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有哪些,一例典型婚姻家庭问题的心理咨询报告怎么写

时间:2022-10-28 17:03:07来源:法律常识

摘要:本案例为一位因家庭矛盾问题引发情绪焦虑、烦躁,对婚姻失去信心的女性求助者。咨询师通过收集一般资料,与求助者共同制定咨询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与求助者逐条分析不合理信念,学习新的合理的思维方式。通过五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得到缓解,重新燃起对婚姻生活的美好希望。

关键词:家庭矛盾 焦虑 烦躁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 人口学资料:李某,女,30岁,已婚,育有一女,任职某私企,从事文职类工作。

2. 个人成长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家里兄弟姐妹较多,排行最小。父亲对其管教很严厉,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关系一般,经常争吵。童年时期,朋友较少,胆子小,喜欢画画、看书,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初中时学习成绩良好,父亲考虑到家庭条件,没让其继续读高中,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后,从事文职工作。与丈夫原是同学,结婚后一年育有一女。丈夫因工作原因离家较远,每月在家天数不足10天。孩子出生后,主要和婆婆生活在一起。最近一年多,丈夫调回离家较近的工作单位,一家三口得以团聚,婆婆为照顾孙女仍跟随一起生活。

3. 精神状态:情绪较为低落,面容疲惫,感知觉正常,思维意识清晰,意志行为基本一致,自知力完整,主动与丈夫前来咨询。

4. 身体状态:无重大疾病史,近半年来时有出现焦虑、心烦,睡眠质量尚好。偶有头疼,近期体检报告无明显异常。

5. 社会功能:平时与亲人、朋友沟通较少,因情绪问题而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不大,与同事相处尚可。

6. 心理测验结果: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为:63分,中度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为: 53分,轻度抑郁;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近半年时有情绪不稳定,焦虑,烦躁,夫妻关系紧张。

2.个人陈述:

我出生在较为贫寒的普通家庭,家里兄弟姐妹较多,我排行最小。父亲是一个严厉守旧的人,在学校从事行政工作。母亲没有工作,是家庭主妇。父亲脾气火爆,母亲很啰嗦,俩人几乎三天一大吵天天有小吵。小学时,由于同学多来自政府公务员家庭,经济条件都比我好,所以心里有自卑感,胆子小,朋友较少,喜欢独自画画、看书,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父亲从小对我管教非常严厉,我对他既畏惧又恨,想反抗却被抑,但常常会对母亲和兄姐表现出逆反情绪。

初中时学习成绩良好,父亲考虑到家庭条件,没让其继续读高中考大学而到外省读中专。我乐得获得自由,四年寄宿生活与同学相处和睦,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毕业参加工作后,自己继续深造就读大专,从事文职工作至今。

与丈夫原是中专同学,彼此了解较深,毕业后几年重遇,感觉不错,婚后在他所在市中心买了一套房子,一年后女儿出生,婆婆为照顾孙女跟随我们一起生活,丈夫因工作原因离家较远,每月在家天数不足10天。最近一年多,丈夫调回离家较近的工作单位,一家三口得以团聚,婆婆为照顾孙女仍跟随一起生活。我对婆婆还是不错,虽然俩人生活习惯很不相同,但我是对她比较尊重,节日里主动给她送礼物,她不舒服就亲自带她去医院,连她儿女都做不到那样。

半年前,快临盆的小姑子借口与她婆婆不和,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搬进我家住。我非常生气,认为婆家人不当我是一家人,凡事不与我商量,不尊重我,影响了我的生活。我与丈夫为此发生激烈的争吵,下班也迟迟不愿回家面对那一屋子的人。

由于心里不痛快,除了经常与丈夫呕气外,有时我还会迁怒于年幼调皮、不懂事的女儿身上,觉得这是变相的折磨婆家人,但最后还是会后悔心疼觉得对不起孩子,但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再犯。丈夫对我一直还算是宽容、忍让,多数闹别扭最终都以他的让步告终,但久而久之,他就在他家人的问题上不再迁让了,指责我无理取闹,让我备感委屈。

小姑子生了孩子后才搬回她家,原以为一切都已结束,不料她还以与她婆婆不和为借口,又是在我与丈夫不知情下,他们商定了要我婆婆去照顾她坐月子。我心里气愤不已,觉得小姑子屡以处理不了自己的家庭关系为由来影响我们的生活,也埋怨公婆对她也太过于宠溺了,有求必应。

自此,婆婆每天都买补品煲炖好汤和饭菜送过去,由于小姑子的私心作遂,从没给婆婆伙食费,那段时间我们家的伙食标准直线下降得厉害,我着急影响女儿的发育,对婆婆却敢怒不敢言,于是和丈夫又以此事吵了好几次,我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不属于这一家子的。

出了月子,小姑子又提出将孩子白天寄在我家由婆婆带,尽管婆婆很愿意,但我考虑到女儿尚年幼,怕婆婆同时照顾不了两个孩子,于是极力反对。没办法,小姑子就辞职专心带孩子,但仍旧为贪图安逸每天在我出门上班后就偷偷的过来我家,一直呆到我下班前才离开,她和婆婆极力掩盖,但我还是会在蛛丝马迹中发现一切。

现在,只要任何人提到小姑子甚至她孩子,我的心里都会像吃了死苍蝇一样很不舒服,非常排斥与他们碰面。我就觉得婆家人没有几个好人,不尊重我不说更没把我当一家人,自己很孤立,排斥参加任何有关婆家的家庭聚会。

平时我常联系和交往的朋友不多,除了工作就是回家。现在我对婚姻的意义非常的怀疑,多次想到离婚来解脱,对未来很迷茫。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与丈夫一同来咨询,衣着整洁,除面容稍有疲惫,精神状态尚好。随着交流增多,明显感觉她谈吐大方,陈述问题思路清晰,触及伤心处,眼圈泛红,自知力完整,求助意识强。

据丈夫陈述,妻子个性独立,直率强势,家庭意识强,孩子教育均由她负责。最近半年妻子情绪不稳定,常因一些小事就乱发脾气,爱冲自己和孩子撒气。经好言劝慰会后悔情绪恢复平静,但过一段时间,又会故态复萌。

四、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综合临床收集的资料,求助者情绪低落、焦虑,与家人关系紧张,主要问题是家庭矛盾问题,主动前来咨询。心理问题是存在不合理信念,处理不好家庭矛盾引起的情绪困扰。求助者主客观统一,有完整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主动寻求帮助。表现的心理和知情意都协调一致。其人格特征相对稳定。其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持续时间有半年,社会功能虽受一定影响但不严重,但有出现泛化现象。因此,初步认为求助者的问题为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范畴。

原因分析如下:

1、生物学因素:求助者为女性,30岁,近期体检报告显示没有躯体疾病。

2、社会性因素:

受其成长家庭环境和父母关系影响,对婚姻家庭缺乏安全感。现实生活的负面事件使其对自我的存在感产生了怀疑,不能很好地归因。同时与父母、朋友联系较少,社交圈子较窄。

3、心理因素:性格偏内向,自卑,敏感多疑,争强好胜。存在错误认知,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发生矛盾不知怎么有效化解。

(二)诊断:严重心理问题——婚姻家庭矛盾引发情绪问题。

诊断依据: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该求助者出现的焦虑、烦躁情绪是源于接二连三的激烈家庭矛盾激发,对婚姻失去信心,痛苦情绪持续半年,有泛化。因此,该案例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而该求助者的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知情意统一,无幻觉、妄想、逻辑思维清晰,无行为异常等,故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心理冲突属于变形。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来自现实生活的家庭矛盾造成,属于常形冲突,故可排除神经症。

3、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不良情绪在相当程度可理智控制,没有泛化。该求助者痛苦情绪持续半年时间,情绪反应强烈,并且已泛化,故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评估诊断和心理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经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减轻求助者的焦虑、烦躁情绪,消除不合理信念,改变认知模式,从而使求助者改善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最终目标:提升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学会自我心理调整,完善人格,加深对婚姻真谛的理解,恢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与原理

1、方法:

求助者的实际困扰是在其对待家庭事件中,存在着多种不合理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所致。故该案例适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RET),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 Ellis)所创立,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法方法,其核心理论为ABC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个体可以通过纯理论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方式,修正不合理认知和理念,从而改变情绪。

(二)双方责任与义务

(略)


七、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

1、第一次咨询

(1)任务: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心理测量,确定关键问题并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制定咨询方案和目标。

(2)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3)过程:以尊重、积极关注等态度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摄入性会谈搜集求助者大量的临床资料(个人经历、深刻事件等),并形成评估和诊断。给求助者进行SAS、SDS测验和结果解析。确定求助者的核心问题点,并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咨询方案和目标。

(4)完成情况评估:咨询师鼓励求助者将情绪困扰倾诉出来,并给予积极的关注、回应。求助者焦虑、烦躁情绪得以宣泄、舒缓。

(5)布置家庭作业:思考事件引发的情绪和思维反应。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

2、第二次咨询

(1)任务:加深咨询关系,分析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求助者理解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认识和改变不合理信念。

(2)方法:参与性技术和影响性技术等

(3)过程:咨询师检查家庭作业,并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并运用ABC理论对其问题进行分析、解释。找出他情绪困扰具体表现(C)(即愤怒、焦虑、情绪低落),与之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小姑子入侵、影响其家庭生活),不合理信念(B)(如:“小姑子嫁人了就不应该老找娘家人麻烦”、 “婆人家对小姑子过于溺爱偏心却薄待我”、“婆家人凡事不当我一家人,不尊重我” 、“我的生活一塌糊涂”等),进行初步分析。

对话摘要:

咨询师:从你的家庭作业中,我看到了一些令你很生气和想不通的事件和情绪反应,面对这些棘手问题,你生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求助者:对啊,他们这么做,我生气怎么会有错?他们都一致觉得我无理取闹,你说冤不冤?

咨询师:从前面你所述,你的家庭矛盾最开始源于你小姑子搬进你家,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求助者:我觉得她做事情从不考虑对别人的影响。房子是我和老公共同买的,那是我的家,你说她要搬进来就搬哪?她难道会分不清这不是她的娘家而是她大哥的家?我觉得她就想图自己方便,自私自利。

咨询师:你生气是因为她也不管有没有影响你生活而搬进来吗?

求助者:对。

咨询师:嗯,按你所说,你小姑子应该懂得搬进来会影响你生活这个道理,而她故意为之,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呀!这么大的人了,这些人情世故她能不懂吗?

咨询师:因此,我们可不可这样理解:你是生气于小姑子这么大的人还不懂人情世故?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确实,我们都希望别人能理解这些人情世故的道理,但是别人是否真的理解却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其实生活中很多情绪困扰都源于我们不合理的认识和观念,并非源于事件本身,这在心理学上叫ABC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按照ABC理论来说,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行为反应更直接的起因。当我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例如,你觉得愤怒——(C),小姑子搬进来只是间接原因或诱发因素——(A),而直接原因是你觉得小姑子应该懂得她的行为会对你造成不良的影响——(B)。

求助者:(沉思)难道我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

咨询师:你觉得呢?

求助者:我有点明白了,那些道理小姑子可能懂,也可能不懂,但是我却要求她必须要懂,这种的观念才是令我不开心的源头。

咨询师:嗯,你能学着这样思考,证明是一个好的开始!

……

(4)完成情况评估: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对事件和自己绝对化要求的信念进行剖析,使其逐步找到自己的一些非理性信念,对ABC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

(5)布置家庭作业:填写RET自助表,写出事件A和结果C,然后写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

3、第三次咨询

(1)任务:确定引起求助者负性情绪的关键点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利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2)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3)过程:咨询师检查家庭作业,向求助者解说巩固ABC理论。通过积极主动的提问,与求助者其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以修正和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

对话摘要:

求助者:她(指小姑子)都已经嫁人了,有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有问题该找他们商量解决才是,本来就不应该有难事就来找娘家人来承担。

咨询师: 按你所说,小姑子是嫁了出去的,要以依靠婆家为主而不应该有困难就找娘家?

求助者: 是啊,应该的。

咨询师:因此,你的观点是:女儿嫁出去了,核心依靠应在婆家,就不应该再给娘家添麻烦。

求助者:嗯。

咨询师:因此,你身为你父母的女儿,也是嫁了人,你是从来都没有给娘家添过麻烦吗?

求助者:(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也有过,以前有些事情我解决不了的,还是父母和哥哥姐姐帮了我很多忙。

咨询师:你也是做女儿,你遇到困难也会去找娘家人,而你要求小姑子遇困难不应找娘家人解决,你的说话前后存在矛盾,对此你是如何解释呢?

求助者:(思考)我明白了,我遇到困难时会找娘家人,小姑子遇困难也找娘家人,其实我们是一样的,我认为她嫁了人就不应再找娘家人帮助的想法是不对的。

咨询师:对,你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小姑子没有达到你的绝对化要求。

……

(4)完成情况评估:咨询师围绕求助者的具体争议点,通过辩论式询问,引导求助者发现和分析自己情绪困扰背后的各种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求助者的认知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并初步学会合理化归因的能力。

(5)布置家庭作业:填写RSA自助表,要求求助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驳斥D,找出可以代替B的合理新观念E。

4、第四次咨询

(1)任务:进一步纠正其不合理的信念,让求助者明白自己目前的情绪和不良行为模式。

(2)方法:理性情绪想象技术

(3)过程:咨询师检查家庭作业,与求助者共同领悟ABC理论的运用技巧。运用理性情绪想象技术,使求助者通过咨询师的引导,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情绪反应的情景中,让其体验负性情绪反应。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的情绪体验,从而获得适当情绪体验。最后通过开放式询问和鼓励技术让求助者谈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4)完成情况评估:咨询师通过运用理性情绪想象技术,帮助求助者深入认识到自己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信念,认知方式和观念有了积极性改变。

(5)布置家庭作业:参照咨询的思路,进行合理化想象,并记录下来感受。

第四阶段(巩固阶段):

5、第五次咨询

(1)任务:帮助求助者强化巩固ABC理论应用,改善行为反应。安排心理测量(SAS、SDS)的复测,结束咨询。

(2)方法:放松疗法

(3)过程:咨询师检查家庭作业,帮助求助者摆脱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强化新的合理信念。与求助者进行简单的放松训练,教会他如何在遇事激动、焦虑的时候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提升对负面情绪的化解能力。

(4)评估:求助者焦虑、烦躁情绪得到更一步缓解,基本掌握应对恶劣情绪反应的放松技巧,开始有信心去应对生活事件。

(5)家庭作业:练习放松法。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通过咨询才了解到原来是因自己的种种不合理信念,导致自己的痛苦感受。现在我开始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原来很多问题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难应对。尽管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加以体会,但现在比过去更容易获得平和的心情。

2、社会功能改变:与朋友的沟通增多,并能愿意参加婆家那边的家庭活动。工作干劲更足。

3、丈夫的评估:心情明显好转,减少了发脾气,夫妻关系得到改善。遇到不顺心,开始有积极尝试与人沟通解决,不似过去那样爱钻牛角尖。现在还会不时的主动向婆婆询问小姑子近况。

4、心理测量结果: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44分,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40分。焦虑、烦躁症状明显减轻,达到咨询的预期目标。

5、咨询师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感悟性与合作性都比较好,与咨询师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通过与咨询师进行不合理信念辩论、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可较深刻领悟ABC理论,学会用新的合理信念看待生活事件,同时也增强了对婚姻家庭的信任感。咨询结束时求助者情绪好转,神情轻松、笑容展露。基本达成预定的咨询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修订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修订版。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