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1:37:10来源:法律常识
“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让肺癌真正成为慢性病,是我的梦想和奋斗目标,也是我毕生所愿。”这是吴一龙的“道”,从医四十年来从未改变。——引言
吴一龙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主席
1999年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肺癌患者生物样本标本库
2000年 第一个开启中国靶向治疗研究
2003年 创立广东省肺研所,建立推广多学科单病种管理的肺癌精准诊疗模式
2007年 与张力、周彩存、陆舜共同发起CTONG组织
2011年 创办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
2015年 第一个获得IASLC杰出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2015年 第一个开启中国肺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
2018年 携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年 第一个成为担任世界肺癌大会主席的中国医生
2021年 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的“临床医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1年 获得CSCO临床肿瘤学年度成就奖
2021年 连续4年领衔完成《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版》制定
2021年 获得广东省人民医院建院75周年十大杰出贡献奖和首创的“钟世藩奖”
“广东省肺癌第一刀”,这是20年前吴一龙在坊间的“称谓”。1989年,33岁的吴一龙从德国回到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回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整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从建院开始保存下来的1980份肺癌病例。作为国内第一批专攻肺癌的医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我国在肺癌治疗领域外科发展的瓶颈。
“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思维来对抗癌症。”梳理、总结、去粗存精,吴一龙结合整个外科发展历史,建立了肺癌多学科诊疗的雏形,从“一把刀”到多学科诊疗,为中国肺癌治疗奠定了科学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用更多有效的手段,打破传统,让更多的病人获益。”这是吴一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打破传统,才能飞跃时代。
所以当循证医学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时候,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97年,吴一龙第一次把循证医学的概念引入中国,将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与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的证据加以结合。
“肺癌真正能够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循证医学引进到中国的时候”吴一龙忍不住感慨,“以最科学的模式确定不同基因类型应该使用何种癌症治疗药物的方式来确定癌症用药,已经是当前肿瘤领域治疗的金标准。这条路,我们走得也不算晚。”
秉持着这个标准,10多年来,由吴一龙牵头开展的诸多临床研究为中国肺癌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多项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循证医学的出现,打破了过去肿瘤治疗以个人经验、经验医学为主的诊疗思路,为肺癌的放化疗、后来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创新治疗方式铺平了道路,创造了全新的肺癌治疗体系。
有了路,就会有进步和希望。
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精准诊疗的趋势开始逐渐浮现在世界舞台。所幸的是,这一次,吴一龙带着中国肿瘤学界走在了和世界并列的位置。
2000年,在吴一龙的穿针引线下出现了中国第一例使用靶向治疗的肺癌病历。基于优异的临床效果,2009年,由吴一龙与莫树锦教授领衔的中国肺癌患者使用一代EGFR抑制剂疗效测试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其超过70%有效率的研究成果轰动了整个肺癌研究学界,极大促进了我国肺癌治疗科研活动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自此拉开了中国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新篇章。
2015年,吴一龙因多年来在癌症靶向治疗方面的引领工作,在美国丹佛举行的第16届世界肺癌大会上荣膺“杰出科学奖”。这是大会主办方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成立40年来,第一次将这项大奖授予中国的临床肿瘤医学科学家。
一时间声名鹊起的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让世界认识我们,并以此为契机,与世界接轨。”吴一龙萌生了这个想法。于是同年,吴一龙联合张力、周彩存、陆舜共同发起的CTONG组织开始了首个中国肺癌PD-1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将当时世界最前沿的肺癌免疫治疗的热潮引进了中国的大门。直到今天,凭借优异的临床效果和患者的长生存数据,免疫治疗已经为无数的中国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吴一龙说,看到病人在经过治疗后逐步恢复健康,让患者活得好,甚至能够治愈,是他作为医生最大的幸福。
行医数十载,他是第一个获得ISALC杰出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个担任世界肺癌大会主席的中国医生。怀抱着“让肺癌真正成为慢性病”的梦想,吴一龙开辟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肺癌治疗领域的里程碑:第一个建立中国肺癌患者生物样本标本库、第一个使用靶向治疗开启中国靶向治疗时代、进行首个中国肺癌免疫治疗临床研究.......怀着仁心与仁术,这位中国肺癌诊疗的领航者正不断攀登新的高峰。