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18:26:09来源:法律常识
作者 | 张纲 北京市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
来源丨iCourt法秀
编者按
律师行业是一个需要一定营销技能的行业,朋友圈不仅是一个展示人设非常好的窗口,也是律师维系客户的重要途径,今天的推文将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发朋友圈,做成一个律师业务增长运营的闭环,快来学起来吧。
近期与股+团队的振宇关于“律师运营”的话题做了一次长达 5 个小时深入的沟通交流。
我的印象中,他们是一支依靠讲课活动运营驱动业务增长的团队,因此,原本我更期望听到振宇多分享一些活动运营的技巧。
但是振宇却回答我:
“张律,你一天发几条朋友圈?”
“我准备多讲讲律师如何发朋友圈,因为发朋友圈这件事几乎囊括了我们团队所有的市场运营逻辑缩影。”
必须承认,开始我是不以为然的,因为:
“天天忙得半死,哪还有空去再打理朋友圈?”
“即使得空,我也不想发那么多朋友圈,发多了好像我整天没事干似的”
“你看那个律师谁谁,一年千万级的收入,他也没天天发朋友圈”
但听了振宇的分享后,我改变了认知。
他们团队已经把发朋友圈这件事做成一个律师业务增长运营的闭环。并且这种方式是运营成本最低、最容易上手、最容易获取客户信任的一种方式。
主要体现在:
01
什么是业务拓展的基础逻辑?
传统律师的业务获取模式无非两种:
一种是混各种圈子,参加酒局饭局交际圈,认识更多的人,从而拿到业务;
另一种是埋头钻研业务,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客户会循着酒香迈进这条专业的深巷。
虽然以上两种律师互为鄙视链,不过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
占领渠道,拓展人脉,从而拿到业务。
只不过,混圈子律师通过交际圈拓展人脉;而钻研型律师是靠专业口碑拓展人脉。
但无论哪一种方式,放在 10-15 年前会更有效,因为那时候律师人数偏少,行业红利丰厚。
也就是说,无论是圈子渠道还是口碑渠道,只要能够长时间的待在那里并持续发声,人脉会自动向你聚集,因为渠道上几乎只有你一个律师。
不过,当前的情况是,全国律师人数已增加到 50 万多人,比十多年前翻了几番,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圈子渠道和口碑渠道开始变得拥挤不堪。
从而导致律师无论是主动进行人际交往,或是被动依靠口碑传播,效果都没那么立竿见影了。
换句话说,渠道仍然是那些渠道,虽然你在大声的叫卖,但总会被人群的其他声音所淹没,客户听不到你的声音。
这时你该怎么做?
对,要去买个扩大声音的工具——喇叭。
02
什么是增加人际交往效率的工具?
圈子渠道和口碑渠道除了拥挤不堪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是,成交太慢,过程熬人。
放在 15 年前也不是啥大问题,因为从前的日子就像那首诗中描绘的:
“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但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的年轻人却只觉得: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而传统方式造成交际效率太低、成交太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与客户核心人员的有效交往基本上是看运气、拼几率。
用大白话说就是:
今晚的饭局正好客户公司的董事长也在场,相酌甚欢;
或者身边朋友们口口相传你的能力,被客户慧眼识才。
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概率事件。
我们如何破除上述“巧合”、“几率”?
答案只有一个:“持续反复的影响”
所以过去的成功律师,考其成长史,要么是一个酒精考验的战士,要么是专业学术大拿。
但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大家越来越不愿意单纯的把时间花在饭局酒局上,同时也没有太多精力仔细的阅读一本专业著作。
本质上是交际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实在太大。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持续反复的影响有了一个新的答案:
发高质量的朋友圈,让客户经常看到你、认知你,信任你。
同时,不必在劳心费力的与客户核心人员制造“偶遇”,
朋友圈的优势是永远可以发,用数量去击败几率,增加人际交往的效率。
03
朋友圈发些什么?
有的人不发朋友圈,是因为觉得无合适的内容可发。生怕发成了微商,被好朋友们嫌弃。
例如我自己朋友圈长这样,大约两周7条的频率:
而振宇给出的答案是,有四类内容可发:
第一类(30%):认知、见解、专业
第二类(30%):律所、团队
第三类(20%):个人健身、亲子吃喝等生活
第四类(20%):时事新闻、娱乐八卦
之所以发上述四类内容,背后的逻辑是向客户展示你是一个“有性格、有能力、有独特价值优势”的律师。
例如振宇的朋友圈就长这样,一天七条也有内容发:
另外我还想到,律师这个职业成长的两大法宝是:讲演和写作。本质上也和发朋友圈这件事一脉相承。
例如,我们可以将“认知、见解、专业类”的内容做成公众号文章、短视频,但如何能够使得文章或短视频能够让潜在客户看得懂、读的通,并由此增加获得感与信任感,这直接考验律师的写作与讲演能力。
再例如,律师如何在朋友圈持续的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唯一的答案只有更高程度的自我学习与输入,这种输入与输出的良性循环无疑能促进律师的成长,最终也使得客户受益。
04
知易行难,如何去做?
与振宇交流完毕,怎么实操,往往有两种结果:
我思考了一下,这样做是不是更平衡一些:
把合适内容的发到朋友圈,是律师运营逻辑的一个缩影,是一系列运营工作最终物化的结果。
在做发朋友圈这个动作之前,我们需要进行:
1.定位:客户是谁,你为哪一类客户服务?
2.找人:朋友圈是封闭媒体,目标好友怎么加?
3.内容:什么才是客户爱看的、能触动的?
4.形式:公众号文章?海报?短视频?
5.转化:朋友圈如何能与业务成交相关联?
等等一系列的逻辑框架的搭建。
缺乏运营逻辑思考,只做表面功夫,只能感动自己,客户却“一动不动”。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窝蜂的开微博、上抖音、做手册、举办法律产品大赛等等。
不是这些动作不好,是要把这些动作要用完整的成交逻辑串联起来成为一套“组合拳”,这样打出去才有意义。
因此,建议每一位律师能够总结自己客户的调性,建立适合自己的朋友圈运营逻辑,通过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与更多潜在客户建立信任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