被对方被电话扰超过3次,对方的行为已严重影响到本人正常生活。
一位资深律师则建议,受侵害的一方可以隐私权纠纷为案由,诉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要求催收的相对方采取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一项或多项承担民事责任的措施,并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该律师表示,因诉讼耗时过长,建议受侵害一方可同时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如发布侵害人格权禁令等。
不过,除了催收电话骚扰之外,无故多出来的贷款是否会影响自身征信,则关乎用户切身利益。
在“栀清辞”的帖子下方,根据她的提示,有网友同样查询了自身身份信息,发现同样无故欠款100多元,并已上报征信。
如若这个漏洞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该怎么办?解决了自身问题的“栀清辞”提醒大家多多预防。她在帖子中表示,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在本人不用这个手机号以后也可能会被新号主继承,最好向平台客服查证自己的身份证下有几个账户,是不是都是自己开的,发现之后及时反馈给客服。
她也称已向客服反馈:“是否能加一个不在常用设备登录再次验证身份的功能,希望大家以后都不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了。”
也有网友在下面总结教训称:“如果要更换手机号,千万记得要把手机号注册的支付宝、微信等注销掉,平时还是不要轻易更换手机号,手机号外地不用了可以停机保号,平时注册的网站用小本本记下来,记在备忘录里面,要换手机号一定要把金钱相关的先换绑或者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