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2 15:45:43来源:法律常识
本报记者 赵礼秦 摄
履职当标兵 致富引路人
——记山西省人大代表刘建平
“要想村子好,先得班子好。”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老党员杜计所感慨地说。甘泉井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建平就是这个“好班子”的班长。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他带领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中心,用辛勤与汗水谱写了一曲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动乐章。
这个叫做“甘泉井”的村子却没有泉井,旱井里的雨水是当地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贫瘠的自然条件限制了村庄经济发展和设施建设的步伐。刘建平请勘察打井的水利专家出招,专家也摇着头说,这里打井风险大。为了不让村民再靠天等水,刘建平向村民承诺,如果打井不成功,所有投资由他承担。在刘建平的带动下,当地村民投劳投工艰苦卓绝地打井、钻探、架设管道,以蚂蚁搬山的毅力建成 3个体积约 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7公里长的自来水管道把清澈的甘泉送到了田间地头和村民家里,让甘泉井村有了真正的“甘泉井”。刘建平还带头捐资 5000元,发动群众捐资 4.8万元、义务投工 2800多个,在崎岖的山坳里修通了 5公里入村入户公路。解民倒悬之于水火之中,方能得群众心悦诚服。为改善甘泉井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即是刘建平的履职担当。
“要更加严格认真地践行代表的神圣职责,进一步在基层岗位上踏实工作,关注社情民意,坦诚建言献策,做群众的知心人代言人。”刘建平在向选民述职时掷地有声地说。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得益于刘建平的艰辛努力,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让村民实现“不出村就有钱赚”,他提出发展设施农业、搞大棚蔬菜生产的设想。村民心里没底,担心投资有风险,他就和村民去太谷学习取经,通过“一事一议”统一群众思想;村民担心核桃生长周期慢,影响粮食生产,他就挨家挨户给村民算经济账,打消村民疑虑;村民缺乏资金和技术,他就组织村民成立公司、建合作社,在甘泉井村建起了 200亩温室塑料大棚和年存栏 16万只的现代化养鸡场。曾经地无三尺平的甘泉井村,在刘建平的带动下实现了户均一亩大棚菜、1.5亩核桃树、30亩山林和 600只蛋鸡,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3000元提高到 1.8万元。宽阔蜿蜒的柏油公路、青松盎然的村民公园,让甘泉井村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工作在基层一线的省人大代表,刘建平对关于群众的议题最有发言权。从一村一品到基础教育,他始终坚持为维护选民的合法利益鼓与呼,努力搭建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走村入户、交流沟通是他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在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提出《关于给予非贫困县贫困人口同等政策支持的建议》。随后,有关部门为阳泉市3.76万贫困人口拨付资金 2.5亿元。在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上,他提出《关于把新辟娘子关至固关旅游路列入国防交通战备项目的建议》。省政府采纳了该建议,推动娘子关、固关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及推动交通设施的发展建设。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集体谋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刘建平一以贯之践行的神圣使命,也得到了选民的支持与信任。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可以带动集体的重生,甘泉井村的涅槃重生是新时期人大代表履职担当的一个生动缩影。(本报记者 侯进林)
本报记者 赵礼秦 摄
彰显法治力量
——记山西省人大代表刘新东
今年 53岁的山西新东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新东,不仅是连任两届的山西省和阳泉市两级人大代表,也是阳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立法咨询专家、山西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在多年的履职实践中,刘新东始终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彰显法治的力量,为推进地方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 5月,阳泉市成功获批地方立法权。作为阳泉市常委会特聘的法律专家,他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为推动《阳泉市立法条例》的实施作了很多努力。 2018年 6月,受阳泉市环保局和卫计局的委托,刘新东及其团队拟定的《阳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阳泉市爱国卫生条例》进入审议阶段。在地方立法的进程中,刘新东践行了一名人大代表的神圣使命。
刘新东始终坚持将本职工作与代表履职有机结合,并积极建言献策。第十二届山西省人大确立了 90多件议案,其中,刘新东领衔提出 24件,多数为山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助力。他用几个月时间走访了车管所、发电厂和社区,领衔提出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议案。随后,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有关条例的执法检查,推动了环保工作的立法。近年来,刘新东就中医药发展、河道管理、扶贫开发和房屋补偿征收、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提出 18个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改意见。他所提出的《关于制定山西省促进资源型转型发展条例的建议》被列入议案。
刘新东的团队经常开展法律进社区宣传活动,常年在阳泉市法律援助大厅和市信访局值班室开展现场法律援助活动,如免费举办法制讲座和发放法律书籍等。身为人大代表,他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放在首位。他曾自费行程 4000多公里,跨越7个省市,历时 4年为 95名农民工讨回了 90多万元工资。
弘扬法治精神,彰显法治力量,刘新东始终坚持为民服务。他被山西省司法厅选为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并荣记个人二等功。他先后获得“山西省公益性法律服务优秀个人”“山西省优秀律师”“全国优秀律师”“全省履职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他还受聘担任太原市和阳泉市政府等 30余家单位的法律顾问。荣誉的背后是常年履职为民、忠实服务的付出与努力。在人大代表的履职履历上,刘新东向人民写出一份份合格的答卷,展现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尽责与担当。(本报记者 侯进林)
本报记者 赵礼秦 摄
看桃林尽染处 明珠何样璀璨
——记山西省人大代表李乃珠
徜徉在桃林沟的柏油路上,鳞次栉比的楼房和仿古建筑仿佛低声诉说着桃林沟村民的幸福生活。虽是冬寒料峭的季节,但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让记者们备感温暖。
带领村民白手起家的领路人李乃珠是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阳泉市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党支部书记。他先后于 2009年获“阳泉市五一劳动奖章”“阳泉市十佳道德模范”称号;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11年获“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十佳标兵”称号……众多荣誉的背后凝结着他艰苦奋斗、履职为民的服务热忱,也汇聚着一名人大代表扎根基层、无悔奉献的责任与使命。
李乃珠最津津乐道的是桃林沟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发展道路。尽管转型发展之路走得不平坦,但桃林沟村还是实现了转型发展。从低靡时期承包煤炭企业到煤炭市场如日中天时转型发展,李乃珠以长远的战略目光掌好了桃林沟这艘大船的船舵。从2015年到 2017年,曾经依赖煤炭产业的桃林沟村先后引进了桃林沟蔬菜交易市场、悦洋水世界、北京梵尔奇家居有限公司等非煤企业;建成了桃河民俗文化园;还与贫困村杨家庄乡大南庄村结对合作、融合发展。经过村民的不懈努力,这个曾经的贫困村脱了贫、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发展的脚步也越走越快、越走越稳。目前,全村的固定资产达到 5亿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作为人大代表和“领路人”的李乃珠感慨地说:“这些是我们全村人踏踏实实走出来的。”自当选省人大代表以来,李乃珠始终把服务选民放在首位。为了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他从大胆利用煤炭积累资金购买位居市区的商业大楼和北京黄金地段写字楼到兴办企业,为桃林沟的民生福利构筑了坚固的经济基础,为村民享受集体福利带来了真金白银。如今的桃林沟真正做到了“住者有其屋”。村庄相继修建了 20多幢村民小康别墅楼,2005年就已经投资 3000万元建起的“桃林人家”住宅小区,建筑面积 2.8万平米,水、电、路、气、暖、闭路电视、宽带网、物业管理配套齐全,并以 550元/㎡优惠价卖给村民,实现了“户均一套楼房”的目标。在教育方面,桃林沟投资 20多万元,按照阳泉市最高标准建起一流的幼儿园,并在全市范围内招聘幼儿教师,使孩子们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考虑到生源较少的实际,村里把所有适龄青少年送到全市最好的学校就读。把小学生安排到市北大街小学就读;把中学生安排到市二中就读,并购置一辆校车接送学生。他重视教育还体现在经济激励上。对考入重点大学的本村学生重奖两万元;对考入普通大学的重奖一万元。在医疗方面,桃林沟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卫生所药品齐全、设施完备,做到了小病不出村。村民得了大病,除享受合作医疗制度外,村集体还根据病情予以补贴,做到了大病能够看得起。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覆盖了当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经济的发展更加有民生温度。
近年来,李乃珠始终坚持在基层一线尽责履职。他向人代会提出过的建议数不胜数,但始终围绕着“人民”两个字。尽管工作繁忙,但各种代表履职活动他却从未缺席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是各级人大代表履职的宗旨,也是李乃珠的人生信条。桃林沟的发展见证了李乃珠为民奉献、服务人民、热爱人民的履职实践。(本报记者 侯进林)
本报记者 王文婧 摄
细微之处见光辉
——记阳泉市人大代表荆素俭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束光可以照亮黑暗的大地。在“鸡毛蒜皮”的社区工作中活跃着许多来自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人大代表,山西省阳泉市人大代表荆素俭就是其中之一。她用数十年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践行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庄严承诺,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荆素俭所在的东山社区有居民 1.5万人,辖区面积大,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管理难度也大。我们社区是由 4696户居民组成的大家庭,我的工作就是当好这个大家庭的管家。”今年 50岁的荆素俭是东山社区居委会主任,在这里工作已有 16年。她在人大代表的日常走访活动中了解到,社区有一位离婚无业的女精神病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刚到社区居住时,她的行为还较为正常,后来经常在家里点火烧东西,外出有时打人,随地大小便,走路自言自语。其母向荆素俭求助,要求送她女儿到精神病院。荆素俭立即和市、区民政部门及救助站协调,在派出所民警的协助下将其送到市南煤精神病院进行治疗。由于其没有收入和医保,入院成了大问题。荆素俭又跑街道、民政局、医保中心、残联、医院等相关部门,帮助其申请低保,办理医保和残疾证等,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为此,荆素俭在人代会上提出《关于无业精神病人住院费用结算和跟踪回访加强管护的建议》。该建议得到采纳,推动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措施。
东山社区所辖的西河路东 3号至 5号楼属阳煤老旧小区,建成 40年来,一直没有维修过,路面坑洼不平,没有路灯,居民们怨声载道。一位 4号楼的居民说:“我家门前路面坑洼不平,小区没有路灯,晚上漆黑一片,孩子放学回家,总是担心安全问题,我老伴儿摔跤后胳膊骨折了,太闹心了。”了解到这一问题后,荆素俭及时向区人大反映问题,并建议尽快协调阳煤集团处理解决。经过多方努力,矿区住建局等相关部门派工作人员到实地察看,随后重新硬化路面,安装路灯,解决了居民多年来的一大难题。这让荆素俭更加坚定了为民办实事的信念。
在近期开展的创卫攻坚战中,西河路的拆迁成了荆素俭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面对很多居民的不理解和一些人的刁难指责,她和社区同事不厌其烦地给大家做工作,一趟趟地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沟通协调,拆迁第一天就忙到凌晨。她和大家开玩笑似地说:“这回拆迁把前半辈子的骂都挨了。”面对群众的不理解,荆素俭没有退缩,依然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她说:“只要我们的工作能让大多数人满意,我就知足了。”
履职在基层,服务为群众。没有辉煌的事迹,也没有华丽的宣言,有的是默默奉献与尽责履职,有的是服务基层与不求回报,这就是一名人大代表最动人的履历。(本报记者 侯进林)
本报记者 赵礼秦 摄
铁肩道义 家国情怀
——记阳泉市人大代表刘林娣
她曾是山西省最年轻的乡镇联合学校校长,却选择了辞职下海;她曾经营着年产值仅有 10万元的小企业,却把企业经营成中国蓄电池行业的翘楚;她曾在商海中起伏跌宕,却转身投资教育行业。无论角色如何转换,她始终没有忘记社会责任。她就是山西省阳泉市人大代表刘林娣。
“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农民的利益,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在阳泉市人代会上,刘林娣提出《将梁家寨乡南沟整体建设为农、文、旅多元一体的特色乡镇的建议》,为人口外迁、乡村空心的南沟指明了发展目标。梁家寨乡是她和丈夫出生的地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梁家寨南沟的村庄人口已经基本外迁,有的村庄常住人口不到 10人。为了保护和恢复传统古村落,刘林娣提出《关于保护古村落的建议》,希望把荒凉的南沟重新发展起来。 3500多字的代表建议字字珠玑,字里行间体现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家国情怀。
除保护传统古村落外,刘林娣着力打造中国蓄电池专业研究机构,2004年,她带领公司团队与清华大学、中国电子研究院共同研发废旧电池无害处理技术,最终成功研发了清洁生产产业链。2009年 8月,她创建了新的产业园,由此迈向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领域。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资源综合利用暨科技表彰大会”上,刘林娣的产业园被授予“中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的称号。2013年,刘林娣公司的循环产业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产品销往全国 16个省,成为国内电池行业的翘楚。
身为人大代表,心系家国是刘林娣的人生信条。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刘林娣认识到教育模式将发生革命性改变。为了给中国科学家输送后备人才,为青少年儿童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她引进世界先进的 steam教学理念,在全国开设了 30多家量子科学教育馆,力图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实验能力、学习能力和尖端教育理念是刘林娣着力发展的教育亮点。
刘林娣对于人大代表的责任和使命有着自己的认识。她先后为 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资助了 60多名失学儿童,帮助 60多名大学生完成学业。2009年,她建起养老院,赡养了 60多名五保老人。“穷达皆思报民恩,沉浮不改忧国情。”她的家国情怀在履职道路熠熠闪光。
“深耕履职沃土,做好工作,有所作为,做好百姓的贴心人。”是刘林娣一以贯之的履职宗旨。从撰写建议到为民服务,刘林娣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她的履职道路上记载的是辛勤付出。(本报记者 侯进林)
本报记者 赵礼秦 摄
乐为群众鼓与呼
——记阳泉市郊区人大代表张三虎
张三虎是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河底镇固庄联村党委书记、固庄村党支部书记、固庄村委会主任。提起张三虎时,村民们纷纷竖起拇指,对他赞不绝口。
从 2009年回村担任支村两委 9年来,张三虎坚持为民服务,从严要求自己。他把一个经济落后、管理无序的村子建设成为“省级文明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他并先后荣获“全国扶残先进个人”“山西省劳动模范”“阳泉市劳动模范”“阳泉市第四届道德模范”“阳泉好人”等荣誉。
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张三虎坚持听民声、顺民意,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与尊重。以村民养老为例,固庄镇专门针对老年人制定了《固庄村八十岁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龄陪侍金待遇的实施办法》《固庄村老年人养老金保障管理办法》等村约。年满60周岁的村民由村里发放养老金,每人每月 800元,村支换届时再加 300元,直至 1500元;设立大病救助制度,如住院治疗费用超过 1万元,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剩余费用集体再报销20%;高龄老年人还享受由村集体发放的额外养老金,80周岁至 90周岁每年 500元,91周岁至 100周岁每年 1000元,100周岁以上的每年 1500元,这些养老金均由老年人本人管理。这些制度和经济条件,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为村民养老解决了后顾之忧,得到村民的交口称赞。
张三虎十分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他帮助 15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资助 30多名残疾人子女圆了大学梦,因此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称号;与中国航天集团建立智慧医疗生态医养敬老工程产业项目,“生态养老、绿色养老、养生养老、幸福养老”的养老乐园为村集体作出贡献,也带动了环境的改善;通过创新股权制度,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本职工作中,张三虎始终坚持民主管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村集体成立“党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创办《固庄周刊》。村集体事务、民主决策、股权管理等方方面面向村民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作出公开承诺,并将承诺公示在村主要街道的墙上。他要求全体村民作出《家庭承诺》,挂在自家门口,形成了村民公约的制度机制。在“四议两公开”的基础上,创新了“六议两公开”。制度的创新和村民公约的管理,让村庄井然有序,同时促进了集体的健康发展。
张三虎说:“要做帮助人民群众致富的人大代表。”通过多年的基层工作,他让村庄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也许就是一名人大代表最朴素的情怀。(本报记者 侯进林)
本报记者 赵礼秦 摄
鸿雁展翅 红梅绽放
——记阳泉市矿区人大代表任红梅
她来自基层矿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用扎实的工作态度践行着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她就是山西省阳泉市矿区人大代表、矿区段南沟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红梅。
任红梅说起话来总是微微一笑,快人快语,身上有着基层社区干部特有的豁达。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她坚持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人大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人民调解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任红梅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和社工师证,还带动 11名社区工作人员考取证书。每月一次的亲情联席会解决居民的物业、房产、水电等民生实事。“党员进社区”“我是党员我服务”“鸿雁大舞台”“便民医疗”等共建服务让社区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2018年以来,13场社区协调会为居民办理了 31件好事,让服务更加有民生温度。
任红梅当选为人大代表的消息传开后,其他社区的居民也慕名而来。在社区工作中,任红梅坚持在民主法制建设中履职尽责,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社区的工作范围、目标、权力和义务进行界定,发挥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及居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运用“互联网+”模式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把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办理好。充分利用“鸿雁”品牌有效整合驻区单位在场所、人员、资金、工作内容上的资源优势。她利用老人爱遛弯的特点,组织成立“银雁志愿服务巡逻队”,维护社区治安,防贼防盗;在社区办公楼设立“雏燕之家”“归雁亲情屋”等,帮助青少年与家里长辈更好地沟通;创办“鸿雁驿站”畅听民意;组成“鸿雁宣讲团”为居民普法……
自担任社区调解员以来,面对辖区调解工作“五多”(下岗再就业人员多、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困难群众多、民间纠纷矛盾多)现象及辖区和谐稳定压力大的现状,任红梅不怕困难,积极入户走访居民,很快摸清了辖区的基本情况。她用心梳理出明晰的工作思路,从调解队伍建设、人员素质提高、落实责任和奖惩等方面入手,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有效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居民有事儿总是第一个想到任红梅;群众没事儿也会找她聊天。她的办公室里总是“人满为患”,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任红梅就是这样一位时刻在化解矛盾纠纷,无私奉献的基层人大代表。(本报记者 侯进林)
编辑:田勃
审核:郭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