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01:02:10来源:法律常识
引言
藏族青年米增是珠穆拉玛峰下日喀则人,是一名孤儿。在他看来,自己能成为山东大学的一名学生,始于2007年的一场相遇。如果不是因为遇到了他的“老爸”尼玛次仁,自己很可能是在小城打工的普通人。
米增的“老爸”尼玛次仁,不仅帮助了他自己。在十四年内,还陆陆续续收养了像他一样的孤儿,扭转了这些孩子们的人生轨迹。
“我也是一名孤儿,所以会对孤儿的境遇有着深切体会,知道他们需要有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尼玛次仁这么说道。
和米增一样,尼玛次仁也是可怜的孤儿。尼玛次仁家中一共五个兄弟姐妹,在他九个月大时,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哥哥姐姐成年后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大姐、父亲三人相依为命。
虽然尼玛次仁生活困苦,但他的父母和家人都是很善良的人。每次遇到别人有困难,他们都会尽全力相助。正是在她们的言传身教下,尼玛次仁心里埋下了一颗关心帮助别人的“种子”,为他今后从事慈善事业埋下了伏笔。
17岁那年,尼玛次仁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他成为了可怜的孤儿。正因如此,他能对孤儿的身心和成长设身处地理解。从此,一粒充满爱的“种子”开始在他心中发芽。
父亲去世后,家中没有收入来源,尼玛次仁读到高中只能辍学了。勇敢的他,学会了自立。进入社会后,他先后找了很多工作,饱尝人间冷暖。
21岁那年,尼玛次仁经人介绍来到布达拉宫管理处,从事讲解和文物登记的工作。在服务岗位上,他兢兢业业。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会尽可能帮助别人。
在帮助游客的过程中,尼玛次仁渐渐意识到:自己如今的能力还不能完全帮助更多人,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到底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回馈社会呢?
要帮助孩子,自然要有资金支持。经过一番挣扎后,他毅然辞掉自己原本的工作,尼玛次仁决定经商,以此帮助更多人。就这样,尼玛次仁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钱,创办了一个汽车厂。
可经营汽车厂,远不如尼玛次仁想象的那么顺利。经营一段时间后,还是倒闭了。第一次创业失败后,他进入销售行业,但收入远不如他想象的乐观。
辞职后的尼玛次仁,鼓起勇气重新创业,在日喀则当地开了一家甜茶馆。在他的努力经营下,这家甜茶馆立住了根基,生意不错,收入也慢慢稳定。
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尼玛次仁为什么始终没有气馁呢?对于这个问题,他表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打心底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也是靠着这股力量,我才能和困难作斗争。”
就在尼玛次仁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他在当地偶然遇到了一个老人,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5年,年仅29岁的尼玛次仁在看望乡下亲戚时,遇到了一个善良的老人。尽管这个老人年过古稀,家庭条件非常艰难,但她还是靠着自己的力量,独自抚养了4名无父无母的孤儿。
对于老人的义举,尼玛次仁深受触动。他表示愿意帮助老人减轻压力,还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上学的费用都由自己支付。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他便下定决定要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米吉和白玛两姐妹跟着尼玛次来到日喀则后,尼玛次仁便在公益和福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这以后,尼玛次仁便骑着摩托车来到日喀则偏远的小村庄,寻找那些寻找帮助的孤儿。这一年,他陆陆续续收养了13名孤儿。
孩子太多了,尼玛次仁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环境和照顾,他决定建立一所福利院。2008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诺倍儿儿童福利院在日喀则正式成立了。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寓意着“信心百倍”和“承诺”。
这年年初,尼玛次仁姐姐家一处闲置房屋迎来了他收养的13个孩子,房屋门前挂着“诺倍习书院”的牌匾,这里便是日喀则当地第一家民办福利院。
尽管名义上是福利院,但尼玛次仁多次强调:这里是孩子们的‘家’。他还说:“我能体会孤儿孩子们的内心想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一个家,需要家的感觉。”
为了照顾孩子们,尼玛次仁喊来自己大姐扎西德吉帮忙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和饮食等。在和扎西德吉的朝夕相处下,这些孩子都亲切地喊她“奶奶”。
2009年,福利院孩子的人数增加到18个,照顾孩子的资金不足,这可怎么办呢?姐弟俩咬咬牙,直接卖掉了父母生前留给他们的一间300平方米的藏式房屋。
之后,尼玛次仁陆陆续续收养了来自不同地方的27名孤儿。这些孩子,都是尼玛次仁亲自打听,亲自送到福利院的。在这里,孩子们受到了正规教育和来自社会的关爱。
在管理上,尼玛次不提倡一味增加收养孤儿的人数。为了更加全面周到教育和管理每一个孩子,福利院这些孩子的人数始终不超过30人。
与此同时,他还要求工作人员注意厨房卫生和个人卫生,保证他们能吃到有营养和干净的饭菜。自从福利院建立以来,从未出现过一起因营养不良危害孩子健康的事件。
尼玛次仁嘴边常说的一句话是“知识改变命运”。为了让孩子们日后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他既是孩子们的“爹妈”,还是孩子们的“老师”。
在福利院中,尼玛次仁常常会带着福利院的孩子们熟读《道德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的就是让孩子们懂得更多道理。
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尼玛次仁以身作则,改掉了自己爱睡懒觉的习惯。以前不爱读书的尼玛次仁,还养成了临睡前陪孩子们看书的好习惯。
此外,福利院每星期还会举行读书交流会,和孩子们一同交流读书心得,畅谈古今。每到周末,尼玛次仁还会带着孩子们在外边捡垃圾,宣传环保理念。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孩子都立志:一定会认真努力,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2013年,尼玛次仁参加四川少数民族卫生发展促进会第三届少数民族志愿者防艾滋病宣教培训。之后,他利用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尼玛次仁还带着他们走遍了西藏的偏远山区,在当地的基层、学校、单位进行艾滋病防治宣讲活动。
几年来,尼玛次仁先后进行了300多次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志愿者都参加这项活动。
尼玛次仁最清楚失去双亲心中孤独无依的感受,从来不吝啬自己拥抱,总是耐心地和他们交流。
而米增,便是是第一批来到书院的孩子。5岁那年,他的亲生父亲去世。7岁那年,米增从当地县城来到日喀则市江洛社区。也是在这个社区居委会,米增见到了尼玛次仁。
两人第一次见面,米增看着高大又陌生的这位叔叔,显得格外害羞。之后,他便跟着这位叔叔来到福利院,有了自己的‘家’。
在与尼玛次仁的相处中,米增对他的感情与日俱增,脸上也多了笑容,性格也变得开放起来。说不清楚从何时开始,米增开始喊尼玛次仁“老爸”。
而听到孩子们喊自己‘老爸’时,尼玛次仁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在“老爸”尼玛次仁的影响下,米增每年都会去无偿献血,在骨髓库做了登记,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此外,他还成为日喀则中考状元,考入上海西藏班。
为了表示鼓励,尼玛次仁送给米增一份特殊礼物,一本《弟子规》。之所以送他这本书,米增希望通过这本书教会他处理学习中的困惑,处理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
米增始终记得,2013年8月23日的上海,天色灰蒙蒙。老爸尼玛次仁帮他打点好一切后,两人在学校门口道别。
尼玛次仁对米增说:“我就要回去了,你在学校要好好学习。”米增点头答应,随后走进学校。转身回头一看,只见“老爸”那高大的身影依旧站在原地,正在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
说起自己的“老爸”,尼玛次仁说道:“在和他十几年的相处中,他付出了很多,把我们当亲生孩子一样看待,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
说起福利院的这些孩子,让尼玛次仁感到最头疼的就是小儿子边巴,最让他骄傲的也是这个孩子。
边巴的父亲在他很小年纪便撒手人寰,而他的母亲则靠卖小吃为生。2009年,尼玛次仁带着大米、青稞面和抚慰金来到这户人家时,边巴的母亲已经到了癌症晚期。
在自己弥留之际,边巴母亲向尼玛次仁请求道:“这些东西我都不要,只求你能在我去世后抚养边巴这个孩子,他个子不高。”面对这个母亲的请求,尼玛次仁郑重承诺:“我会对他像自己亲生儿子一样好。”
来到尼玛次仁身边时,边巴已经19岁,身高却只有一米五出头。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加上自卑和抱怨,边巴的性情也变得古怪。小学期间,他总是在学校闯祸,尼玛次仁文隔三差五就被老师喊到学校谈话。渐渐地,他成了在街头游荡的问题少年。
此后,尼玛次仁就会花更多心思在边巴的教育上。尼玛次仁将边巴接到自己身边后,送他回到了校园。可边巴开始并没有理解‘老爸’的良苦用心,还是一如既往地调皮,尼玛次仁常常会收到老师的“投诉”电话。
边巴临近中考的前一晚,却迟迟没有回家。这可把尼玛次仁急坏了,到处寻找这个边巴的下落。
终于,他在当地一家餐馆找到了边巴。只见他和一群男孩女孩坐在一起喝茶玩游戏。一时间,尼玛次仁怒从中来,气得想把他打一顿。
但一想到在这么多人面前,自己应该给他面子,尼玛次仁便改口说:“这么晚了,怎么不给老爸打个电话。明天就要中考了,你们早点回家,父母都很担心你们,今天的单我来买。”
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巴也了解了‘老爸’的良苦用心,变化很大。后来,他来到林芝读高中。可开学没有多久,尼玛次仁便接到边巴打来的电话。
在电话中,边巴声称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学校的同学都歧视他,他甚至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收到消息的当晚,尼玛次仁当晚便连夜开车赶到林芝。
在林芝,父子两人在当地甜茶馆吃了藏面,喝了甜茶,说了很多心里话。交谈中,尼玛次仁对边巴说道:“你个子矮是天生的,并不是你自己的问题。只要对被人好,为社会做贡献,别人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听了“老爸”的谆谆教导,边巴难过得哭了。从此,他接受了自己的缺陷,认真学习,决心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边巴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奖。当有人问到站在身边的人是谁,边巴骄傲地说:“他是我老爸。”
对于边巴的进步,尼玛次仁更是由衷地高兴,拿着奖状向朋友们炫耀:“这是我孩子的荣誉证书。”
高中毕业后,边巴来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读书。在校期间,他创办了大学生禁毒防艾志愿者协会,参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文艺下乡活动,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大学毕业后,边巴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帮助了许多人,成了让尼玛次仁骄傲的孩子。
从2015年开始,尼玛次仁开展了300多次环保公益活动,并带动身边的人参加环保志愿活动。也是在这一年,尼玛次仁积极参加扶贫事业。
每年,尼玛次仁都会来到当地居委会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进行访问。遇到有病患的困难家庭,他还会帮助这些人来内地看病。
除此之外,尼玛次仁还发起了“健康进万家,健康是幸福的根源”系列活动,组织爱心捐药物、衣服的活动,将这些物品的送到偏远山区,义务为群众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为这些人提供帮助,送去温暖。
当然,尼玛次仁心中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成为一名党员。他坦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非常认可这一点,也想要帮助更多人,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2019年,尼玛次仁的这个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如今,尼玛次仁依旧致力于儿童福利院和公益事业。尼玛次仁表示:“自己最希望能和孩子们在一起,将自己的公益事业继续坚持下去,将来最好建一个生活小区,让这些孩子有一个真正的家。”
用14年时间,尼玛次仁收养了27名无家可归的孤儿;9年时间里,他累计参加了长达1万多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用8年时间,他先后开展了3000多次防治艾滋病宣讲活动。6年时间内,他开展了300多次环保公益活动。
在这些年间,福利院的孩子们先后考入大学,其中4人完成学业,来到社会工作。尼玛次仁最早收养的孩子白玛,如今已经成为阿里地区的公务员。从前的叛逆少年边巴,也成为日喀则市政协委员。
在尼玛次仁收养的这些孩子中,他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散到各地,重新散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这些孩子,尼玛次仁说:“西藏要发展,靠的就是这些孩子。”
尼玛次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践行了什么是“大写”的人,让无数孩子感受到温暖。而他的事迹也触动和感染了众多人。2017年,尼玛次仁被提名为全国模范,各个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他的事迹。
当尼玛次仁被问到为什么要创办福利院,做了这么多好事呢,他说道:“一是为了给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们知道助人为乐的道理,将来他们也会报效祖国;二是希望我的举动能真正帮助有需要的老百姓。”
2020年,尼玛次仁又作出了令人意外的举动:完成了器官捐献登记,成为“三献”志愿者。这一年,他又被评选为2020年度全国志愿者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成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如原来需要变卖房产勉强维持福利院运作,到现在和团队开了一家客栈,两家茶馆。按理来说,尼玛次仁应该日子很滋润,但他却节衣缩食,将自己全部收入用在福利院孩子身上。
尼玛次仁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些年来,我认识了这些孩子,而这些孩子也成就了我。”尼玛次仁打心底感激这些孩子。正是因为他们,自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