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10:16:56来源:法律常识
最近,知名求职咨询网站Vault.com发布了《2019年度美国律所多样性调查》。根据238家律所人员的成分数据,Vault从性别、族裔、性取向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律所行业的多元化程度。
通过Vault的调查,我们有一些有趣的发现。
女生做律师会受到歧视吗
根据Vault的调查,目前美国律师行业的男女性别比在6.5∶3.5左右,尽管还远未达到性别平衡,但女性律师人数占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017年新聘用的律师中,女性占比达到了44%,年轻律师的两性性别比趋近平衡。
但在职位晋升和薪资增长方面,女性律师面临的“瓶颈”仍然存在。
在35岁以下的年轻律师中,女性律师的平均收入已经基本与男性律师相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收入的差距却逐渐拉开,女性律师收入增长趋势相对放缓,收入前10%的女性律师的平均年收入仅为男性律师的60%。
律所合伙人中只有23%是女性,这一数字显著低于女性在行业中的占比,报告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女性年龄增长,在家庭方面,尤其是抚育子女方面付出的精力较多,从而倾向于相对安稳轻松的工作状态,导致女性律师的升职意愿并不如男性律师高。
不过,在2017年成为合伙人的美国律师中,有高达38%的女律师,占比超过了其他行业的女性占比,女性律师较少在职业生涯中一路进取至高位的“传统”或许正在改变,也许是因为近年来平权运动十分热门,维系家庭、抚育子女开始变得不仅仅是女性的责任,而在职场独当一面的女性形象愈发受到欢迎。
中国人在美国做律师有多难
在美国,族裔在律师行业的差异远比性别要更显著。
作为传统的“精英”行业,法律行业在历史上长期由白人(狭义的白人,不包括西班牙裔或拉丁裔)把持,尤其是白人男性。而且律师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抱团”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因此白人在美国律所仍占压倒性的地位。
Vault的数据显示,白人律师在行业中占据八成江山,远远高于白人在美国总人口的占比,拉丁裔和非裔两大少数族裔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数相比其人口显得非常地低。
有意思的是,亚裔律师占比是略高于亚裔人口比例的,这或许是源于亚裔群体的“学霸”特质和亚裔家庭对于精英行业的强烈渴望,毕竟在美国想成为律师是要经过书山考海残酷考验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亚裔在美国的律师之路就是一帆风顺,相反,数据显示亚裔律师在美国律所晋升为合伙人是所有单一族裔中最为困难的,所有亚裔律师中仅有21%为合伙人,不要说与白人相比(46%),也明显低于黑人律师(27%)。
加州高院的华裔法官刘弘威曾经主导了一项研究,研究指出,尽管亚裔律师与20年前相比增长了5倍,成为美国律所中最多的少数族裔,他们却同时拥有最高的离职率和最低的晋升率。
针对这一现象,研究报告尝试分析了原因,概而言之,是因为亚裔律师被认为“软实力不足”。无论是无根据的偏见还是事实确实如此,亚裔律师给人以基本功扎实、勤奋踏实、严谨认真,但缺乏创造力和亲和力的印象。
同时,亚裔在社交上相对最容易倾向于自己的小圈子,从而游离在所谓主流社交圈之外,这一美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也影响着亚裔律师的晋升之路。
有一半的受访亚裔律师表示在职场遭遇到隐形歧视,一些美国律所可能更多地把亚裔当作“律政工兵”看待,这使得很多亚裔律师在从业多年后还是选择转行,还有不少人出现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亚裔想要冲破这样的种族偏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土生土长的亚裔尚且如此,在美国闯荡的国人要面临多少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美国律所对同性恋并不排斥
Vault的报告还关注了性少数群体以及残障人士。
截至2017年,公开出柜的LGBTQ律师占到了所有律师的2.77%,新入职的律师中这一比例达到了3.5%,已经很接近人群中性少数群体的比例,说明少数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对于美国的律师们来说几乎不再是职场上的一个顾虑,相反地,Ta们在一些特定领域反而更加活跃。
另外美国律所中,残疾人律师占到了0.44%,比例乘以总量也是一个不小的数量了。
比如,佛罗里达的律师海莉·莫斯患有自闭症,这反而使她具有超凡的专注力和洞察力,令她在枯燥繁琐的法律检索和梳理案件信息的工作中游刃有余。而加州的律师吉尔马更加励志,她既盲又听力极差,可以想见基本的生活自理都需要付出努力,而她却通过卓绝的努力成为一名残障权益律师,为残疾人权益保护而奋斗。
中国目前有8500万残障人士,同样也有不少人在法律行业实现了自我价值,在中国,相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从事法律行业。
律所多元化,在中国是一个问题吗
Vault的调查,给我们的提示是:在中国,律师行业是否也存在多元化的问题呢?
中国的情况有一些不一样,在民族团结的问题上,中国一直领先国外,律所也基本不存在美国特色的族裔问题。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性别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女律师的生存状况。
不知有多少女生在成为律师之前(甚至成为律师之后),老师、家人、朋友、师兄师姐……多少人对她们说过“女生别当律师”,甚至还有男(zhu)生(ti)宣称找对象绝不找女律师。
的确,人们总会给出女生做律师的种种“困难”:
律师工作压力大,尤其是非诉律师经常熬夜,对颜值带来的降维打击,八瓶神仙水都救不回来;
诉讼律师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应酬,杯觥交错的酒桌是不少小姐姐避之不及的;
家庭和生育总是大部分女性无法绕过的话题,对于女性律师来说,家庭与工作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律师拼事业的关键阶段,如何权衡两者是摆在女律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律师是一个被客户选择的职业,而国内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让许多客户倾向于信赖男性律师,这成为女性在律师行业取得成功的一大阻碍;
更有人说理性果敢的律师气质和“女性气质”背道而驰,越出色的女律师越没有女性魅力。
我们当然不同意这样的刻板印象:优秀的女律师在法庭上简直是光芒四射;熬夜加班的男律师也会关注保养问题;养育孩子也应该是夫妻双方平等分担的责任…… 然而,整个社会的一些偏见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在现实中,女律师确实要面对仅仅因为性别而带来的困难。
在国内,律师行业性别比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目前国内执业律师的男女比例大概在6:4左右,而要知道的是,国内大部分法学院都是女生居多,有的法学院男女生比例甚至达到3:7。
在不少法学院作为稀有动物的男生,为什么在律所成为了多数,女生们去哪了呢?
有不少女生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避开律师行业,选择公务员、法务等更加稳定的职业。
还有一些想做律师的女生向心仪的律所投出了简历:根据我们了解,律所在招聘旺季收到的女生简历往往比男生要多,但律所招收的男生却往往比女生多。
不是女生们不够优秀,而是隐形歧视在作怪。尽管为了规避就业歧视的指控,越来越少律所在招聘条件中明说只要男生,但在实际操作中,天平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向男生倾斜。
即便千辛万苦入了行,家庭还是横在女生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坎。
有一位朋友L姐,在二线城市的地方大所执业9年,眼看着熬过了职业生涯初期的艰苦岁月,但她却跳槽到了外企法务。原因不外乎是家庭、孩子那些事。两夫妻都过了30岁还没要小孩,妈妈和婆婆都唠叨得厉害,想到日后有了孩子,经常出差的老公很难有时间照顾,交给老人又总是不放心,L姐索性选择了转法务。
类似L姐因为家庭等因素转行或者放下进取心的女律师不在少数,这也造成律所合伙人中女性少之又少的现象,律协一开会,乌泱泱地都是男士,女士能有三成都算多了。
大部分年轻女律师在攒了三五年工作经验,会选择跳槽做公司法务(或此意向)。
据交流,我周围的年轻女同事没一个坚定到想要一直做律师做到合伙人级别的,而年轻男律师的职业规划更多还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
国内律所的多元化,还面临着传统文化等因素带来的种种阻挠。
虽然都说律师职业是凭本事吃饭,但却要和形形色色的客户打交道,并且身在体制外却总要与体制内发生联系,执业初期的生涯发展又和师傅、团队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某种择业隐忧,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多元化。
弱二线城市以下的律师行业往往存在比较明显的地域保护,年轻律师想去家乡以外的外地发展最好还是以一线城市为首选。残疾人就业问题在国内仍然有待进步,除非有志于为残疾人权益事业奉献,残障人士想在律师行业干出一番天地还是难上加难。对于性少数群体来说,大部分内资所也并不算是理想的生存环境,如果要追求更加自由的状态,外企或者外所可能是最优选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时候你以为凭着本事和努力能换来对等的回报,但却可能因为一些与工作能力无关的因素碰壁。
就目前来说,律师行业还没有形成高度兼容并包的多元化职场环境,努力提升竞争力与评估自身遭遇职场歧视的风险并不矛盾,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的汗水白白流掉。
干任何事都是如此,不仅要看个人的努力,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明知自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是不畏困难坚持初心,还是将律师从长期的职业规划中划除,抑或是挤进多元化程度较高的TOP所、外所,就要看个人的衡量和选择了。
法律求职原创,作者:粥饮町 ;
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